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這個神秘而美麗的玉石歷來是古典靈韻的象征,巧妙別致之間帶給人的是一種難忘的美,是來自文化深處的柔和氣息,更是歷史的沉淀和美麗的匯集。
翡翠之美在于晶瑩剔透中的靈秀和滿目翠綠中的生機,更在于它潔凈無暇中的純美和含蓄內斂的氣質。早在二百多年前,翡翠就成為中國達官貴族爭相收藏的奢侈品,其投資主流意識始終沿襲中國傳統玉器的收藏模式,即以原料貴賤為投資基礎。翡翠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全新概念,它獨一無二的載體傳達著藝術家對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并帶給世人無窮的視覺享受及精神財富。早在十多年前,翡翠藝術就開始顯示了市場生命力,一些翡翠投資專家和收藏家率先在稀少的翡翠藝術作品上進行了大膽收藏和投資。成為以當代翡翠藝術收藏理念的先行者。
對于翡翠的鑒定,主要在色彩和光澤兩個方面。一是質地要通透,顏色要明亮,才能展現水靈的感覺。這種特性是給人靈氣的,正所謂晶瑩剔透。漂亮、富貴和搶眼是翡翠的魅力。翡翠的極品主要分玻璃種和艷綠。意思是,質地通透得像玻璃,顏色艷綠如春草。據業內專家稱,這樣的極品賣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都很正常。從歷史角度而言,一般認為,翡翠是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11-1799年)才由國外輸入京城,并被上層社會重視而制成各種器皿物件的。但實際上,翡翠進入中國的時間可能還不止在清代。至今發現最早的翡翠器物是中國明代定陵所出的翡翠。史料里顯示,張衡的《西京賦》、班固的《西都賦》及南朝陳徐陵的《玉臺新詠序》等所說的翡翠大多認為指的是軟玉中的碧玉之類,但是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檀,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針對玉石硬度的差異,對從中國掠取的玉石進行了分類,提出了“軟玉”和“硬玉”說,而“硬玉”就是現在的翡翠。早在13世紀,翡翠就在緬甸被開采和利用。印第安人也在很早的時候拿翡翠做珠子和面罩,日本甚至也在石器時代有過翡翠的工藝品。由此可見,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產翡翠,但真正達到頂級品種的翡翠僅出現在緬甸。
在時下的珠寶市場上,翡翠因礦源開始稀有,導致收藏價值不斷增大。因為,首先現在幾乎只有緬甸產翡翠,據悉老坑差不多已經開采完了,故而資源稀缺。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翡翠的皮子不如和田玉那么美,它往往是一層厚厚的生銹的皮殼,要剖開才看得到其中的肉,所以業內才有“賭石”一說。
在今年紐約佳士得2008年春拍上,114件中國翡翠鼻煙壺拍品全部成交,創下了翡翠鼻煙壺拍賣成交百分比的完美紀錄。在北京潘家園、報國寺、愛家國家收藏中心,出售翡翠的店鋪、地攤比比皆是,價格從20元到2000萬元不等,相差極為懸殊,令收藏愛好者不知所措。事實表明,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消費市場。
從2003年以來,成品翡翠的價格每年保持30%的增長率,目前正處于價格的成長上升階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翡翠曾大幅度上漲達百倍之多,90年代初由于翡翠B貨的出現沖擊了市場,翡翠成品的價格又出現回落,大約僅相當于80年代最高峰時的三成左右。2003年非典之后,整個藝術品收藏市場出現了爆發性增長,翡翠原料價格更上了一個新臺階。礦區原料日漸枯竭,好料已很難得,作為不可再生的稀有礦產,翡翠的身價也一直在漲。2007年至今,高檔翡翠價格又上漲了50‰未來5年內,高級翡翠還將迎來高漲期,如此巨大的升值空間,都決定了翡翠是較理想的收藏投資品之一。
寶玉石專家則認為,翡翠的鑒定比較簡單、準確、有效。因為首飾級別的翡翠只在緬甸有,產地和物質結構基本一致;其次,它被歸入了首飾、珠寶半寶石的系列中,分類和分級都比較科學,因此造假很難,不管是灌進氧化鉻等物質,還是以人工造色來提高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都不管用,只要送到專業的鑒定機構去鑒定,就可以檢驗出來。
但是,并非所有的翡翠都具有驚人的升值潛力。專家認為。由于原料品質和珍稀性的巨大差異,翡翠成品也在市場上形成巨大的價值差異。質地不通透、不細膩,顏色過于暗淡、不鮮艷的翡翠不值得收藏:加工工藝特別瑣碎的翡翠不值得收藏,因為瑣碎的工藝往往意味著原料本身存在很多瑕疵,如綹、裂等毛病,不得不用工藝進行掩蓋:形狀不夠飽滿、規矩的翡翠不值得收藏,比如過薄的翡翠、太細的翡翠、太小的翡翠、七扭八歪的翡翠等,這些翡翠往往因為原料已經不夠制作規整、飽滿的器物才因陋就簡,其價值也就大大縮水。
真正的高級翡翠就是在用料飽滿完整、形狀端正和工藝考究的前提下,兼具鮮艷的均勻綠色。且氣質細膩溫潤,這樣的翡翠才是具有收藏價值的。
而當代翡翠藝術品的升值潛力早已在市場上得到驗證,并且屢試不爽。只是傳播的聲音還不夠大,多數投資人仍固守在原料的本身價值,忽略了藝術創作帶來的潛在利益,而這恰恰是當代翡翠藝術品最值得投資的魅力所在。眼下的全球藝術品投資收藏熱潮勢必推動翡翠藝術品逐步走上藝術圣壇,而翡翠藝術品在市場上的優異表現,也會為翡翠藝術投資理論提供最有說服力的實例和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