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詞的出現總要找找看它的理論依據,新詞的起因在于人們生活的需求和向往。過去是社交的需要驅使人們聚在一起,如今是科技的發展又驅使人們分開,在網絡的天地里找到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并且有了出乎意外的樂趣,于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展開了,那便是“網絡人生”。一個誕生的新詞帶來無數的故事,不斷更新的統計數字,還有經濟和利益的此消彼長。
“網絡人生”給人們一個“第二人生”的可能而存在,在這里面,因網購的出現和逐漸地成熟,使得許多舊的生活方式得到改正甚至被淡忘,人們可以通過鼠標的滑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些物品也可能小至一根別針,大至住宅,就像一張公開的尋寶圖,無須經歷任何的風險,比如傳統意義的“尋寶”必有的“風風雨雨”,直接獲取你的心中的愛,不帶有絲毫的“舟車勞頓”。
人們的需求和對新奇事物的無止境追求,以及網絡作為一種“全能帝國”的存在,必須不斷增強它的力量,不斷創新以滿足自身的發展和競爭力,同時牢牢盯住消費者的錢包,吊足消費者的胃口,各種網購的營銷模式應運而生。這其中,百度的ESE(基于搜索引擎的電子商務)概念可謂新穎獨特,并已處在網絡己然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上。有報道說:“這一概念的價值在于首次試圖將‘搜索’和‘電子商務’這兩個互聯網領域內的核心業務板塊打通。”因為,如今一個C2C網站就能夠提供幾百萬件乃至上千萬件商品,“由此,對于越來越多的用戶來說,購買一件商品的起點,是在訪問最為簡潔的搜索框中鍵入自己的需求。”這簡直就是美夢成真。不但方便了網購的路徑,而且讓人有坐擁無數商店的“帝王之感”——這時候,就看你是何需求和備足了多少的銀兩。
一旦一種新的概念的推出,必定會淘汰掉一些過去的做法,舊的概念,我們很難分析其中的原因,它是否跟用戶的喜新厭舊有關,有否落伍了而不自知,在這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一撥又一撥的網絡購物狂,不但在找需要,也在找刺激,找他們人生中的奇思異想,來滿足自己的瘋狂。我所認識的人幾乎都有網購的經歷,也許是書籍,也許是日常生活用品,也許更貴重,是珠寶。在近來由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加速升值之際,他們中的一些人,玩起了網絡代購業務。他們透過網絡從外國代購商品,主要是高價位的化妝品、保健品和服飾皮包,幫買方以折扣的形式買進,充分體現人民幣越來越“值錢”帶來的滿足感。然而網購的根本問題仍舊存在,任何一種新的概念,最終仍歸結為人的作用。網購有諸多優勢的同時,不能輕忽它的劣勢依然是醒目的。首先是信譽度問題。買家和賣家之間,誠信是根本,這種常識在交易中并不必然被遵守。為誠信,我們還要頭疼多久呢?其中,銀行卡網上支付目前仍是一個問題,如何改進、完善,以適應網絡經濟的發展,頗費思量。為什么呢?網絡經濟的突飛猛進,可是大環境的整體配套卻難以“與時俱進”的,這是后發展國家的特點。在虛擬的空間里人們已自如地“仰望星空”,而在現實的空間里“不一定能找到一把望遠鏡”。還有是網絡安全問題。諸如用戶的個人信息、交易過程中銀行賬戶密碼、轉賬過程中的安全等,我有朋友就碰到過,急得快崩潰了。畢竟這是新生事物,鼠標滑來滑去,電話打來打去,一切便都成了?這個世界就這樣善待我了?網購者還發現,商品信息發布雖快,但商品不能及時到達。看得到,買不到,干焦急。還有其他一些問題,而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是人的服務態度問題。不管是B2B、C2C,還是B2C,或更豐富的概念和模式,在我們這里,只要需要人來做,總有差池,不是服務態度不周,就是價實而貨不夠真——商家對商品的描述語言模棱兩可,容易引人歧異。我們不一定知道能干什么,但一定希望過得更好更真實,這樣的心態自然反映在商品上,反映在網購的過程之中。
在如此炫目的“網絡人生”里,網購風潮是一陣又一陣,人們不禁想問:它是否徹底替代了傳統的購物?邊看邊挑最后才買下的“現場感”是否一去不復返了?我的結論是,目前就一般產品而言,傳統的購物模式對相當一部分網民而言,已經不具有吸引力。網購畢竟物美價廉,方便快捷,在其中能得到有享受的快感。所有的統計數字都在提醒,網購的成交量,網購者的數量,整個網購的市場規模都在逐年增加。奧運之后是世博會,大時代必有大浪潮,具體到科技時代的營銷模式上,是人們以樂觀和理性的態度在跟風,在嘗過自網絡上從一根別針最后換取到一棟住宅的傳奇故事,今后的人們必將對此習以為常,并且將這種童話般的商業行為轉化為日常的風景,比如有的人可能郁悶的很,他實現了家中所有物件皆購自網絡的計劃,而商店或個人都積極配合,然后他發現,他不但擁有別針也擁有住宅,而他不打算交換,他要做的是,變成一個新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