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惠及9.2億人次
能像城里人那樣看病報銷,曾是幾億農民的夢想。如今,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這個夢想實現了。
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吳王村王迎喜今年60歲,做心臟病手術花了13萬多元,兩個正在上大學的孩子連學費也交不上了。他家2005年參加新農合,按照有關規定,縣農管辦2007年8月給他補助1萬元,今年4月又給他補助2萬元。王迎喜感激地說:“我們用后補的2萬元給孩子補交了學費,要不然倆孩子就上不成學了,真得感謝黨和政府呀!”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鄉唐家溝村的唐俊巧,今年32歲。去年底突患腦梗塞,到鄉衛生院住了40多天才治好,花了近5000元,報銷了60%,自己只掏了2000元。記者問她新農合政策好不好?她說:“咋不好哩,省下2000多元,夠買一窩豬了。”
鄉衛生院院長陳銅鎖說:“過去農民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較高。我們配合新農合政策,規定參合產婦生產住院費用不超過250元。因為我們這兒是國家重點扶持縣,按照有關政策,孕婦生產可免150元,再加上新農合補的100元,農民產婦生孩子正好一分錢不花。”
說起農村合作醫療,40歲以上的人都不會陌生。
1966年,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創立了一種做法:農民每人每年交1元的合作醫療費,每個生產隊按照參加人數,由公益金中再交1角錢,除個別老痼疾需要常年吃藥的外,群眾每次看病只交5分錢掛號費,吃藥就不要錢了。
1970年代農村合作醫療達到鼎盛期,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農村人口。但是,到了1980年代,由于失去集體經濟的支撐,加之存在統籌規模小、籌資水平低、管理不規范等缺陷,農村合作醫療大面積解體。1990年代初政府再次倡導,但由于政策上沒有大的突破,農村合作醫療的重建困難重重。到2000年末,全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不足10%。
合作醫療解體直接損害到我國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大約有1000余萬的農村人口因病致貧或返貧。
針對當時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令人擔憂的狀況,黨中央、國務院于2002年10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確定2003年起開展新農合試點,計劃到2010年實現基本覆蓋農村居民。
經過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尤其是廣大農民積極參與,新農合快速推進,已提前到今年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2003年至2007年,全國農民累計有9.2億人次享受到新農合補償。僅用5年時間,新農合就實現了基本覆蓋全國農村的目標,為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也改變了他們多年形成的“小病等,大病挨,實在不行才往醫院抬”的習慣。
盤活農村醫療衛生資源
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形成新農合基金,農民看病就醫時得到費用報銷補償的醫療保障制度。
與過去政府不出錢的農村合作醫療相比,現在以政府出資為主。試點初期,新農合人均籌資30元,其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補助10元,農民個人繳納10元。
開始時有的農民將信將疑,甚至有人斷言:這10元錢會打水漂。但是,當村里第一個人報銷回來后,消息就像長了翅膀。結果第二年籌資時,農民排起了長隊。
2006年,新農合人均籌資提高到50元,中央和地方財政的人均補助分別提高到20元。今年開始,國務院決定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將人均籌資水平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分別補助40元,個人繳納20元。
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在新農合刺激和帶動下,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快速提高,盤活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使農民看病更加方便、實惠了。
哈爾濱市阿城區農民付君正在亞溝鎮衛生院割闌尾,連手術帶住院共花七八百元,新農合可報五六百元。院長王志東告訴記者,這樣的小手術在縣里要花1000多元,在市里就得兩三千元,越往上級醫院走,報銷比例越小。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報銷比例為75%~60%,縣級醫院為60%~45%,省市級醫院為45%~30%,每年可調整,以鼓勵農民盡量在本地就醫,少花錢,治好病。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自治縣一心鄉衛生院去年門診病人近萬人,參合農民占70%左右。張慶國院長很有感觸:以前不可能有癌癥患者來我們這兒住院,現在已有3例了。因為縣農合辦規定對實施惡性腫瘤晚期支持治療的患者,一年可報銷2000元,可在額度內多次住院。如果到市里醫院,這點錢轉一圈就沒了。我們對患者采取保守療法,吃增強免疫力的藥,有效地延長了他們的生存時間。還有冠心病、腦梗塞,患者過去就在村衛生所輸幾天液,現在因為費用低,都到我們這來治。
張子民1991年到杜爾伯特縣克爾臺鄉衛生院工作,1993年當院長至今。說起新農合前后的巨大反差,感嘆不已。那時全縣的鄉鎮衛生院全是平房,冬天特別冷,病人不來,也沒住院的,做闌尾手術,開刀一天就回家,肺炎也是回家打點滴。而去年僅他們衛生院住院患者將近400例,門診每天平均20~30人次。
黑龍江省衛生廳農衛處副處長梁民琳認為,新農合的成功實踐證明,政府對農民的保健投資找對了方向。過去是把錢投給供方即醫院,但農民沒錢看病,醫院就沒患者,也不景氣。現在投給需方即農民,農民有了錢就敢看病愿看病,鄉鎮衛生院也就活了。
阿城區衛生局周立局長的結論是:新農合促進了農民健康需求不斷增長。2006年全區新農合醫療總費用支出2000萬元,2007年3700多萬元,今年1月至5月份1940多萬元。
2007年,阿城區人大、政協在全區農民中進行民意調查,農民最滿意的就是新農合制度。
(摘自《人民日報》原標題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造福億萬農民的偉大實踐》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