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就是壟斷的代名詞,全天下的人、錢、土地、牲口等都是他的,可以隨意處置、揮霍,所謂家天下是也。按照這個邏輯,皇帝的字典里應該沒有“財迷”這個詞,因為全天下都是他的,想拿便拿,想取便取,為什么還要絞盡腦汁斂財呢?然而事情就有這么怪,在中國有名有姓的幾百位皇帝里,還真有幾個財迷,比如治國上懶惰、斂財上勤奮的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到處偷墳掘墓找錢的大齊皇帝黃巢。其中,有一位財迷皇帝堪稱曠古絕今,其攬財手段之高超,貪婪程度之下作,簡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如果給中國所有皇帝列個財富榜,他一定名列前茅,他就是漢靈帝劉宏。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他的這種貪婪行為用了四個字加以概括——令人憤毒。
為了斂財,漢靈帝劉宏走出了一條產業化、多元化的歷史道路。譬如,別的財迷都是見錢就撈,撈完為止。劉宏不一樣,他喜歡搞產業化運作,一次撈個夠不是目的,目的是一生撈不完。就拿貢品來說,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每年都有一些國家派使者帶些國寶奇珍前來討好大漢天子。通常的流程是先遞交一份貢品清單,清點后送入國庫,成為國有資產。皇帝想要什么需派人前去提取,個別的還要經過有關部門審核,才能到達皇帝手里。劉宏嫌麻煩,就趕在貢品入庫前抽取提成,直接送到皇宮,美其名曰“導行費”。貢品年年不斷,導行費也就年年不缺。
在導行費走上產業化的道路之后,劉宏又注意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開始了多元化的新舉措。他第一個盯上的是田賦,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業稅。中國古代的農業稅占到財政總收入的一大半。劉宏首先對全國人民撒了個大謊,說自己要翻新擴建皇宮,為了避免財政赤字,要把農業稅的比率提高。全國有上千萬畝田地,每畝多收10錢,一年下來也是數億。即便這樣,劉宏還嫌不夠,他又撒了第二個謊,說修皇宮缺木頭,要各地官員有多少送多少。許多地方官為了多撈政績,特別賣力,按時保量把木頭送到了京城。負責驗收的太監們特別挑剔,木頭十有八九都會被判不合格。不合格怎么辦?劉宏就下令讓各地方必須以原價的十分之一賤賣給中央,然后中央又按市價回賣給地方。劉宏和他手下的太監們就此結結實實地賺了一筆。過了幾年,皇宮寸土未動,地方官才知道上了皇帝的當。
當全國人民都還在大騙局中痛定思痛的時候,劉宏又開始了新的行動。這次,他做的是房地產投資。
古代的財主有了錢都喜歡買房置地,讓子孫幾代都有吃有喝,所以被稱為土財主。劉宏雖然貴為皇帝,但骨子里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土財主。他把斂來的錢財中很大一部分拿回河北老家去買田地、修房子,進行大規模的地產投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最熱門的理財產品,劉宏財大氣粗,眼光獨到,購買的房產,無論是地段還是房屋樣式,都相當具有市場潛力。再加上他強大的行政資源優勢,沒出幾年,他又穩穩地賺了一大筆。
按說一連賺了幾大筆錢,劉宏應該高興才是。然而,他卻高興不起來,原因只有一個,賺錢的速度太慢了。看著兒子這么痛苦,老娘董太后出了個好點子:你手里的烏紗帽是干啥使的?劉宏一聽茅塞頓開,我怎么就沒想到呢,皇帝手里最大的資源不就是一頂頂烏紗帽嗎?如果進行合法買賣,那生意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于是,劉宏對烏紗帽實行明碼標價。剛開始的價格比較實惠:年薪600石的官職賣600萬錢,2000石的官職賣2000萬錢……劉宏除了皇帝的位子不賣之外,上至司徒、司空、司馬,下到九品縣太爺,全部可以花錢買。當時,劉宏把賣官所得的錢叫做“禮錢”。
劉宏很快發現烏紗帽市場是完全意義上的買方市場,于是他對價格又作了調整。比如,地方官直接接觸老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順手拈來,因此售價比中央官員還要高出一倍。遇到貧困縣,價格相對低一些。到最后,烏紗帽實行公開競價拍賣,出價最高者即可就任。花了本錢就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所以,買官者在任期內都拼命地壓榨老百姓,手段和力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在這樣的黑暗統治下,老百姓忍無可忍。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名舉行黃巾大起義,造反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國。公元189年,這個昏庸貪婪的皇帝劉宏終于在人民的一片怨聲中結束了他荒淫腐朽的一生,終年34歲。
(責編 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