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發表在上海《解放日報》、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評論,犀利破除“新的思想僵滯”,沖破姓“社”姓“資”的詰難,大膽提出發展市場經濟,吹響了掀動新一輪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大潮的號角。
日前,著名時論家、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現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周瑞金,這位時任上?!督夥湃請蟆伏h委書記兼副總編輯、當年皇甫平系列評論的主要組織者,口述親歷往事——
一
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黨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但有人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不夠,要有兩個中心,政治上要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
1990年12月,召開了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會前,鄧小平找了中央有關領導談話,希望不失時機地抓經濟,提議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重點的國企,要深化改革,不要拘泥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姓“社”姓“資”的問題,“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和形式,不是判斷兩種社會性質的標志”。
按照《解放日報》的慣例,每年農歷大年初一,“新世說”欄目都要發表一篇小言論賀新春。庚年歲尾,傳來了小平同志在上海視察的講話精神。這時我感到,只寫一篇小言論不足以宣傳此最新指示精神。因此,我找來時任評論部主任的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鴻(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十七大報告起草小組成員)共同商量,決定寫幾篇聯系上海改革實踐、宣傳改革開放新思想的文章。
正月初一,報紙的上半版,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大年夜看望鄧小平的消息,下面就是皇甫平的開篇文章——《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因為當年是辛未羊年。這篇文章提出,12年一個輪回,回顧到前一個羊年,也就是1979年,那時候正是開創中國改革新紀元的一年,所以文章寫道:“歷史雄辯地證明了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唯一道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這些話,今天看來非常平淡,但在當時會讓大家眼睛一亮。

文章提“1991年是改革年”,是針對當時有人提“1991年是質量年”的。還有那8個字“何以解憂,唯有改革”,是直接引用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朱镕基傳達貫徹七中全會精神和小平同志視察上海講話時的原話。
二
皇甫平文章引起爭論,是在那個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1989年我國實行經濟治理整頓,再加上境外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們的經濟制裁,所以從1989年到1991年,中國經濟增長連年下滑。1990年曾經跌到最低點,GDP增長只有3.5%左右。
那年,真是個多事之秋——東歐發生劇變,柏林墻被推倒,兩個德國統一;不久,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發生巨變,蘇聯共產黨解散,聯盟解體。
在國內外政治風波中,一些理論家、政治家發表長篇文章,重提階級斗爭,認為,蘇東事件是“改革”引起的。由此,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詰難,對每一項改革開放的措施都要“問一問是姓‘社’還是姓‘資’”。關鍵在于,他們問姓“社”姓“資”的核心,就是要徹底否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開放事業。當時他們講得最多最激烈的,是反對和平演變、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1990年初,中國共產黨人的確面臨著一個向何處去的現實課題。改革開放的聲音沉寂了。
三
1991年1月28日到2月18日,小平同志到上海過春節,這是他在上海過第四個春節。同前面三次不同,這一次他頻頻外出視察。在聽取有關浦東開發的匯報時,他發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講話。他當時很動感情地說:“改革開放還要講,我們黨還要講幾十年。光我一個人說還不夠,我們黨要說話,要說幾十年。”他又一次提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這些話的分量非常重。我感到,他的講話是有意識地就全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問題作一番新的鼓動。
3月2日,皇甫平第二篇文章《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的點睛之筆,在于闡述了鄧小平講話的精神: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思想。20天后,第三篇《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發表。文章從上海對外開放的反復,指出開發浦東、設立保稅區、造就“社會主義香港”的嘗試,一定要邁開步子,敢于冒風險,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叭绻覀內匀秽笥谛铡纭€是姓‘資’的詰難,那就只能坐失良機”,“趑趄不前,難以辦成大事”。
這三篇文章見報后,一些人的攻擊開始升級,語句也尖銳起來。有人氣勢洶洶責問:“主張改革不問姓‘社’姓‘資’的作者,你自己究竟姓‘社’還是姓‘資’?”北京一些報刊相繼發表批判文章,對《解放日報》皇甫平形成圍剿的態勢。
三周后,皇甫平第四篇文章《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發表了。該文見報前三天,朱镕基在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上,與鄒家華一起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文章強調,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要破格提拔對經濟體制改革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干部。文章尖銳提出,對“那些口言善,身行惡的‘國妖’、兩面派、騎墻派一類角色,毫無疑問絕不能讓他們混進我們的干部隊伍中來”。這四篇文章相互呼應,圍繞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中心,由總而分,反復闡明,宣傳了鄧小平的最新思想,形成了一個推進改革的完整的輿論先導系列。
四
皇甫平的文章發表后,在黨內外、國內外反響強烈。當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駐滬辦事處人員都接到當地領導人電話,要求收集全部文章,有的還派出專人到上海來了解發表背景。文章受到許多讀者的歡迎,說這是“吹來一股清新的改革開放春風”。但是,除了新華社《半月談》雜志發表評論文章公開表示稱贊外,其他媒體大多沉默不言。少數大報接連刊登文章,對皇甫平文章中的觀點逐條引證加以批駁,宣稱“改革開放必須先問姓‘社’姓‘資’”……
我們在撰寫文章時,雖然有冒風險的思想準備,但絕對沒有預料到,幾篇文章會招致如此火力兇猛的大批判。出于維護大局的考慮,我們不寫反擊文章,以沉默淡化爭論。我當時承受著巨大壓力,連到香港出任《大公報》副社長兼總編輯的任命也被突然取消了。
到下半年,事情有了轉機。江澤民總書記在199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著重闡述了鄧小平同志關于不要把計劃和市場作為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標志的思想。9月1日,他又下令將第二天就要見報的《人民日報》名為《一切為了改革開放》社論中,關于“在改革開放中一定要問姓‘社’姓‘資’”的句子刪去。但是,這篇社論已在頭天晚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第二天見報出現明顯改變,使中央機關報一篇社論出現兩個不同版本,這在黨的新聞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當時在海外新聞媒體中引起強烈反響。9月底,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嚴厲批評一家大報引用其在紀念魯迅大會上的講話時斷章取義。這些都表明了中央的鮮明態度。
1991年,就在皇甫平文章展開的交鋒中,鄧小平一直在冷靜地觀察和思考。1992年春天,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出山了。1月18日到2月21日,他以88歲的高齡不辭勞苦視察南方,足跡遍及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復強調中國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場經濟;基本路線要管100年;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誰不改革誰下臺。他還用“發展才是硬道理”,來激勵我們“把握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小平的南方談話,為黨的十四大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論準備。
(王景義薦自《藍盾》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