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以引進、輸出出版物為己任的出版從業(yè)人員,版權專員的工作內容涵蓋面很廣,任務也十分艱巨,怎樣才能把出版社的版權工作做好呢?
第一,認清國內版權貿易發(fā)展的現(xiàn)狀:存在巨大貿易逆差
圖書的輸出與引進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巨大的貿易逆差也是很明顯的。歸結起來主要為:一是文化上的差異,使得我們與國外有交流障礙;二是科學技術在某些方面沒有國外發(fā)達,也造成一定影響;三是翻譯方面的問題,中文譯為英文或其他語言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四是出版市場機制不夠健全,圖書的商業(yè)運作不成熟。國內版權貿易的這一狀況,要求版權專員必須對中國與外國的差距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但又不能妄自菲薄,而且必須在大環(huán)境中抓住國家給予的便利條件和優(yōu)惠扶持政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牽頭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申請翻譯等費用的補助。
第二,了解版權經紀人和版權代理的區(qū)別:版權經紀人空缺,給出版社的版權專員添加了新的工作內容
起源于英國的出版經紀人制度,已經有125年的歷史,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這項制度已經發(fā)展得很成熟。而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出版經紀人,大部分從事出版版權中介工作的人和機構實際上發(fā)揮的只是代理的作用,就是比較直接單純地把找到的作品推薦出去,沒有真正重視作品與作者的整體包裝與后續(xù)的開發(fā),沒有真正去經營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作者。
國內的版權代理和真正意義上的版權經紀人之間的這種差距,給出版社的版權專員添加了新的工作內容。版權專員們應該嘗試著做版權代理做不到的那些工作,不僅能促進自家圖書版權的輸出,也有助于篩選到更好的海外版圖書。
版權專員的工作一般是整理本社的圖書信息,把合適的書稿推薦給代理機構、海外出版機構,或者搜集海外出版信息,聯(lián)系購買符合中國圖書市場的海外版圖書版權。除了這些基本工作之外,更應該從圖書的營銷角度出發(fā),充分了解本社圖書的內容和市場價值,為那些可以向外推薦的圖書量身訂做詳細的市場價值分析以及包裝營銷建議(或此書在國內銷售時的成功經驗)。在賣出版權后,還需要跟蹤圖書在海外市場銷售的總體情況,做好跟蹤記錄,以備參考。
對待適合本社引進的出版物,版權專員也應充分了解其內容、作者和在海外市場的反響,結合本國的市場狀況做出評估報告及營銷計劃,以供海外出版機構和本社參考。如能成功引進,對引進圖書的出版流程及營銷運作也應進行跟蹤記錄,做好反饋信息的搜集。
這些雖然看似普通,卻是版權代理容易忽視的工作,版權專員需要自覺地為自己的出版社考慮到,自覺地向外國版權經紀人學習,真正地為本社優(yōu)秀圖書做出漂亮、合身的“嫁衣”。
第三,熟悉本社的作品:哪些書適合推出去
自家的圖書自己應該最清楚。及時掌握本社的新書信息,搜集圖書的銷售情況,分析市場走向,挑選出那些適合海外市場口味的圖書,是版權專員們的基本工作內容。這需要與各個編輯部門打好交道,隨時了解出版動向,把新書的資料整理好,從中篩選出適合進行版權貿易的圖書。但是,賣版權不一定是要最新出版的圖書,對那些已經出版一段時間,并在市場上取得銷售佳績的圖書,更應該重點關注。這就要求版權專員與發(fā)行部門密切聯(lián)系,獲取第一手資料。對確定要向外推薦的圖書的內容、賣點、作者情況都應充分了解,盡可能多地掌握其市場動向,才能“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地向外推薦圖書,為圖書“走出去”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多方搜集版權信息,關注海外出版動向,及時抓住有潛力的作品
多多關注海外出版動向,不僅瀏覽國內外出版相關信息,多閱讀新聞媒體的報道,而且還要重視版權代理提供的版權信息并快速做出反應。當前國內出版社引進版權主要還是通過版權代理這一途徑,他們給出版社提供的信息是大量的,更新也快,出版社對這些信息的篩選速度應該要快,第一時間表達出意向才能把握先機。所以,版權專員應隨時關注這些版權信息,及時把這些版權信息整理好,對自己覺得有潛力的作品,不妨馬上索要更詳細的資料,表現(xiàn)出興趣。
第五,提高個人能力,成為新形勢下的多面手
如今,現(xiàn)代出版業(yè)流程越來越復雜,版權貿易的工作內容也就更加廣泛。已不是傳統(tǒng)理解中的中文簡體版權,還包括中文繁體出版權、網(wǎng)絡傳播權、影視改編權等。這使得同一作品,可能會形成多重銷售格局,作者和出版社可以多途徑地獲利。版權付酬方式也不再是單一的一次性付酬制,多了版稅制,甚至還有點擊分成制、廣告收益分成制等付酬方式,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也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版權專員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不僅要了解圖書,了解市場,也要了解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的法律,對付酬方式與財務知識也應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