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傷害奶媽的孩子
含毒奶粉事件愈演愈烈,奶媽職業重新走俏。這幾天,各地媒體都在報道,有缺奶家庭高價求購,有哺乳期婦女待價而沽,有家政公司積極張羅中介業務,網絡上也出現了專門的奶媽吧。據稱奶媽行情看漲,最高月薪達到兩萬元。
我注意到,在含毒奶粉的陰影之下媒體的奶媽熱報道,幾乎都持一種樂見其成的態度。與此形成對比的是,5年前長沙出現“人乳宴”,3年前廣州、北京、揚州等地出現職業奶媽,都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而且最后都是反對的聲音占了上風。
不管含毒奶粉的后果多么嚴重,人乳買賣的問題依然存在。前兩次爭論主要集中在倫理道德方面,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還不是全部。事實上,它還涉及到母嬰權利的保障。
一些甘當奶媽的婦女說,她們乳汁豐富,自家孩子吃不完,有盈余可售。那些高價聘請奶媽的家庭,真的只是讓孩子吃一吃人家的剩奶嗎?嬰兒吃奶是很頻繁的,如果兩個孩子分居兩地,也大不可能同時喂食,那么是不是都把他們弄到一塊兒了呢?對這兩個問題,我都很懷疑。我從媒體報道中看到的,更多還是傳統奶媽的形象:她們為了生活,扔、下自己嗷嗷待哺的嬰孩,把甜蜜的乳汁,連同作為生產、儲存和輸出乳汁的器具的身體,出售給有錢人家。
一旦社會認同人乳商品化,認,同奶媽是一種職業,這種情況就必然大量出現。不要忘了,在我國,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失業和隱性失業的人口數量巨大。那些礦工,為了每月千把塊錢的收入,也都甘愿把性命搭上,奶個孩子就能掙幾千塊錢,對那些貧困婦女的誘惑不言而喻。
有些人會說,市場經濟,只要你情我愿,就可以買賣。或者說,有人多奶缺錢,有人多錢缺奶,各取所需,豈不善哉?其實,在更多的時候,血液和器官比乳汁更重要,往往性命攸關,但法律也禁止買賣。不過,在世界范圍內,人乳買賣的法律問題,并沒有得到血液和器官那樣明確的解決。曾經,在中國從皇室到鄉村地主家庭,都雇傭奶媽;在西方社會,富人和貴族也大量使用奴隸奶媽。這些現象都隨著文明的進步,作為人權改善或階級平等的結果而消失殆盡。后來,不僅沒有奶媽,連親媽也不想喂奶了。嬰兒配方奶粉的方便,使得奶瓶喂養一度成為婦女換取身體自由的時髦。直到近年來,人們發現母乳喂養有種種不可替代的好處。
也許正因為奶媽不再普遍存在,所以法律對此沒有詳細的規定。但是,一般認為,人乳商品化侵犯母嬰權利。在前兩次的爭論中,都曾有婦聯站出來發表聲明,認為經營“人乳宴”和奶媽中介違反了《婦女權益保護法》及《母嬰保護法》。衛生部也曾經有一個批復:“人體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資源,不能作為商品進行生產經營。”:據此,“人乳宴”被宣布為非法。那么,雇請奶媽也就不會是合法的事情了。
每年的8月1日-7日是世界母乳喂養周,這是由國際母乳喂養行動聯盟發起的,并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多家國際組織的支持,旨在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該組織一再強調,母乳喂養是母親與嬰兒共同的權利,是一項基本的人權,應該得到社會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
嬰兒離開母親,除了營養問題,還會缺少關愛,可能是他們人生的第一個挫折。含毒奶粉導致奶媽漲價,誘使婦女離家售乳,她們自己的可憐的孩子,成為這一事件新的受害人。
那么怎樣救濟缺少母乳的嬰兒呢?很多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母乳庫,那些高產的媽媽,可以把多余的乳汁捐贈出來,經過母乳庫專業的檢測、滅菌和冷凍,再轉給那些需要的家庭,類似于血液庫的運作。顯然,我國政府應該盡快行動起來,推行這一符合文明標準的“現代奶媽”,而不是聽任舊式奶媽職業死灰復燃。
(摘自《長沙晚報》)
“把他也弄進來”
當今之世,不法商人為了利潤往往不惜鋌而走險,甚至置人命于不顧,如之奈何?
在《賢奕編·警喻》中,有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老太太院子里有很多鮮美的李子,結果不少人就慕名而去,大偷特偷。老太太怕自己的李子裝不到自己肚子里,就在院墻下邊挖了個陷阱,還在陷阱里灌上大小便一看你來偷!
這天又來了三個梁上君子,其中一個從墻上翻下,一下掉在了糞坑一樣的陷阱里,大小便都快淹到他脖子了,他還在抬頭呼叫他伙伴——可不是求救,而是說:“來,來,這里的李子好吃得沒治了!”結果——如你所知,又一個家伙從院墻上翻落下來掉在糞坑里死去活來,他剛要叫喊,那個第一個掉下去的趕忙蒙住他的嘴巴,同時還對上面叫“來來”不止,于是,又一個家伙應聲掉進糞坑。這后面掉下的兩人義憤填膺,一塊兒怒斥叫他們“來來”的小子不夠朋友。這“朋友”笑道:“要是我們三個有一個不掉進來,他笑我們準會笑個沒完。所以,還不如都掉進來,省得有人幸災樂禍。”
這個故事很有味道,它告訴我們對付那些沒有同情心而只時刻準備幸災樂禍的家伙,最好的辦法不是詛咒,也不是說教,更不是祈求。而是干脆就把他也拉到這災難中來,省得他在一旁把大牙都笑掉。
其實,這種“把他也弄進來”的方法也不限于做小偷之時,在其他地方也一樣可以使用,而且,也可以弄得有聲有色。清道光年間,兩江總督曾國藩曾駐扎徽州。當時,他正在與太平軍苦苦周旋,為了贏得民心籌集糧草,亟欲整頓地方政務。在諸多措施中,有一條是開通言路,鼓勵百姓上書。為此,他還特地設了一個銅柜舉報箱:凡是陳言地方弊端指控官員不法之事的帖子,都可以不必署名地投入箱中。
一時間,揭發告密之風大起。大家都被柜子里那些不署名的大字報弄得人人自危——都不知道這些帖子什么時候就貼到自己頭上了。于是一班縉紳紛紛來到城中一素有善謀之名的訟師家里尋求對策。訟師胸有成竹地告訴大家:“不出三日,此柜必廢!”
第二天,曾國藩果然下令撤除銅柜——原來,這訟師當天就充分享受這誰都可以揭發而又可以不署名的“民主”:寫了十幾篇痛罵曾國藩的帖子投在里邊。結果曾國藩便像那也給哄進了糞坑的偷李者一樣大叫“苦也”,最后,不得不把這檢舉柜取消了事。在這一點上,后來的“中央文革小組”可就高明多了:他們煽動全國人民起來寫大字報投檢舉信——所謂“革命無罪造反有理”。誰的大字報都可以寫(包括劉少奇),可,有個前提:就是他們這些個“無產階級司令部”的人不能寫,一寫就是反革命!這一來,當然也就成功地避免了也給一塊兒拉下糞坑的可能。
二戰期間,曾發生過這么一個故事:當時美國空軍委托承包商制造軍用降落傘。開始,降落傘的安全性能不夠,傘兵經常摔死。后來經過廠商的努力,降落傘合格率已經提升到99.9%,但仍然還差一點點。軍方要求產品的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對此,廠商不高興了。他們振振有辭道:沒有必要再改進,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接近完美。他們很有理由地強調,任何產品也不可能達到絕對100g的合格,除非出現奇跡。可是,軍方卻不接受他們這樣的解釋。理由很簡單:要接受了他們這解釋,那就意味著每1000個傘兵中,會有一個人因為跳傘而送命。
可是,怎么才能說服對方呢?最后,軍方想出的辦法就是“把他也弄進來”:他們決定在檢查降落傘質量時,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后,親自從飛機上跳下:這個方法實施后,不合格率立刻變成了零。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