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對地戰術導彈以往是裝備核戰斗部執行戰場核打擊任務的,現在則裝上常規彈頭,用于戰場遠距離攻擊,成了陸軍炮兵延伸的武器,也成了一些國家反擊敵方進攻的手中王牌。這些武器一旦進入高技術武器行列就成為不可輕視的“殺手”。現在我就將地對地戰術導彈中的“三劍客”介紹給大家。
比“飛毛腿”更厲害的
“阿塔西姆”
一提到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導彈,幾乎人人皆知,但殊不知當時美軍的“阿塔西姆”陸軍戰術導彈系統要比它厲害得多。這兩種導彈都是地對地戰術導彈。伊拉克的“飛毛腿”是20世紀80年代從蘇聯購進的,其射程不算近,達300千米,彈頭重180千克,裝高爆炸藥,由于采用的是老式慣性制導,故命中精度很低,圓周概率為900米。這種導彈使用核彈頭或化學彈頭還可以,但使用常規彈頭其實用性就很差了,實際上只是一種恐嚇性武器。相反,美國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阿塔西姆”陸軍戰術導彈可就不同了,雖然美陸軍只發射了30枚,但它的火力殺傷力可是驚人。
“阿塔西姆”是美MGM-140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的簡稱。該導彈是美軍唯一的第三代近程地對地戰術導彈系統。1986年開始研制,1990年8月首次服役,便投入到海灣危機戰場。
MGM-140戰術導彈長3.96米,彈徑0.61米,翼展1.4米。采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射質量1670千克,射程150千米。采用捷聯慣性導航系統加星光制導,命中精度50米。
MGM-140戰術導彈由M270多管火箭發射器發射,該發射器裝在履帶式“布雷德利”裝甲戰車改裝的底盤上,戰斗全重25噸。整個戰斗單位由發射車、雷達偵測車和通信指揮車組成。
“阿塔西姆”的殺傷力可是厲害。它的戰斗部為子母彈型,可裝M74型子彈頭950枚(彈頭總重450千克)。通常2枚導彈齊射,其子彈頭覆蓋的目標區域達4個足球場大小。此種導彈在一次攻擊中,曾擊毀了伊拉克軍隊企圖過橋的200多輛無裝甲防護的車輛。M74型子彈頭是具有穿甲和爆破雙用途的彈頭,用于攻擊軟的、靜止的、半固定的目標,如地對地導彈和炮兵發射場、防空陣地、加油基地、護航運輸隊、后勤基地、交通樞紐以及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設施等目標。
海灣戰爭中,MGM-140戰術導彈裝甲車可隨部隊向前機動,一旦發現縱深地區有敵人的防空陣地或坦克集群,經精確定位后,就可以發射導彈,導彈的子母彈會向“鋼雹”一樣砸向敵方陣地,從而為進攻部隊開辟了空中和地面走廊。
地上穿行的小“白鼬”
美國現裝備的艦載和機載“戰斧”式巡航導彈在海灣戰爭中已名噪一時,別看它們射程很遠、精度很高,但它們反應速度太慢。每次攻擊目標前都要重新把目標的數字地圖輸入導彈的電腦內,更不用說它的載運工具了。如B-52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飛到海灣地區經過空中加油要飛行17個半小時;如海上發射,其艦艇要航行幾天才能趕往出事地點。而且巡航導彈還有一個運用時機問題,即往往在打“大仗”時才能使用它們,如在海灣戰爭中,B-52轟炸機從空中發射了35枚、從海上艦艇發射了288枚巡航導彈;在波黑戰場曾發射13枚巡航導彈。另外,“戰斧”式巡航導彈價錢也很貴,每枚達100~150萬美元。
可是現在,恰恰有些地區的武裝沖突,包括反叛亂、反恐怖、緝毒戰、維持和平等行動,往往不會動用大量的作戰飛機、坦克和大炮,而大部分時間都是陸軍和特種作戰部隊(包括直升機部隊)在地面的單獨行動。其中最使美軍頭痛的一次,莫過于1992年至1995年在索馬里的維持和平行動了。他們與內亂的索馬里民兵周旋了3年零3個月,先后4次被襲擊,有30余名美國、印度、巴基斯坦的維和人員被打死、80余人受傷,有3架直升機被擊落。他們明知道索馬里內亂領導人艾迪德的藏身地點,但派兵去了不是飛機被擊落,就是維和人員被打死打傷。由此,美軍想到,類似這樣的戰爭,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單獨作戰時需要一種特殊的遠程攻擊武器。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負責研制了一種陸軍使用的“白鼬”小型車載多功能巡航導彈。
“白鼬”小型多功能巡航導彈就是為了使用方便、靈活機動而設計的。它的身長只有1.88米,還安裝有一個機翼,翼展也是1.88米。重量只有65.83千克。時速為648.2千米,射程達595.33千米。由于它體積小、重量輕,所以一定可以在輕型卡車或直升機上發射。這樣,它就可以隨地面部隊一起機動了。而且成本只有10~20萬美元,是“戰斧”式巡航導彈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二是偵察打擊一體化。別看小“白鼬”只有65.83千克重,但它有一個4.54~6.81千克重的常規彈頭。導彈頭部裝有電光攝像機和電子信息搜索儀器。發射后,它能以每小時648.2千米的速度進行偵察,也可以每小時148千米的速度在敵后巡航搜索目標。它能發現地面機動的“飛毛腿”地對地導彈、多管火箭發射車、自行火炮、防空導彈以及指揮控制中心,并進行攻擊。在500多千米的縱深飛行中,它靠小型慣性導航儀和地形匹配系統飛行,所以它完全是一種縮小型的巡航導彈。它還可以由地面或空中進行控制,改變導彈的行動,并能對戰場進行自動搜索,尋找具體的點狀目標。就因為它的飛行可快、可慢,又能高、能低,所以它可以在敵縱深山脈和復雜地形條件下搜索攻擊目標,這一優點是E-3B空中預警指揮機、E-8B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飛機和陸軍的RC-7雷達飛機無法比的。這些飛機通常只能在戰線外飛行,不能深入縱深進行偵察,它們的機載雷達遇到山脈和隱蔽地形就不行了。“白鼬”就能發揮它的特長,深入縱深偵察和攻擊,這樣就減少了有人駕駛飛機或直升機執行縱深偵察的危險性。
那么,“白鼬”導彈不是與無人駕駛飛機一樣了嗎?不是的,它與無人駕駛飛機是有區別的。兩者的使命不一樣,無人機主要負責偵察和電子戰任務,而且一般要回收的,可以多次使用;而“白鼬”導彈發射后不回收,它偵察到目標,并對目標進行攻擊。
這種導彈的出現,得力于微電子技術,使制導和偵察傳感系統小型化,從而使導彈越來越靈巧。我們已經介紹很多高技術的偵察、制導系統一旦研制成功,便廣泛運用在航天、航空、導彈等各個領域,“白鼬”就是根據軍兵種的任務要求,運用高技術推出的新產物。
“白鼬”導彈的出現,真正實現了偵察打擊一體化。偵察打擊一體化的理論是蘇聯提出的,但蘇聯的解體使它未能實現這一目標,而讓技術領先的美國實現了。目前,偵察打擊系統,從專用偵察機和攻擊機的有機結合,發展到偵察攻擊一體化。
可進行“外科手術”的
“獨眼巨人”
“獨眼巨人”是法國航天航空工業公司和德國航天航空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精確打擊武器系統。它是為滿足干預部隊、國際調停部隊或執行人道主義使命的部隊對敵人進行精確打擊研制的。它能以分米單位的精度來發現、選定和摧毀60千米以內的各種目標,如指揮所、雷達站、導彈發射裝置、無線電中繼站、各種軍車,或者像在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中那樣的某些隱藏在學校或教堂附近的重武器。它可以對城市鬧市區中的某一目標,或者用一般常規武器摧毀不了的目標,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
一輛包著有機玻璃罩,有點像吉普車的軍車停在一塊火巖石上,旁邊一個可牽引的炮架里藏著4枚導彈。一個頭戴鋼盔的士兵坐在巖石旁,膝蓋上放著一個與炮架相連的小型平面熒光屏。這些東西就構成了一個非常輕便、現代化導彈發射裝置。實際上,士兵手中的這個小的機器就是一個非常自動化的指揮臺,它由一個模塊化電腦和一個能夠接收由一個藏在導彈頭部的紅外攝像儀發回的信號并用圖像形式反映在屏幕上的控制板組成。這位士兵兼工程師一個人就能操作和指揮這個裝置。
“獨眼巨人”發射程序簡單。操作者先在控制板上定好他感興趣的區域,即目標所在的區域。然后按動導彈發射鈕。在導彈經過幾分鐘的低空飛行而快接近目標區域時,電腦則開始通過由導彈頭部的攝像儀收到并傳回的信息來自動搜索目標。操作者能從屏幕上直接鑒別目標。當他從屏幕上圈定了目標之后,即可開始進入導彈自動導航階段。這時導彈會自動飛向選定的打擊目標。
“獨眼巨人”現正在研制中,但它預示了戰場精確制導武器進一步趨向多樣化,以滿足部隊的任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