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發(fā)放門票有利于
推動全民閱讀
據《中國圖書商報》發(fā)表的陳開仁的評論說,出版社參加各類展覽的最終目的是將各類出版物的信息傳達給讀者,使有著這類需要的讀者能夠了解到,同時也希望通過展會方式,推動圖書閱讀氛圍的形成,營造書香社會,推動全民閱讀。如果展會只限于業(yè)內人士的交流與探討,這一目的顯然難以達到。開放讀者進場參觀,使愛書人、出書人、賣書人能夠現(xiàn)場交流互動,使出版社花費大量精力搭建起來的展臺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出版社印制的精美書目能夠直接到達愛書人手中,起到真正的宣傳和展示作用。這樣,出版社才能不虛此行。第18屆書博會免費發(fā)放門票的做法,適應了書博會功能轉變的客觀現(xiàn)實,響應了營造書香社會的呼吁,應該為今后圖書展會所借鑒。
呼喚“博客著作權”立法
如今的博客正以大潮來襲之勢蓬勃發(fā)展,成為深受公眾追捧的信息平臺和交流窗口。趙強在《中國圖書商報》發(fā)表文章說,通過寫博客,筆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博客的巨大的互動功能。由于筆者上傳更新得比較頻繁,點擊量逐日攀升。在影響日趨廣泛的同時,筆者注意到,許多網站也在轉發(fā)自己的文章,但轉來轉去,筆者的名字卻都轉沒了。由此筆者想到,現(xiàn)有的《著作權法》,對“博客著作權”的規(guī)定只字未提,而現(xiàn)有的關于網絡傳播權的管理規(guī)定也沒有專門對此的條例。隨著博客的蓬勃發(fā)展,有關博客侵權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眾多的“博主”急需立法的保護。
因此,筆者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著手對博客傳播、博客著作權的現(xiàn)狀加以研究,起草并出臺有關“博客著作權”的管理規(guī)定。博客著作權的管理應當盡早規(guī)范。
可否都來學學做人名索引?
據《文匯讀書周報》報道:經濟學家于光遠曾寫過兩本回憶朋友的書,名為《朋友和朋友們的書》,書中出現(xiàn)的那些名字不僅關乎新中國學術界的脈動和走向,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坎坷與艱辛。尤其難得的是,于光遠在全書的最后做了一個《朋友姓名索引》,為讀者檢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于光遠解釋編這樣一個索引的目的是,“便于讀者知道在哪些文章里主要寫了我的哪些朋友,涉及了哪些朋友。”他的索引編得很別致,分為“文章編號”、“主要寫的……”、“涉及……”三欄,把每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人、涉及哪些人列舉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對照原文,可以知道這些人是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科學攀登的歷程》一書的全部作者,大都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讀者通過這個《索引》不僅能夠快速檢索到所需要的資料,還能探尋到研究某一方面問題的學術線索,真是功莫大焉!現(xiàn)在的圖書做人名索引的太少了,而且即使有也做得很粗糙,遠不及于光遠的這份《索引》實用。希望廣大作者和編者來學學于光遠,靜下心來,多花些工夫,多為讀者著想。
“花瓶紅學”是名著惡搞
還是“年輕態(tài)”寫作
“林黛玉走的是青春偶像劇路線,類似當年的瓊瑤女郎和現(xiàn)在的韓劇女星……賈寶玉則是這位林影后的最佳拍檔,唯有他,買她的賬,如同林青霞遇到了秦漢,張曼玉遇到了梁朝偉,換一個人演戲總覺得不舒服?!边@番解讀來自于《非常品紅樓》的作者蘇岑,她將其定義為“花瓶紅學”。對于“花瓶紅學”,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著名社會學家周孝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觀點有時只是一個無所謂的噱頭,一個無的放矢的偽命題。我們應該讓實踐去檢驗它的對錯,而實踐是需要時間的。對于既沒有證實也沒有證偽的事物,我們應該保持存疑的態(tài)度,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解讀也好,惡搞也罷,在名著經典身上做文章的人實在不少?!耙徊俊都t樓夢》,養(yǎng)活多少人!”新浪讀書頻道上的一條留言,讓人聞到在這背后利益散發(fā)出的味道。周孝正認為:“在眼球經濟的時代,這體現(xiàn)了一種注意力的經濟價值。”
修訂《三字經》是沒有意義的愚蠢事
據報道:日前,作為世傳《三字經》作者王應麟的故鄉(xiāng)鄞州區(qū)與光明日報社聯(lián)合發(fā)起、由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專家組成的編審委員會,正面向海內外民眾征集《三字經》版本和修訂意見。網友輝山蘭狐在環(huán)球網發(fā)表評論說:《三字經》雖然號稱包羅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可是再修訂,也不過是在古籍上多了點蠅史,根本無法把近代現(xiàn)代的科學文化成就包容進去。即使加進去,也是很滑稽的事情。例如,補充一些應算是“一些社會公眾所認可的內容”,如宣傳科技的“相對論,時空連”,“用手機,世界傳”等,這時代的大事件實在不少,都弄進去,那才是現(xiàn)代版的《三字經》,可是這種《三字經》有人讀嗎?
莫要夸張腰封成“妖封”
如今發(fā)現(xiàn)不少出版社在新書包裝上下得功夫越來越大,“臉皮”越來越厚,妝化得越來越花哨——這“臉皮”便是圖書的腰封。王謙在《出版廣角》發(fā)表評論說:腰封上的廣告確實能對圖書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但是,時下腰封的制作卻越來越夸張,宣傳語也越來越火暴,幾成喧賓奪主之勢,大有變成“妖封”的趨勢。圖書的宣傳和炒作,對于圖書的銷售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叫賣、不切實際的吹捧,反而損害了出版人的誠信,最終將會被清醒冷靜的讀者排斥和拋棄。有道是:夸張腰封成“妖封”,蠱惑混淆視與聽。期盼編輯多思量,莫為作家下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