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5日,初冬的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寒氣襲人。盡管如此,這天卻是一個適宜航天發射的好日子。一般而言,這樣的天氣是刮不起暴風雪的,然而就在這一天,這座發射場上卻意外刮起了一陣“暴風雪”,而且一直席卷到太空。這場奇特的“暴風雪”就是蘇聯的第一種航天飛機暴風雪號。
蘇聯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發射航天飛機的國家,但是它關于研制航天飛機的設想卻由來已久。早在第二次大戰結束時,蘇聯的科學家們就提出了研制一種超音速運輸機,并攜帶一次性使用助推器發射小型航天飛機的設想。1958年,蘇聯國防部在二十五年規劃中也提出研制航天飛機。1962年,著名的米高揚設計局完成了代號50-50的空天運輸機設計方案,這種航天器分為兩級,第一級是一架高超音速飛機,馱在它上面的航天飛機與其分離后由常規的火箭級推入軌道。米高揚設計局還建造出這種后掠角55度的短三角翼航天飛機的樣機,并成功地進行了三次飛行試驗??墒?969年,為了集中資源完成載人登月等航天計劃,蘇聯撤消了50-50工程。甚至在1972年,當得知美國宣布航天飛機計劃后,蘇聯也沒有立即做出反應,國家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明確表示:“蘇聯的科學家將把建造不斷換乘航天員的空間站作為人類通向太空的道路?!?/p>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蘇聯在用于載人登月的N-1火箭連續四次失敗后撤消了登月計劃。此后,科羅廖夫設計局新任總設計師格魯什科提出了新的航天飛機計劃。1976年2月底,蘇聯政治局秘密授權研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像其他航天計劃一樣,蘇聯航天飛機計劃也一直被嚴密地置于“鐵幕”之后,外界對其知之甚少,只能依據間諜衛星或偵察飛機的探測結果進行分析和推測。
1982年6月3日,日出后大約一刻鐘,一架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10中隊的P-3獵戶座海上偵察機轟鳴著掠過游弋在南印度洋科科斯島以南約560千米洋面上的7艘艦船上空,并開始盤旋拍攝。這些飄揚著鐮刀斧頭旗幟的蘇聯船只正回收剛剛濺落的一只航天器。當P-3偵察機低空掠過亞馬爾號船的甲板時,它發現了要找的東西:甲板上有一個飛機形狀的飛行器。偵察機立即拍攝了它的照片,從而顯示了宇宙 1374號的秘密。一個星期后,各國紛紛報道了蘇聯正在研制航天飛機的消息。
宇宙1374號是西方第一次公開獲得蘇聯航天飛機計劃的可靠證據。它是一種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縮比模型。在1982年6月到1984年12月之間,這種模型分別以宇宙1374、1445、1517和1614的代號進行了4次試驗飛行,前兩次試飛在印度洋回收,后兩次在黑?;厥?,主要用于試驗暴風雪號的碳碳防熱裝置。1986年至1988年,蘇聯又用常規火箭對1400千克的精確縮比模型進行了亞軌道飛行。
暴風雪號在研制過程中曾遇到許多技術和協調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由于蘇聯首次采用液氧液氫火箭發動機,更增添了它的技術難度,因而進度一拖再拖,經費一增再增。1985年4月,鑒于這種被動的研制局面,蘇維埃政治局和國防部官員召集暴風雪號總工程師召開了一次高層會議,討論暴風雪號是否繼續研制的問題。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事。4月28日,蘇聯跟蹤雷達發現,搭載著天空實驗室3號的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俯沖后飛越莫斯科,然后又飛回到軌道上。蘇聯斷定這是一條轟炸航線,于是在政治局關于全力研制一種針對性武器的指示下,暴風雪號“起死回生”了。雖然這種說法不知是否確切,反正不到兩星期時間,暴風雪號又按計劃繼續研制了。
1987年,蘇聯的第一架航天飛機暴風雪號終于誕生了,盡管它比預定計劃晚了近8年時間。
暴風雪號的外形和美國的航天飛機非常相似,它全長36.4米、高16.5米,翼展23.9米,機身寬5.6米,起飛質量105噸,著陸質量82噸。機身表面也覆蓋了38000塊不同厚度的陶瓷防熱瓦,用于抵御再入大氣層時的高溫。暴風雪號也有一個直徑4.7米、長18.3米的有效載荷艙;乘員艙可乘坐10名機組人員。看到暴風雪號的外形,美國人嘲笑說蘇聯抄襲了美國航天飛機的設計,而蘇聯卻辯解說,這種相似純粹是氣動力學相同要求形成的結果。
其實,暴風雪號和美國航天飛機也有不同之處,由于進行了一些創新設計,因此它在某些方面比美國航天飛機更合理。例如,暴風雪號沒有主發動機,只有尾部的兩臺小型入軌發動機;它是由能源號運載火箭發射的,因而不像美國那樣有外掛推進劑貯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它裝有計算機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可以進行無人軌道飛行等。
1988年1月20日,蘇聯選擇在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遇難兩周年前夕,通過電視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蘇聯不久將發射自己的航天飛機,現正進行最后試驗。
10多天后,暴風雪號開始進入發射準備階段。5月23日,對接在一起的能源號/暴風雪號被運到拜科努爾發射場進行綜合試驗。為了運送這個重4500噸的龐然大物,動用了4臺同步大功率內燃機車。
截止到6月10日,所有機械、液壓、氣動、動力系統和部件都完成了綜合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情況基本正常,但航天飛機和運載火箭上控制系統存在問題,于是暴風雪號被運回安裝測試間進行調整。
1988年10月10日,當所有問題都解決后,暴風雪號運往發射場準備發射,遍布全國的發射系統隨著全部運轉起來。涅杰林元帥號測量船進入太平洋水域,航天員格奧爾基·多勃洛沃利斯基號測量船也到達南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指定位置,在大西洋上部署了航天員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號和航天員巴維爾·別利亞耶夫號兩艘測量船。為保障發射通信,蘇聯動用了“虹”和“地平線”等衛星通信系統。
但是,這次發射在倒計時51秒時,方位修正儀表板未在規定時間內啟動,發射被迫停止。結果,一塊貌不起眼的儀表板中斷了測控臺站和遠洋測量船隊等數以百計部門的工作。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上午6時整,蘇聯航天飛機暴風雪號由能源號重型火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隨即,“發動機進入狀態”、“飛行正?!?、“各系統工作穩定”等報告源源不斷傳來。飛行到40千米時,能源號的4枚助推火箭分離;2分30秒,暴風雪號到達60千米,8分鐘后到達100千米,這時能源號與暴風雪號分離。在160千米高空,暴風雪號攜帶的推進系統兩次點火,使它加速到入軌速度。發射47分鐘后,暴風雪號進入了一條近地點247千米、遠地點256千米、運行周期89.5分鐘、傾角51.6度的近圓形軌道。
發射后2小時20分,暴風雪號繞地球飛行 2圈,地面控制人員指令其脫離軌道。在發動機的作用下,它在100千米高空再入大氣層。
暴風雪號降落前15分鐘,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別洛烏索夫,蘇共中央部長O·別列亞科夫、航空工業部部長A·錫斯佐夫和蘇聯上將A·馬科西莫夫乘車駛向降落地點,而他們到達后卻發現著陸區天氣很壞,風速達每秒20米。
暴風雪號下降到40千米時,開始用升降副翼和氣動制動裝置減速。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25分,暴風雪號以340千米的時速沖向跑道,它的右起落架首先著地,接著是左起落架,再后是前起落架,最后依靠3具阻力傘減速,安全準確地降落在距發射臺12千米外一條寬84米、長4500米的混凝土跑道上。
這時,擔負護航任務的殲擊機從暴風雪號兩側飛過,然后返航。當暴風雪在跑道上滑行時,一輛輛橙黃色汽車向它急駛而去,早已等待在現場的人們也紛紛圍了上去。等到穿戴著防毒面具和防護服的勤務人員結束工作后,在場的人們激動地擁抱、親吻起來,很多人為這次成功的處女飛行,為這個歷時十余年秘密研制,耗費100多億美元,凝聚著1000多個研究所和工廠企業成千上萬名科技人員智慧的航天器的誕生流下了眼淚。
對于暴風雪號的這次發射,蘇聯政府既未提前預告,也未電視直播,直到發射升空90分鐘后才宣布了發射成功的消息。蘇聯專家后來說,暴風雪號的處女航完成了所有預定的試驗任務,對各個系統進行了全面檢驗。航天飛機返回后,只有一兩塊防熱瓦脫落,這表明蘇聯在關鍵的防熱技術方面達到了先進水平。 他們認為,暴風雪號在無人駕駛條件下自動返航,并準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的難度,比美國有人駕駛的航天飛機大得多。暴風雪號成功的意義不亞于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暴風雪號試飛成功后,人們預測兩年內蘇聯即可用它進行載人飛行,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蘇聯解體后,軍方宣布停止為這個工程撥款,因為這種航天器雖然先進,但現有的航天計劃中還沒有任何重達25至30噸的載荷。因此,沒必要讓一輛重型卡車空著在公路上奔馳。
1993年6月30日,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計劃因缺少葉利欽政府的資金支持而被迫放棄。為了取消航天飛機計劃,俄羅斯付出了超過200億盧布、技術專家不得不另謀生計的高昂代價。
暴風雪號計劃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已經完成或正在建造的航天飛機的結局都非常悲壯,2002年5月12日,第一架也是惟一參加過太空飛行的軌道器被完全拆解;第三架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第四架僅完成了百分之十至十五,第五架也沒有避免被拆毀的厄運。比較幸運的要算是第二架小鳥號,蘇聯原計劃用它完成第二次無人太空飛行,并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據說計劃取消后,它被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博物館收藏。比較幸運的還有兩架用于結構和工程試驗的全尺寸模型機,一架被德國施派爾城的技術博物館以1000萬歐元購買,成為該博物館中最大的一件展品;另一架是莫斯科高爾基文化公園里的玩具,在暴風雪號的貨艙中,48位游客可以一起體驗一次約兩個小時的“太空旅行”,票價是60000盧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