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電子商務因其方便快捷、價格便宜。一時間風靡全國,和傳統大型商場相比,他們的主要優勢就在于借助網絡的交易平臺,不盡節省了成本,而且產品價格也比普通商場便宜不少,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極大的誘惑。通過電子商務,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夢想的空間也更為廣闊。與此同時,相關業內人士在電子商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促進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刊記者為此專訪了福建省電子商務專家駱念蓓教授。
據駱念蓓教授介紹,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至今已有14年歷史,其起步是隨著互聯網的應用和商務應用相結合開始的,并且基本上是跟美國同時起步。美國的起步是在1995年,一開始便投入大眾化使用。由于他們前期的基礎較好,所以針對企業的商務運用發展也比較快。但在進入使用后,曾經歷了一個很大的波折,也就是在1999年,發生了一場網絡泡沫的破裂。
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瀛海威的成功和“8848”創始人王峻濤的成功吸引了許多開始搞IT和計算機技術的人進入到電子商務領域中拓展。那時候大多數是完全在互聯網早期技術的基礎上創辦的一些虛擬企業。但之后在全世界,網絡股票泡沫的產生導致了許多網絡企業的倒閉。直到2000年底,純粹的虛擬企業基本上倒閉完畢,陷入低谷。
當時比較早的如新浪、搜狐和雅虎,在納斯達克股市上縮水非常厲害,但是也就在那個時候,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傳統企業,包括知名度很高的沃爾瑪,也才剛開始介入互聯網領域。因為之前他們不甚了解電子商務到底能給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幫助,到底能夠用互聯網為企業的商業活動和業務活動做什么。當時社會上大多數的網絡溝通還只是通過Email進行。所以,如果拋開技術發展的專利和關鍵技術所擁有者來講的話,我國和美國的發展起點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嚴格來說,還只是在互聯網技術的范疇內,還不是企業的商務運用。
根據駱念蓓教授的回憶,在90年代中期,她本人在美國做學術訪問的時候。便感覺到美國人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大一樣。比如美國人購買CD唱片或者書,不是像我們當時的購買行為那樣到音像店和書店去找尋,而是通過書店郵寄來的清單進行有選擇性地購買,并使用個人支票和信用卡支付,這些行為便是在今天的中國還在談論的關于B2B、C2C等支付問題。對我們而言是問題,對他們而言,在還沒有觸及電子商務概念的時代,就已經是這樣的情形了。所以,這些行為在他們看來是很自然的,因為互聯網可以提供更大的信息和更多的品種豐富,在無形中已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
在經歷了2000年網絡泡沫的低谷后,美國許多擁有豐厚資金的企業,如IBM等公司不再自主進行項目研發,而是采取并購的方式,買下一些市值存在很大潛力的某項技術或某家公司,并將產業與互聯網進行結合,以此開始幫助企業進行深度的信息化,并助之發展,使其在銷售和市場結構上面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在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就頒布了相關法律,聲明企業在涉及互聯網交易的時候可以免稅,以此進一步影響和開放給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些成員國。這樣,他們很快就進入成熟期。而我國進入互聯網經濟領域差不多和美國是同期,但在發展方面,駱念蓓教授表示,當時主要是著重于計算機和IT技術領域的發展,包括像新浪的王志東和搜狐的張朝陽在早期也都是技術行業出身。但是在企業運營和技術革新取得平衡方面,張朝陽更懂得利用國外的資金來進行運作,還包括后來在本土的搜狐再成長。
駱念蓓教授認為,中國在2000年的發展屬于比較理性的發展,許多虛擬企業利用自身的資金和國外的資金在運作。而在2001年到2003年之間則處于帶有自發性質的發展期。有些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比較掙扎和痛苦,只有很少的一些企業成長起來,比如阿里巴巴和中國制造網。雖說中國的電子商務在2005年之前的五年發展中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們看到發展中的每個階段都是不同的。經過多方的努力,如銀行的電子支付服務、物流服務和web2.0技術等多元化形態的支撐,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還是有了顯著的起色,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我們的生活以及工作效率。
2005年至今,中國的電子商務正逐步進入成長期。據駱念蓓教授反映,從去年底至今,短短的半年時間內,有許多利好的消息傳出:如我省的惠好連鎖藥業目前已經取得國家藥監局的網上藥店批號,能夠真實地在網上銷售藥品,這已經超出常規的運營模式了,實屬不易。
當談及判斷一家網絡企業盈利的標準之時,駱念蓓教授則坦言道,我們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企業,都不要絕對地劃定它是類屬所謂的傳統企業還是有形的實體店或者網絡企業。企業的終極目標是盈利,但不是說一開始就能夠盈利。初始的商務模式并非完全一定是盈利的商務模式,因為企業的盈利決定于自身的發展戰略,決定于對商務模式的定位以及目標客戶的鎖定,這其中一定要經過市場的運作和檢驗。
另外,提及關于打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發展和運用的經濟環境問題時,駱念蓓教授認為,首先政府的導向很重要。電子商務的發展其實就和媒體一樣,打個比方說,電話的出現使得造紙商十分抵觸,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兩者是可以和諧共存的。電話之后又有了電視和電腦,但其實它們的存在都各有所需,并不矛盾。所以,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對社會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補充,因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因繁忙而無瑕外出采購,所以網購的交易量目前是相當龐大。其實,這種行為對國家的資源也是一種節約,省略了許多中間環節,使得社會交流更為順暢,經濟發展更為繁榮,這是很好的現象。
其次,基礎設施需要完善。其實中國人的消費意識還是很強的,但是國內的網絡運營商的服務有時不盡如人意,不夠準確。不論是電子商務基于互聯網的,還是基于移動商務方面的服務都存在一些問題,這就在一定程度影響了電子商務運用的環境。
再有,就是希望國內銀行加大對網絡銀行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懂得使用,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這么做的同時也會增加銀行自身的利潤增長點。同時,政府應引導更多的人認識計算機、認識網絡、了解電子商務。因此,盡快宣傳普及電子商務有關知識,加強相關人才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正確的導向會使得更多企業或者服務機構更為注重電子商務的發展。
同時,駱念蓓教授還認為,目前的技術和環境不太成問題,但從法律角度而言,國內相關法規的出臺速度偏慢,比如對虛擬財產的認定,以及對責任的劃分還存在一定難度,這些都和計算機信息技術層面問題關系很大,有待相關行業的共同努力。因為要解決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一切新的問題,使信息社會始終處于良性、有序的發展之中,就必須把信息社會納入規范化、法律化的軌道,運用法律手段對新的社會關系予以規范和調整,而僅靠傳統的法律體系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信息社會的需要,這就需要制定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