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三五好友,我們駕著車從福州出發,前往土樓的路可謂盤旋曲折,然而卻是風光無限。我們享受著周遭滿眼勻翠的綠。依山而建的農家土樓錯落有致,從山頂俯瞰下去猶如一幅淡墨的田園山水。周邊散落著瘦而狹長的稻田,層層疊疊卻是另類的張揚,美瞬間便有了立體感。
大坪樓,是我們進入福建土樓群的第一站。大坪樓位于漳州南靖,始建于1957年,建成于1962年。聽得樓內主人的介紹,朋友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建一個土樓需要費時5年,真是令人驚詫。大坪樓共有三層,每層有24個房間,一般一樓為廚房和餐廳,二樓多用于物品儲存,三樓臥室。整個樓由木頭、土墻和瓦片構成,紅土、沙子、糯米等材料混合建筑成的土樓外墻又高又厚,甚至還有抗火燒的作用。這里每個房間結構基本一致,由木板簡稱的走廊把每個房間連接在一起。大坪樓的人們都是從同一個地方搬來的,擁有同樣的姓氏和同樣的祖先,這和舊時許多村落一樣,都是氏族聚居。各家有紅白喜事,大家都會互相幫助,同悲同喜。
離開大坪樓,車經書洋鎮后便進入了更蜿蜒的山路,仍是平整的水泥路面,但路面顯得較為狹窄。從書洋鎮到田螺坑的路上,汽車在山谷中穿行,沿途或是翠竹或是蘆柑、柚子等果樹,滿目都是怡人的新綠。雨后的空氣有些濕潤,最美妙的是經過有些地方時絲絲縷縷飄進鼻孔的花香,那是路邊野花的香味,清新恬淡,忍不住貪婪地呼吸。那一刻,真希望可以把這種空氣打包帶走。經過無數的急彎和上下坡后,我們來到了田螺坑土樓群,也就是是傳說中的“四菜一湯”,很多宣傳畫冊和明信片用的都是它們的標準照。遠遠望去,只見四座圓樓簇擁著一座方樓,像是一朵盛開的梅花,美妙絕倫。
據說,田螺坑地名的來歷頗為蹊蹺。有村民說,它得名于村莊背靠的湖崠山狀似田螺:也有人說,田螺姑娘的神話故事說的就是當地的黃家祖宗,那個叫黃百三郎的幸運兒。因為田螺姑娘的神助,他才得以從一個養鴨少年成為一方富紳,并建成田螺坑土樓群。田螺姑娘未必是真,但黃百三郎可是確有其人。田螺坑黃氏族譜證實,清朝嘉慶年間黃百三郎從永定移居此地,并在這里開始了他的傳奇人生。土樓群中的黃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黃百三郎名列第一,而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二公里外的“五更寮”,每年清明都接受著田螺坑人的祭祀。這個養鴨少年當年充分利用山澗泥地盡是田螺,以及谷深林密的地域優勢,不斷擴大再生產,為自己賺取了第一桶金。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黃百三郎有錢之后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蓋房。最先蓋起來的是方樓,也就是“四菜一湯”中的“那碗湯”,雅名“步云樓”。沿著高低地勢將中廳修建成階梯狀,讓人進入大門后就能體會“步步高升”的快感,這樣既突出了祖廳的重要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繼“步云樓”建成之后,黃百三郎的后代又環繞著它先后建起了“和昌”、“振昌”、“瑞昌”和“瑞云”四座圓樓。還沒聽夠這動人傳說,還沒看夠這極致美景,霧便濃了起來,很快,一切籠罩在其中,眼前只有霧蒙蒙一片。我們停車上山。由于剛下過大雨,上山的石板路清濕水亮,滿地都是濕漉漉的泥。到了山頂,可以看到一帶散布著大大小小土樓的村子的全貌。四外非常安靜,只有零落的鳥鳴。晨曦在或濃或薄的霧中隱隱若現,走在石板路上,看著不遠處層層漸綠的梯田,端詳著或圓或方的龐大土樓,我們都貪婪地呼吸著鄉野清新的氣息,試圖洗凈鉛華,忘卻城市的喧囂。
離開田螺坑,我們往下板、塔下、河坑土樓群,然后直奔永定洪坑的住宿地——朋友們一直百般推崇的永定洪坑福裕樓。福裕樓曾經是清朝四品官員的府邸,高墻深院,建筑華美。現在,它左首邊門頭上刻著“常棣”的偏院已被改成了客棧。進客棧前,看到入口處的門墩上擺著兩壇酒,上面蒙著大紅紙。進去后,隔著雕花的朱紅窗,是一株身形巨大的扶桑,它高得幾乎到了二層樓。聽客棧的蘇阿姨說,這株扶桑已經修剪了二十年,才有這樣的樹形。我幾乎是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鋪著青石板種著扶桑的千凈小院,院中央擺著幾張搖椅,桌子上放著一套功夫茶具,院角還有一株開得正艷的紫色三角梅。濃郁的家的氣息,令人放松。放下行李,朋友幾個已按捺不住興奮先行到承啟樓和振成樓拍照去了,我則留下來呆在這個小院子里一邊晃著搖椅一邊和蘇阿姨聊天。下午的陽光讓人享受,從大門望著去,隔一道墻和一條小路,由于大雨,河水顯得有些渾濁。河邊種著許多的芭蕉樹,隔著它們搖曳的影子,看那些年代久遠的黃土色系的土樓,更有一種美感。我聽著水聲,看著對面那座我們剛爬過的山,有些昏昏欲睡了。蘇阿姨既是老板娘又是廚娘,她做的菜是地道客家風味。晚飯時分我們要了炒牛肉丸和酸菜炒山筍,又要了一壺自家釀的客家米酒。蘇阿姨把我們的小桌擺在了扶桑樹下,還在桌上點了一盞紅色的蠟燭。坐在這座古宅院里,我們在搖晃的光影中悶頭吃很入味的客家美食。米酒非常醇厚,香甜綿軟,帶來微醺的暖意和迷醉。
朋友在飯桌上給我看白天在土樓里拍的無數照片,恢宏的土褐色外觀,內里是褐色的木門木梯木欄桿,門上貼滿了一張張紅色的對聯,上面寫著吉祥的話語。土樓里面還住著很多人家,一件件懸掛的衣服讓古舊的土樓有了很濃的生活氣息。無數跳躍的紅色紙張讓滄桑感十足的土樓有一種鮮艷的動感。這畫面非常美。我們決定,第二天再去好好看看這座土樓。
入夜,我們早早便睡下了。然而,雨下了一整夜,我總是在半夜里被雨聲驚醒過來。透過小窗望著屋廊上整夜燃著的大紅燈籠,我迷糊地想著這是在哪里,半晌明白過來我是在一百多年的土樓里聽夜雨,溫暖的感覺油然而生。第二天醒來之后,我久久地站在走廊前看著雨水從高高的屋檐頂一截一截地滴落下來。蒼黑的瓦和墨綠的琉璃被沖涮的濕潤明亮。
吃過早飯,我們徑往振成樓走去。遠遠地看到了被稱為“土樓王子”的振成樓,而它的父輩,被稱為“土樓之王”的承啟樓則還在五公里之外。它們都是土樓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因為振成樓的規格小一些,而且沒有承啟樓那樣讓人驚嘆的五個同心圓,所以就被稱為“王子”了。
振成樓是洪杭村景點的中心,步入正門,層疊的門檐、環環相扣的樓形和自成一格的院落設置,讓人賞心悅目,倍感親切。正廳是全樓的中心,墻壁上有主人畫像和諸多名人題匾,全然是一個書法展廳,筆法道勁,字形飛揚,其中一草寫“帶”字可拆成其他形似的數百個字,又稱“字王”。正廳兩邊有邊門,門內各有一井,依太極圖布局,遂有“太極井”之稱;井深相同,水位卻高低不同,堪稱一奇。依樓內環形走廊,逐一參觀由耳門隔成的獨立院落(關起耳門便可自成一家,內部墻體皆用青磚壘成,可防一室起火而滿樓皆焚),院落內皆設有男女浴室,廚房灶臺依外墻體而建,保留了中原土灶的特色,因煙囪設在墻體內直上樓頂,遂千百年來土樓依然潔凈,光鮮如初。
漫步在樓宇之間,有一種迷亂的感覺。那些被歲月熏黑的舊木板,以及木板上的紅春聯,洋溢著陳舊而美好的氣息;高懸在樓道和木柱上的青蔥菜籽、竹編籮筐,或互倚,或列隊,或相望,隨意中構成了土樓人家美麗的裝飾;凌亂的瓦礫、晾曬的衣物,以及那幾只僥幸躲過喜慶“劫難”的雞鴨,還有那個在煤爐邊守著水壺的老者,平凡生活的趣味就在這片寧靜安詳中彌漫開來。在振成樓吃過午飯,我們開始去鉆承啟樓的圓環。這棟樓是所有土樓中名氣最大的,因為它的形象被放在了郵票上,作為福建民層的代表。它有五百多歲了,最讓人驚嘆的是它圓環里面套圓環,加上外圍的土樓,一共有五個同心圓。從樓頂看下面的圓環非常漂亮,一個個美麗的圓形曲線,上面是黑色的瓦,閃著弧形的節奏感,彎彎地鋪在屋頂。我和幾個朋友在窄得只容一個人通過的圓形通道里轉圈圈。朋友說:“這難道就是胡戈‘圓環套圓環公司’的創意由來?”我們忍不住都笑了。
到福建永定觀賞土樓,下洋的初溪也是個不可不去的地方。那里的土樓不僅數量多,規模大,品種齊全,而且相對集中。于是,我們選擇把最后一站定在初溪村。村內有五座圓形土樓和三十座方樓,其中較大的圓形土樓“集慶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永定現存的最為古老的圓形土樓,距今已有587年。初溪土樓群由于其飽滿豐富的畫面感,頻頻進入攝影師的鏡頭和畫家的畫布。
回程的路上,風停雨住,陽光溫暖而明亮。山村的風光就像一位蒙著薄紗的少女,在陽光的撫慰下漸漸露出如花的笑靨。蒼翠的山,清澈的水,憨厚的客家人,像一副靈動的畫在眼前不斷閃現,車里的音響,一路反復播放著許巍的《旅行》。“陣陣晚風吹動著松濤/吹響這風鈴聲如天籟/站在這城市的寂靜處/讓一切喧囂走遠/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間/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澗……”這樣淡定的字句,一字一句唱到人心里去。一路走來,漸行漸遠,而心中始終相信,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溫暖相隨,彩虹相伴,旅行的意義大抵就在于此,而這一趟土樓之行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