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教育部公布基礎教育各科的新課程標準,競爭機制被引入基礎教材出版領域。當年,人教社、北師大社、蘇教社編寫的3套全新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全國27個省、38個地區進行實驗” 。
2001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全國所有的出版單位、個人、團體均可編寫中小學教材。目前,已有83家出版機構獲得教材出版資格。中小學教材出版進入多元競爭格局。
教材出版的現實之困
教材出版改革之后,早就對全國中小學教材300多億的市場虎視眈眈的各家出版單位,迅速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教材的立項、編寫。但是,許多因素決定了中小學教材出版不是一塊好吃的蛋糕。
⑴中小學教材出版投入巨大。由于教材在基礎教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對教材編寫的立項與審查格外嚴格,只有一小部分出版機構能夠通過審定,獲得某幾門課程的編寫資格,一旦沒有通過審查,意味著前期的投入將付諸東流。即使通過,后期的培訓、修訂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⑵降價、限價政策的實行。截至2002年春,中小學教材連續兩次降價。2006年4月,教育部實行限價招標,規定了中小學教材的最高限價,只能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下浮,且不能上調。
⑶教材招投標。教材發行實行招投標使得新華書店憑借行政壟斷過活的好日子結束了,教材發行呈現出新華書店、鐵路系統、郵局以及民營企業等多方競爭態勢。2006年,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標由3個省份擴大到11個,由于招投標僅陜西省一年“出版業利潤減少超過1億”。因此,招投標政策必將帶來出版業利潤的大幅削減,于是各試點地區紛紛在招標環節上設限,限制試點地區外的單位中標。
教材招投標的利益之爭
教材招投標所帶來的利潤減少,損害了某些地區出版發行單位的利益,他們無法像以前一樣依靠人教社的租型過高枕無憂的生活,于是他們在招投標環節上設下諸多限制,以阻止其他教材原創出版社中標。
⑴有些地方任意刪減《教學用書目錄》,把不愿意在這些地區租型的出版社教材剔出目錄,使其喪失在本地區的發行資格,迫使某些小出版機構就范。
⑵在資格審查環節設置障礙,增加原創出版社參與招標的難度。原創出版社為了參加招標來回奔波,最終往往無功而返。
⑶在招投標規則與評分標準上偏向本地區出版發行機構,對外省機構設置種種不合理的特殊要求。
先讓我們看看2006年幾個省市的中標情況 :重慶市:出版中標的是重慶出版社,發行中標的是重慶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撼霭嬷袠说氖钦憬霭媛摵霞瘓F,發行中標的是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出版中標的是廣西出版總社、廣西師大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發行中標的是廣西新華書店集團。
在不公平的游戲規則之下,最后中標的往往都是本地區的出版機構,而外省的教材原創出版社在與地方利益的博弈中被排除在外,教材出版發行具有很強的地方保護和區域壟斷色彩。
另外,根據招投標規定,凡是參加了招投標的教材原創社,即使自己沒有中標,如果其他出版社競標該原創社的教材出版權并且中標了,原創社也必須把自己的教材膠片交給中標的單位出版,當地出版社按照教材定價的3%~4%支付“租型費”。這樣一來,沒有教材的當地出版社,就可以憑借這一規定坐享其成,而那些教材原創出版社只能拿到微薄的租型費。
教材招投標的法律之惑
《著作權法》第11條規定,由法人或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組織視為作者。《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作者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及財產權利。如此看來,教材原創社作為作者,理應享有相應的財產權,即出版社有利用教材取得報酬的權利。
教材作為出版社贏利的工具、財產,出版社自然擁有對其占有、使用、處分、收益的權利,而招投標規定卻強制出版社對外租型,這明顯違反著作權法的規定,侵犯了教材原創社的版權。
教材出版招投標的原意是進一步打破行政壟斷,降低教材價格,減輕中小學學生負擔,初衷是好的。但在各地利益漩渦的掙扎中,在法律困局的徘徊中,教材招投標卻導致了地方出版割據的局面。在眾多出版社的聯名上書及抗議下,最近準備在2008年全面鋪開的教材招投標被緊急叫停,但“租型”制度依然存在,區域化壟斷趨勢仍在強化,為了中國出版業更好發展,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