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深刻地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重大而深遠的論斷。此后,崇尚科學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吹散了知識分子心中的陰霾,全國人民深切感受到: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鄧小平:“一個字也不要改!”
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恢復了在中央的領導職務,負責抓科教方面的工作。然而此時“四人幫”雖被打倒,但極左思潮在全國各個領域仍然十分猖獗,亟待撥亂反正。鄧小平決定以科教戰線為突破口,對極左路線展開一場堅決的斗爭。
1977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于1978年3月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通知下發后,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起草大會文件和報告。中央委托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方毅負責籌辦。文件起草組由中科院副秘書長童大林領導,中科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明瑜和原國家科委的“大秀才”林自新二人負責主持日常工作。此時,胡平也出乎意料地被列入了文件起草組名單之列。從1963年下鄉“四清”到“文革”中被批斗靠邊站,胡平這個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干部,已有14個年頭沒有工作了。
文件起草組的主要任務是起草全國科學大會的四個講話文件和報告,第一個文件是鄧小平講話,第二個文件是華國鋒講話,第三個文件是方毅的報告,第四個文件是郭沫若的講話。除領導講話和報告外,還承擔搜集國內外輿論對我國科技工作的評價和對這次科學大會的反應,寫成簡報,供大會代表和中央領導同志參考。
進入文件起草組之后,胡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新華社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把這些年來國外科技飛速進步和中國科技大幅度落后的現狀作了對比,差距之大,令人震驚。他據此整理了一份幾千字的簡報,作為大會的第一期簡報發了出來,引起了與會5000多名代表的高度關切。之后,胡平摘譯了國外最新出版的一本未來學方面的書,這本書扼要地預言了人類未來二三十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和前景,并引人入勝地描述了由于科技進步而引起的人類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結構、思維觀念等方面的驚人變化。胡平把它編譯成一份科技情報資料,作為大會的第二期簡報,代表們踴躍傳看,并在小組會上熱烈議論。這些材料開闊了眼界,對啟發思想起了一定作用。
四個講話文件中,最重要的是鄧小平和華國鋒的稿子,因為政策聲明都在這兩個稿子中,主要是由吳明瑜、林自新等人負責執筆。在起草鄧小平的講話稿時,他們深刻領會鄧小平對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加上又很熟悉科技界的情況,所以寫得很順手,很有分量。鄧小平的講話,內容十分深刻,在理論和政策上都有重大突破,是科技戰線撥亂反正、反對極左路線的綱領性文件。
給華國鋒起草的講話稿,內容主要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把加速發展科學技術當作一個國策,動員全國人民為實現國家四個現代化而奮斗。華國鋒當時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那么他要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講。吳明瑜和林自新商量后,決定去請示一下胡耀邦,當時胡耀邦在中央黨校工作,他非常關心科學工作。胡耀邦建議華國鋒在講話時講一講科教興國或者科教建國。他說,在舊社會,很多企業家、科學家、教育家提出工業救國、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都不成功,為什么?因為政治沒有改變,政權還在反動分子手上,它根本不會去推動科學工作的發展,更不可能來教育興國。現在條件有了,我們應該提出一個新的口號,叫“科教興國”或者叫“科教救國”。吳明瑜和林自新一聽這個想法非常好,這和鄧小平當時的講話精神是一致的。
兩人回來后,把兩份講話稿起草完畢并送審。
鄧小平的講話稿很快得到反響,他只在段落和個別字句上作了些調整。當時中央有一位領導看了講話稿后說:“我看這個稿子馬克思主義水平不高,毛主席講了那么多關于科學工作和知識分子的問題,為什么不引用?譬如,毛主席說的知識分子要改造世界觀,就應該談一下嘛!”起草小組的同志向鄧小平請示,要不要根據這位領導的意見再作些修改?鄧小平的回答十分干脆:“一個字也不要改!”
但是為華國鋒起草的講話稿卻一直沒有回復,吳明瑜非常著急。直到華國鋒講話前一天,突然接到華國鋒辦公室的電話說,華主席的講話稿已定,請大會安排講話。原來,他們報送的那份講話稿,融合了胡耀邦關于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次新的長征的思想,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方針,華國鋒沒有接受,于是另起爐灶,起草了新的講話稿。
《科學的春天》掀起會議高潮
華國鋒講話后,大會的氣氛有所變化。與會代表明顯地覺察到,兩位領導人的講話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與會代表原本滿腔熱忱地期待大會能開成一個有突破性歷史意義的大會,而現在看來希望有可能落空。在這個情況下,大會很快就要結束了,下一步該怎么辦呢?大會領導經過研究,最后決定讓郭沫若的講話再一次掀起會議的高潮。
打倒“四人幫”以后,郭沫若寫過一首痛斥“四人幫”的詩。這首詩反映了民意,當時流傳很廣,所以請他來講是很合適的。但此時郭沫若正病重住院,不能親自到會,只能是一篇書面講話。這篇講話難度很大,請誰來寫呢?只有三四天大會就要閉幕了,大家都很著急。胡平建議請徐遲來寫,徐遲剛發表《歌德巴赫猜想》,他感情豐富,文筆流暢,一定能把這篇講話寫好。但第二天下午把稿子取回來一看,大家覺得不適合作為大會的閉幕詞。大會決定不采用徐遲的稿子,派人向他作了解釋。最后,文件起草組決定讓胡平來寫,一天后交稿。
當天下午,胡平坐公共汽車回家。一路上,他閉目沉思,苦苦思索文章的主題和結構。這時已是早春季節,柳樹葉已經發綠泛青。胡平偶然睜開眼睛,透過車窗,看到路旁青青的柳樹葉,他突然一震,好像一種力量重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啊!春天到了!”他感到這個春天來得真是恰逢其時。打倒“四人幫”,批判極左路線,國家獲得了生機,人民解除了枷鎖,科學獲得了解放。這個春天不僅是自然界的春天,而且是革命的春天,是人民的春天,是科學的春天!胡平抓住這個題目——春天,文章的主題就這樣定下來了。
《科學的春天》一氣呵成,胡平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稿子交上去。吳明瑜作了一些潤色,最后就定稿付排了。稿子印成清樣后,送給臥病在床的郭沫若親閱審定。郭沫若看過之后很高興,對個別句子稍加修改,就簽名付印了。
在大會閉幕式上,郭沫若的講話稿是由電臺播音員代為宣讀的。播音員朗誦得十分精彩,感情高昂,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代表們群情振奮,掌聲不斷。據播音員后來回憶說,當時都念不下去了,念幾句就被下面的掌聲打斷。全國科學大會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勝利閉幕。
(摘自《黨史縱橫》原標題為《〈科學的春天〉創作紀事》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