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打開多媒體課件,似乎很隨意地問道:“這節課是什么課?”
“心理學。”
“是不是第一次聽心理學?”
“是。”
“好,那么我們先來做個測試:請每個人拿出來一個本子,我問幾個問題,你們如實地記錄下來自己的第一反應,我來預測你們的前途和命運。”
周教授是認真的嗎?頭一回聽到老師這樣上課,大家都很驚訝,也很興奮。
周教授說:“準備好了嗎?一定要是第一反應,你想什么就說什么,說什么就記錄什么,一猶豫就不準了一好,我們現在開始。同學們,夏天來了,什么感覺?”
“熱。”
“夏天熱,感覺如何?”
“難受。”
“碰到一群狼,怎么辦?”
“跑!”“打!”
“好,說跑的,記下:碰到一群狼,我跑。說打的,記下:碰到一群狼,我打——殺人償命,對不對?”
“對!”“不對!”
“誰說‘不對’的?”
周教授停了下來:“誰說的‘不對’?你到講臺上說,‘殺人償命’為什么不對?”
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一個女孩走上講臺,說:“我覺得‘正當防衛’可以不‘償命’。”
“我說的是殺人償命,不是正當防衛。”
“那也有輕重之分啊!”
“哈哈哈……”大家被逗樂了。周教授說:“怎么分呢?一刀殺死了,就是‘輕’,好多刀斃命才是‘重’?”
女孩臉紅了,周教授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當眾宣布這位叫周末的女孩本學期心理學課過關了,同學們在下面竊竊私語,這可是從未有過的課堂奇聞。
“知道我為什么讓周末過關嗎?”周教授看著迷惑不解的我們問道,“她是憑什么讓我叫她過關的呢?”
“勇氣。”有人回答。
“因為她第一個站起來回答了我的問題,在我的課上,周末同學抓住了機會。在大學里跟走入社會一樣,碰到機會不敢伸手,就會丟掉很多機會。請你們在課本的第一頁記上周末的名字。”看到有人動筆,周教授稍做停頓,然后建議大家為周末同學鼓掌。
掌聲平息,周教授道:“凡是鼓掌的,都是心理健康的人。”
又有人不解。
“同學們想一想,周末同學課堂上回答問題過關了,她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是。”
“周末同學水平高不高?”
“不高。”
“水平不高,還能過關,說明水平更高了。”周教授笑了,“同學們,我們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么?翻開你們的課本,把第一頁的第一句大聲念出來。”
“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類生活得成功、健康、幸福。”
“周末同學高聲回答問題過關了,成功了嗎?”
“成功了。”
“一個人要成功是多接觸成功的人,還是多接觸失敗的人?舉一個例子吧。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你來報到,不小心把學費丟了,好幾千哪!正沮喪著,飯PSZ丟了,飯也吃不上;女朋友一聽,你沒錢了,飯卡也沒了,和你吹了。這時候,你心灰意冷,一扭臉,看到墻角蹲著一個男生,氣呼呼的。你走上前問他,你咋了,一個人蹲這兒?他說,‘我學費丟了,正郁悶著呢,飯卡又丟了。’你說:‘是嗎?我也丟了學費,丟了飯卡啊!’他接著更生氣地說:‘可我女朋友知,道我錢丟了,就跟人家走了。你說說,現在的女孩子咋都這么見利忘義啊!’哎呀,你可找到知己了……”沒等周教授說完,男孩們有些起哄地鼓起掌來。
周教授不動聲色地說:“鼓掌的都有失敗的傾向。”
聽到這話,下面已經笑成一片,換做全體鼓掌了。
“和倒霉的人在一起,會相互強化。美國華爾街有句名言:碰上一個失敗者——知不知道該怎么辦?”
“離他50米。”有人回答。
“哦?這位同學,你從哪里知道這句話?”
“我聽學長們說的,他們都非常喜歡您的心理學課,說您在課堂上講過許多經典語錄。”
大家笑了,原來不是“托兒”。
“好,你也可以過關了,上來登記一下你的名字。”周教授很滿意,“請大家再為周末同學鼓一次掌,她給你們上了有意義的一課。”
等大家的掌聲平息下來,周教授認真地說:“掌聲不是很熱烈,有很多同學到現在還不愿意為成功者鼓掌,這是過去十幾年受到的教育讓你們養成的習慣。下一次課,我來分析為什么‘殺人償命’不對。今天的心理學課,你們應該知道我們的目的是‘成功、健康、幸福’,應該開始逐漸學習靠近成功人。當然,我希望所有的學生將來都是成功、健康、幸福的人。下課。”
掌聲如雷鳴。
(摘自《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