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遇到巨大阻力和非議的股份制改革,如今早已成為國企改革的普遍經驗。
鄧小平南方談話那一年,陳光最先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實踐了國企改革的新思路,使一山區小縣城在全國一夜出名。時至今日,這位被人戲稱“賣光”、“送光”的個性官員,一直沒有停止自己的改革探索。
市長拿不出錢來
買輛“桑塔納”
諸城,山東省濰坊市的一個縣級市。才子蘇東坡曾在此寫下《明月幾時有》的華章。但1991年陳光調任諸城市市長時,等待他的卻是一場困局。
1992年4月,按中央統一部署,諸城對150家市屬獨立核算企業進行審計。結果是“災難性”的:150家企業中103家虧損,43家已資不抵債。當審計部門到達一家市屬單位時,該單位倉庫里“文革”時的軍帽一戳一個窟窿,但這堆廢物在該單位的賬面上仍然披著國有資產的外衣。職工發不出工資,頻頻到政府上訪。
基層的改革往往出自于財政的困境。1991年的諸城有1.8萬人吃財政飯,但財政收入不足8000萬元,干部工資不能按時發放。按常規,諸城每年需500萬元財政預備費,但一分錢也沒留。半死不活的國企狀況和入不敷出的財政處境,讓諸城市長陳光如坐針氈。1992年5月,諸城市人大向政府申請購買“桑塔納”一輛,陳光卻拿不出錢來。
“這個月發了工資,馬上就得調度下個月的支出,這個錢誰給?財政收支平衡不起來,干部職工發不下工資,你這市長怎么當的!”陳光坦言當時諸城改革皆因企業和財政困境所迫。
1992年的諸城國企就是當時中國國企的樣本,1992年的諸城困境就是當時中國困境的縮影。陳光無疑當起了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賣光”國企轟動全國
陳光記得,諸城市國營電機廠是諸城1992年試點改制的第一個企業。工作組進廠后推出兩套方案:一是個人持股不超過20%,國家完全控股;二是將企業存量資產出售給職工,國家以土地入股。然而,兩套方案都遭到職工反對。他們自己提出了一個方案:職工將企業資產全部買下,國有土地使用權不入股,由企業有償使用。
諸城市人民政府很快同意了這個方案。就這樣,一場由政府主導,職工自己設計方案的國企改革開始了。
消息不脛而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新聞:山東省公開出售一家小型國有企業。不久,陳光“賣光”國企的做法成了全國最大的焦點。
1993年,諸城開始對市內企業全面改制。此時的陳光已由諸城市長升任市委書記,“陳賣光”也取代了陳光的真實姓名開始在全國流傳。
改制給諸城帶來的變化立竿見影。據統計,1996年的諸城與1990年相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7.3億元增加到72億元;財政收入由0.85億元增加到3.2億元。
很快,各地考察團蜂擁而來,而關于陳光的爭論亦由此開始。有人罵他變賣國有資產,罪不可恕;有人卻說他為中國國企闖出一條路子。
1996年3月20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帶著40多人的隊伍到達諸城,開始了為期3天的考察。最后對諸城市采取多種形式探索搞活小企業的做法表示肯定。
一年撤了5個工業主管局
任何改革必定有阻力,不同的是阻力大小。諸城的國企改革無疑是一場阻力較小的改革。這多半要歸功于陳光的配套改革。陳光的配套改革共八個字:“解放思想,精簡機構。”
陳光回憶,如果諸城改革有阻力,那就是干部群眾最初的思想抵觸。為此他多次向干部、職工解釋改革的必要。他說:“在做任何改變前,你必須向干部群眾講清楚,為什么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樣?不改又會怎么樣?明白了這些道理,思想自然就解放了。”
1993年,陳光撤消了諸城市5個工業主管局,并將經委改成一個擁有50人的“工業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管理諸城所有企業。
“有廟就有神,有神就得供著他。這些神不光要吃要喝,還要管人家的人財物,管人家大大小小領導的任命。” 陳光如此述說機構繁雜的弊病。
配套改革的順利,不僅成就了陳光的諸城改革,更使得后陳光時代的改革深化一帆風順。
從“陳賣光”到“陳送光”
1997年6月,背負著“賣光”名聲的陳光入主菏澤。初到這個山東著名的欠發達地區時,全市企業負債率達122%,三分之二的企業停產,銀行的不良貸款超過80%。面對這種境況,在諸城“賣”的思路上,陳光給菏澤國企下了一劑猛藥:“送”。
陳光認為,就菏澤國企的這種營運現狀,菏澤人民的這種收入水平,誰還愿意去買?誰又買得起?送給別人,有人要就不錯了。他放出話去:“只要你能夠讓我們的職工有活干,有飯吃,只要你能夠幫助我們把企業搞活,我就把企業送給你。”陳光將資產僅500萬元的諸城農用車廠無償送給了北京汽車摩托車總公司,引來北汽摩的大批投資進行改、擴建。這家小廠后來蒸蒸日上,現在成了大名鼎鼎的北汽福田。
“‘送光’聽起來比‘賣光’更猛,但在當時反倒已經沒有爭議,連反對諸城改革的人也贊揚陳光送得好,因為是國企送國企,不涉及所有制。”知情人說。就這樣,陳光將菏澤近三分之一的國企“送”了出去,“陳送光”又代替了“陳賣光”。
數據顯示,“送光”模式后菏澤市企業虧損面由1997年的90%下降到2002年的12%,工業企業由一年虧損20億元扭虧為盈,利潤超過10億元。國家經貿委向全國印發了山東菏澤企業改革的調研報告,陳光應邀到全國國企改革座談會介紹經驗。
“同一片天,同一塊地,同一個省委省政府領導,為什么偏偏是菏澤落后?歸根到底是干部群體思想觀念落后,不開放不解放!”陳光撰寫《解放思想天地寬》的文章發表在《菏澤日報》頭版;他自己帶領菏澤處級以上干部去德州、濱州、聊城這三個1992年前還落后于菏澤的地區學習;他親自制定新的官員考核條例;開全市科級以上干部的整風大會……
這以后,菏澤的官員才明白菏澤已真的落后,才開始主動去招商引資,謀求發展。
陳光對于菏澤改革的認識,最后還是落腳在了思想解放上:“企業扭虧為贏,固定投資增加,城市面貌發生了變化,我認為這些都是次要的表面的。最大的變化我認為是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通過解放思想,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菏澤廣大群眾思想觀念大解放,加快科學發展的觀念明顯增強,信心越來越足。牛氣變成了服氣,怨氣變成了志氣,喪氣變成了勇氣。”
如今的個性官員
2008年4月26日下午2時,在濟南山東大廈德州廳,一場關于“奧運商機”的論壇正在舉行。一個平常個頭,皮膚白皙,一身淺色西裝的中年男子走上主席臺,他就是陳光。這是自2008年2月23日陳光新任山東省省長助理后少有的公開活動。
陳光的發言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他從山東講到江蘇,從匯率講到油價,從索羅斯講到周小川,又從《闖關東》講到奧運會。
“財政收入的差距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差距,經濟增長方式的差距是思想觀念的差距。”整個發言中,陳光多次提及思想解放。在將近18分鐘的發言中,他講思想解放用了近12分鐘。
此刻,這位改革中的風云人物,具體而鮮活。
(龔寶良、金衛東、劉躍薦自《齊魯晚報》原標題為《諸城個性市長“陳賣光”》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