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機會
2006年11月,神六順利飛天后,中國最早的這14名航天員們又一次走入考場,為執行神七任務接受嚴苛的考核與檢驗。
雖然考核是經常性的,他們每天的訓練都有計劃,每個人的表現都記錄在案,但神七,依舊顯得特別。
中國航天員大隊成立已經十年,首批航天員們年齡越來越大,相應的飛天機會也越來越少。
按照既定的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神七飛行完成之后,暫時幾年內不再安排航天員上天任務,而更年輕的航天員隊伍正進入選拔階段,下一步空間交互對接以及建立空間站的任務,極可能由年輕一代來承擔,神七也許就是一些老航天員們上天的最后機會。
一般人會認為,已經上過天的人可能就不怎么想上了,但實際上費俊龍和聶海勝還是特別想上。所有人此刻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切歸零,重新洗牌。
已經擔負領導職務的楊利偉沒有參加神六和神七兩次選拔。他說,這主要是上級從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體和長遠發展來考慮,今后要建立空間站,飛行任務還很多,應該有更多的戰友上天飛行,積累飛行經驗。關于這一點,實現人類太空第一走的前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早先也持有同樣看法。他說,航天員們都經過了長期艱苦的訓練,人人都有非同一般的能力,如果有機會,就應該盡量讓沒上過天的人入選,否則的話,既不人道,也不劃算。
從神五到神七
神七航天員的選拔大部分環節其實并不陌生。2004年底,在神舟五號即將上天的前幾個月,航天員們就進行了第一次上天的考評選拔。
當時的考試分為口試、筆試、實際操作三部分。大小一百多個科目,一尺多厚的各種飛行程序、技術指導手冊,幾百個必須張口就來的數據,大到飛行要素,小到航天食品怎么吃,航天服上的一條橡膠繩的纏繞程序都要清清楚楚。
考評委由十幾名專家教授組成,分為政治思想、專業技術及心理評價、醫學評價三個組,哪一環節都不可忽視。除了涉及專業各個方面的筆試,最見功底的則是口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專業熟悉程度,現場問題都是隨機抽出,航天員不僅要詳盡而準確地回答,還要熟練地畫出流程圖作講解。而應急故障程序是最富有挑戰性的,因為設置完全是隨機的,且必須限制在一個很短的時間之內。任何一點閃失,都意味著失敗。
在綜合考慮最后考核成績與平時訓練成績后,考評委員最終從14名航天員中挑選出5名進行強化訓練。兩個月之后,才選拔出真正的中國第一次飛天的首飛梯隊——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
神六飛行梯隊的選拔亦復如此嚴苛,最終,費俊龍、聶海勝等6人入選。
如果說神五神六時的選拔尚搞了些障眼法,顯得神秘,這次神七乘組選拔則是最透明的,并且提早向外界公布了相關信息。
和神五的評委打分投票有所不同,從神六開始,航天員乘組的選拔引入計算機輔助手段來參與排名選拔,神七也是一樣。評委不用給航天員個人打分'而是針對專業訓練、心理、身體、綜合素質這些項目打分,按航天員的說法,只對項目不對人。每一項打分之后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按照既定的標準打出最后的分數。
但崗位勝任這一項仍是投票決定,而對于具體出艙的人選也更顯慎重,完全靠分數來決定也不是很科學,還是要結合專家以及教練員隊伍的評價,全方位決定。
有意思的是,選拔人員按新辦法,曾倒回來又把神五航天員首選梯隊選拔了一次,結果首飛人員還是楊利偉。楊利偉對此頗為得意,說:“我既是評委投票選出來的,也是計算機打分打出來的,我還是第一名。”
神六任務時,6名航天員共分成了3組,這一組有問題,另一組就替換上來,是整組替換。而這次神七上天,是按人頭替換,一個不行就由另一位遞補上來。
選拔者說
神七選拔從始至終強調八個字:科學合理、公平公正,拒絕任何外力干預。
神五、神六和神七因飛天任務各異,所以對航天員考核的標準、項目都有所不同,相同科目所占的權重也不一樣,比如身體、心理、特因(空間運動病)訓練等項目的綜合排序。但即便精密的計算機介入,14名航天員的考核結果之間,也常常是毫厘之差。
中國航天員中心負責選拔訓練的主任設計師吳斌說,14個航天員,可以說人人都達到了上天執行任務的標準。但每次只能上很有限的人,誰上誰不上?一個是對任務負責,對事業負責,另一個也是對他們本人負責。
慎重的態度貫穿在神七整個選拔中。為了避免航天員偶爾一次考試失誤,考官們對航天員們的評價不僅看一次,還要看一貫,不僅看一個階段,還要看整個過程。然后進行綜合評價,多次的考核成績,多個項目的成績,包括要看醫學的鑒定結果和心理素質的評價結果,最后進行一個加權,才得出一個最終的結果。
神七這兩年,航天員們都求戰心切,都想上,這可能是他們最后的機會。所以,他們更刻苦、更認真,從考核結果都看得出來,都有進步:神七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黃偉芬說。我們并不主張航天員玩命學,而主張科學訓練,要注意方法、時間、身體。
神七航天員的選拔是分初選、定選和確定三個階段實施的。今年2月份,初選6名航天員參加神七試驗任務;5月中旬,根據三個多月的訓練情況,再定選其中三名正選航天員,并區分了他們在航天試驗中的工作崗位。而對航天員的最后確定一般是在飛船發射前一兩天進行的,一般來說,如果正選航天員狀態良好、沒有生病,原則上不會做出更換。“選拔最難的是你沒法說出來。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想問題。人對自己的認識很難完全、客觀。訓練中會發現許多問題,你不嚴格要求,就保證不了航天員安全,你要求嚴了,就會得罪人。”“但你不能在乎,你在乎就沒法完成國家交給的這個任務。”黃偉芬說。
2008年2月,神七初選結果公布會上,一位落選的航天員表情比較復雜,略微沉吟了一下說,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艱苦訓練,經過這么多年的精心準備,我多想參加這次神七任務啊!但是,盡管我沒有爭取到這個機會,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入選乘組的人要往前沖,我們在他們身旁也要加強訓練,一定要全力以赴支持上天航天員。
誰將成為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
答案已經鎖定42歲的黑龍江漢子翟志剛,他擔任了出艙行走任務,在歷經十年磨劍和層層選拔后,先后三次入選飛天梯隊的他,這次真的進入了太空。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成為神七的首選乘組。而候補者為費俊龍、聶海勝、陳全。
對于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而言,他們中的6位有幸飛天,面其他8位,則把生命中最寶貴的10年獻給了漫長的等待,從而立到不惑。
這是一場何其激烈的選拔,又是一段何其驚心動魄的奮斗經歷。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