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19日,即美國阿波羅14號的兩名航天員第一次使用手推車在月球上采集巖石標本兩個月后,蘇聯成功發射了禮炮1號空間站,并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消息,宣稱蘇聯擁有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發射的第二天說,禮炮1號的飛行是“征服太空的重要一步”。他還驕傲地告訴全世界:“我們根本就沒打算去月球。我們要另辟蹊徑?!彼傅摹磅鑿健本褪前l展載人空間站。勃列日涅夫強調指出,蘇聯科學界認為,建立航天員輪流居住的空間站是人類進入太空的途徑。
空間站是航天技術發展的高級產物,具有容積大、壽命長、載員多、設備齊全等顯著特點。因此,自1971年禮炮1號入軌以后,蘇聯又連續發射了多座空間站。截至1982年,蘇聯已先后把7座空間站發射到太空。其中,禮炮1號~5號為第一代,禮炮6號和7號為第二代。從第一代到第二代,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的連續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已經由最初的23天延長到237天。
正當禮炮7號在軌運行時,蘇聯開始建造更加先進的第三代空間站。
第三代空間站是一座組合式空間站,造價約30萬美元。它的核心艙是一個階梯形的圓柱體,總長13米,最大直徑4,2米,軌道重量約21噸。核心艙的兩側安裝著兩塊各長30米,總面積80平方米的太陽電池帆板。核心艙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組成,可供5名至6名航天員工作和生活。進出空間站的航天員由聯盟號載人飛船接送,所需物資補給由進步號貨運飛船運輸。
和禮炮號空間站相比,第三代空間站的自動化程度更高,電源功率更大,通信系統也更加可靠。同時,由于大部分科學實驗設備被安裝在專業艙內,空間站騰出了更大空間用做航天員生活區,并在站內第一次設置了航天員單人臥室,里面放置了一張書桌、一把椅子,還有一個加熱食物裝置和運動器械,使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第三代空間站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對接艙口有6個之多。其中軸向的兩個頭尾對接艙口是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的??俊按a頭”,側向的4個對接艙口用于對接各種專業艙。
蘇聯將這個第三代空間站命名為“和平”號。
1986年2月20日,距離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后不到一個月,蘇聯從拜科努爾發射中心用一枚三級質子號火箭成功將和平號射入軌道。蘇聯現場直播了這次發射,還公布了空間站的設計特點,并稱它是未來多用途、永久性載人復合體的基本艙段,這個艙段同專用軌道艙組合后,將用于科學和國民經濟目的。
經過4天的跟蹤控制和多次機動,和平號進入了一條324千米×352千米,傾角51.6度的軌道。當地面測控中心又經過25天的跟蹤和測試,確認和平號一切正常后,蘇聯于同年3月13日發射了聯盟T-15號載人飛船。兩天后,聯盟T-15號抵近和平號,在距它50米時,航天員開始人工操作,進而成功實現了與和平號的對接。隨后,指令長基齊姆和駕駛員索洛維耶夫登上和平號,成為和平號上的第一批乘客。他們全面檢查了站內各系統的工作情況,并將和平號恢復到工作狀態。3月19日,蘇聯發射了進步25號貨運飛船,兩天后飛船與和平號成功自動對接。4月23日,進步26號又飛向和平號。兩艘貨運飛船共為空間站提供了5噸的食物和燃料等物資。
5月5日,在和平號上工作的基齊姆和索洛維耶夫開始一項新的太空活動,他們乘坐聯盟號T-15號載人飛船奔向禮炮7號空間站。當兩座空間站對接后,兩名航天員登上禮炮7號,開始站內的檢查和修理工作。50天后,他們駕駛聯盟飛船順利飛回和平號。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往返于兩座空間站之間的飛行,因此人們把航天員乘坐的聯盟號載人飛船稱為世界上第一輛“太空公共汽車”。
5月21日,正當兩名航天員在禮炮7號上工作時,蘇聯發射了用于和平號空間站的第一艘新型飛船——無人的第三代宇宙飛船聯盟TM-1號。發射后50小時10分,聯盟TM-1號飛船依靠和平號上一套經過改進的系統,自動靠近空間站,自動與和平號空間站和進步26號貨運飛船對接在一起。
7月16日,和平號上的第一批乘客在完成125天的太空任務后,乘坐聯盟T-15飛船安全返回地球。
繼第一批乘客登上和平號之后,蘇聯又于1987年2月5日發射了聯盟TM-2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羅曼年科和拉維金送上和平號,開始了留空時間更長的太空飛行。
從這次太空飛行起,蘇聯利用和平號的6個專業對接口,開始進行世界航天史上最龐大的太空組合計劃。1987年3月13日,蘇聯發射了用于天文觀測、地球勘測與醫學生物學研究的第一個實驗艙——量子1號,它于4月11日與和平號對接成功;1989年11月25日又發射了量子2號實驗艙,并于12月6日與和平號成功對接。此后,蘇聯又先后把晶體號、光譜號和自然號專業艙對接到和平號上。1996年4月26日,當近20噸重的自然號與和平號對接后,這個“六位一體”,總重123噸、全長87米的“太空城堡”終于建成了。連同對接在一起的聯盟TM號載人飛船,和平號空間站成為當時太空中一顆最耀眼的明星。
和平號空間站的研制和發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優越的科學試驗基地,在建造期間和竣工之后,先后有蘇聯/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135名航天員在站上工作,先后開展了科學研究、空間實驗、太空觀測和軍事偵察等多種活動,共完成20多個科研計劃和22000項科學實驗,取得了大量喜人的科學成果和經濟效益。同時,借助和平號空間站,航天員的留空時間越來越長,1995年3月,俄羅斯航天員波利亞科夫在站上創造了太空連續飛行438天的世界紀錄。
和平號空間站可謂名符其實。隨著它的建造,美蘇兩國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的太空競賽中的那種你爭我奪的氛圍逐漸消退,太空開始出現一個令世人拍手稱快的和平新時代。自1995年1月到1998年6月,和平號先后與美國航天飛機進行了9次對接試驗,接待了43名美國客人。其中,1996年3月登上和平號的美國女航天員香農·露西德在站上生活工作了188天,創造了婦女太空飛行的新紀錄。
和平號的設計壽命僅有5年,因此它早就遠遠超過了服役期。“老邁年高”的和平號開始“病魔纏身”、故障不斷,光是1997年就發生了內部火災、氧氣發生器故障、冷卻系統滲漏,以及光譜艙和進步號貨運飛船的太空“撞車”事故。2000年12月25日,和平號還發生了一次因站上電池突然斷電造成的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系的令人恐懼的情況,俄羅斯航天局局長科普捷夫當時接到電話報告后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早就不應該玩空間站的游戲了。”
蘇聯的解體也對和平號的運行造成影響。當時,曾發生過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和平號上的航天員通過電視中向地面控制中心展示了幾個部件,詢問它們的用途。但是,由于既沒有書面記錄也沒有在世的專家可以請教,因此地面控制人員只能回答航天員,沒有人能辨認出這個部件,更不知道它的用途。
盡管“體力不支”,前景堪憂,俄羅斯航天局最初仍打算讓它服役到2002年,可是后來由于政府無法繼續提供每年2.5億美元的維護資金,以及來自美國要求放棄和平號的壓力,俄羅斯不得不做出放棄和平號空間站的決定。
1999年2月20日是和平號空間站發射整整13年的紀念日。這天,俄羅斯的聯盟TM-29號飛船發射升空,把3名航天員送上和平號,開始放棄和平號空間站的準備工作。8月28日,指令長阿法納西耶夫關上和平號的最后一道艙門,與此同時,俄羅斯航天員阿烏杰耶夫和法國航天員恩耶爾關閉了站載計算機和其它設備,最后3名航天員登上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揮手告別,安全返回地球。從此,和平號空間站“關門閉戶”,進入墜毀前的無人駕駛狀態。
2001年1月,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簽署了結束和平號空間站工作的命令。3月23日莫斯科時間8時07分36秒,和平號飛過大西洋,進入非洲北部上空,此時站上所有發動機全部啟動,開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長約20分鐘的制動。8時44分,和平號進入高度100千米的稠密大氣層;8時52分,距離地面約80千米高度時,由于與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和平號燃起大火,同時主體結構斷裂,形成許多塊碎片;9時0分12秒,1500多塊未化成灰燼的碎片墜入新西蘭最南端以東的南太平洋。至此,翱翔太空15年零1個月、環繞地球8萬多圈、行程35億千米的和平號空間站退出了歷史舞臺。
和平號空間站的歷史使命雖然結束了,然而人類建造“太空城鎮”的宏偉計劃將繼續進行下去。就在和平號墜落之際,一座更加雄偉的“人造天堂”已經破土動工,這就是由16個國家參與研制的國際空間站,它將把太空和平延續到未來。(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