太空高唱《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我國又一項重大科技項目取得突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毛主席1958年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后,中國科學院就把研制人造衛星列為第一項重點任務,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衛一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并抽調了許多專家主持或參加空間技術的研究設計工作。
衛星的發射首先需要運載工具。1958年九十月間,北京航空學院師生研制的“北京二號”高空氣象探測火箭試驗成功。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一個用稻田改建成的簡易發射場上,我國又一枚探空火箭“T-7M”昂然屹立在發射架上,它的飛行高度為8千米。5月的一個夜晚,毛澤東在上海新技術展覽上視察了這枚探空火箭的模型。他仔細觀看著銀白色的火箭,然后在火箭旁坐下來。一邊聽講解人員的介紹,一邊打開手中那張產品說明書。當聽到火箭飛8千米的高度時,這位極富詩人氣質的領袖用抑揚頓挫的湖南話說道:“8千米,那也了不起。應該8千米、20千米、200千米地搞上去!”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到1965年,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難關,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基本條件已趨于成熟。這年1月5日,錢學森向國家提出了早日制訂我國發展人造衛星計劃的建議。建議提出,自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對這項新技術就有所考慮,但未作為一項研制任務。人造衛星用途廣泛,有測地衛星、通信廣播衛星、預警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載人飛船也在國際上開始應用。他接著指出,我國的彈道火箭現在已有基礎,中遠程火箭進一步發展,已能發射100千克左右重量的衛星,計劃中的遠程火箭無疑也有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他還說,這些工作是復雜艱巨的,但必須及早開展有關的研制工作,才能到時拿出東西來。中國科學院著名科學家趙九章等也在此時上書中央,建議加速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同年4月,國防科委集中各方面的意見,提出了《關于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想。5月,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了國防科委的報告,做出了關于發展人造衛星研制工作的決定。衛星主體由中國科學院負責研制,運載火箭由七機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后來改制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負責研制,地面觀測、跟蹤、遙測等系統的研制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四機部配合。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衛星設計院,隨后開始了衛星總體方案的論證工作。
在制定人造衛星的總體方案時,大家一致認為,中國的空間技術起步雖晚,但起點要高,這顆衛星在技術上要比蘇美第一顆衛星先進。并確定衛星重量為100千克,直徑為1米。衛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測得準、看得見、聽得到”。在討論運載火箭方案時,七機部確定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第一、第二級選用正在研制中的中遠程導彈,第三級采用新研制的固體燃料發動機。1966年5月,經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命名為“長征一號”,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中國第一種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噸,起飛推力104噸,火箭的一、二級和控制系統是在中遠程火箭的基礎上稍加修改而成。這樣,不僅運載能力可滿足要求,成功把握性較大,而且可以節省研制經費,還能滿足發射的進度要求。火箭可將300千克重的衛星,送入傾角為70度、高度為440千米的圓軌道。
1969年11月和1970年1月,我國中遠程導彈進行了兩次飛行試驗,尤其是1970年1月那次成功試驗,證明其總體方案是正確的,系統之間是協調的,兩級分離正常,實現了二級發動機高空點火,突破了多級火箭技術,為確保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奠定了基礎。
1970年2月5日,“長征一號”合練火箭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合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作準備就緒。此時,我們的東鄰日本,也正在加緊進行發射人造衛星的工作。1970年2月11日,日本用“蘭達-4S”火箭發射質量為9.4千克的“大隅號”衛星,成了世界上第四個能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此前,他們曾連續五次發射,但五次均失敗了。
4月24日凌晨,毛澤東親自批準實施發射。21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震耳欲聾的隆隆聲中離開發射臺,冉冉上升。運載火箭噴出長達幾十米的火焰,明亮照人,直奔東南方而去。各地面跟蹤測量臺站不斷報告:“捕獲目標”,“跟蹤良好”,“飛行正常”,“星箭分離”,“衛星入軌”,“工作正常”。“長征一號”火箭首次發射,一舉成功。衛星按設計要求準確進入近地高度439千米、遠地高度2384千米、傾角為68.5度的軌道飛行。全體參試人員沸騰起來,大家盡情地歡呼,跳躍,互相擁抱,激動得熱淚盈眶。
“東方紅一號”衛星外形為直徑1米的球形72面體,重173千克,頂部裝有超短波鞭狀天線,腰部裝有短波交叉振子天線和微波雷達天線,繞地球一圈114分鐘。星載儀器和設備主要有:發射機、遙測裝置、樂音裝置器、雷達應答機、雷達信標機、科學實驗儀器和工程參數測量傳感器等。它的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衛星以20.009兆赫頻率發射《東方紅》音樂,全世界都可以收聽到類似鋁板琴演奏的這首樂曲的前8 小節。衛星還傳送了遙測參數和空間探測數據,衛星連續正常工作28天,超過了20天的設計壽命。這期間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響遍全球,震動了世界。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第一星的重量超過了蘇、美、法、日前四國首次發射衛星的總和,充分證明了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的大運載能力;衛星以音樂傳遞信號的技術手段和星體溫度控制技術,均超過了蘇、美、法、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水平。這次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把衛星發送上天的國家,中國從此進入了空間時代。
當晚,周恩來登上南去的飛機飛往廣州,參加越南、越南南方、老撾、柬埔寨領導人召開的三國四方會議。總理高興地向與會人員宣布:“為了慶祝這次會議的成功,我給你們帶來了中國人民的一個禮物。這就是昨天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我們大家的勝利!”一時間,會場內歡聲雷動。
4月25日下午,新華社受權向世界宣布:“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新聞公報一發表,頃刻之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人們高舉彩旗,燃放鞭炮,游行慶祝。這一喜訊迅速傳遍全國城鄉,到處一派喜氣洋洋。各國通訊社駐華記者在第一時間,以最快速度向本國報道這一重大新聞,驚呼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神速,令人驚異,是“轟動世界的大事”,中國“毫不含糊地進入了空間俱樂部”,成了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衛星的國家”。許多友好國家、地區的領導人、團體和友好人士紛紛向我國發來賀電、賀信,祝賀中國人民在航天事業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奮斗,“兩彈一星”事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它的成就還在不斷地延續,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不斷鐫刻在共和國不可磨滅的史冊上。
“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是成千上萬創業者一代又一代的艱苦奮斗,才托舉起祖國的和平盾牌,使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更響亮、更有分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