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愿意看見我所珍重的東西在主流市場里消失,所以,我們繼續守著自己的書店。”這是許多獨立書店老板的心聲,也是這個信念,讓他們在大型連鎖書業的夾縫中另辟生路,堅持小眾的精神 ,開創另一種不同型態的閱讀。
◎五家書店先發結盟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正當誠品書店與出版商的談判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幾家獨立書店也在此時悄悄串聯起來,準備攜手迎向書市的巨大變動。今年2月,率先結盟的5家書店先以《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電子報》共同發表聲明,創刊初期的內容以綜合各家店長手札、 活動信息為主,除了向讀者宣傳書店,也希望號召更多獨立書店加入,推動一個更大規模的聯盟正式成立。
獨立書店談結盟,這不是頭一遭。 臺北公館周邊書店的“溫羅汀”(意指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路)聯盟就是前例,不同的是,這次合作的書店分布更廣,目前從北到南涵蓋了臺北淡水的“有河book”、永和“小小書房”、竹北“草葉集”、 臺中“東海書苑”,以及嘉義“洪雅書房”。
相對于溫羅汀是集合同一區域里的書店,彼此的同構型較高,這5 家書店的風格、訴求和經營方式則各不相同。如“洪雅”的定位色彩鮮明,“有河”是結合淡水河景的風景書店,“小小”和“東海”分別以文學類和人文類的圖書為主,“草葉集”則實行書店和飲食復合式經營。他們均認為“獨立書店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不受集體市場的約束”,所以在聯盟中保持各自獨特性,是他們最初就達成的共識。
◎要好賣的書,還是賣好書?
面對大型連鎖書店的壓力,獨立書店的處境如何?面對出版業,大家的想法是什么?每一家店生存下來的方法又是什么?為了了解這些狀況,小小書房主人劉虹風從去年底開始拜訪其他獨立書店,大家也很熱情地分享各種經驗、信息和人際網絡。在此同時,東海書苑剛好擬了一份成立聯盟的企劃案,預計近日向相關單位申請補助,希望讓聯盟能有資金實際運作下去。
企劃案中規劃了聯盟的長遠運作方向。宣傳初級階段,主要為建立共同網站、合作舉辦活動;接下來是整合物流,也就是架設一個向出版商統一訂書的網絡平臺,以節省人力、減少因訂量太少而被忽略的情況;最終階段則是遠大的愿景,即走向出版,從被動選書的書店角色,進而成為創造好書的出版單位。
不論最后企劃案是否通過申請,聯盟已經勢在必行,因為在即將到來的出版大變局中,獨立書店不愿缺席——自從去年金石堂、誠品接連向出版商發出強勢的談判條件,對臺灣整體書市的沖擊正在擴散當中,誠品將“月結制”改“寄售制”后,出版商必須出版更好賣的書才能平衡收支。擁抱暢銷書的同時,小眾、冷門的書消失得更快,“適合我們的書在哪里?”他們同時問。因此劉虹風積極表示:“結合力量大,我們希望讓出版社更注意我們的存在,希望出版界在整合時,不只配合連鎖書業的方向調整腳步,也可以試著把獨立小書店納進變動的考慮范疇里。”
◎ 凝聚小眾的力量
連鎖書業為了獲得最大市場,必然只能顧及大眾需求,而獨立書店則守著小眾書群,為社會保留多元的風格。“如果社會上只有暢銷書,大家都讀一樣的書,被養出來的人也會是一模一樣的:而小眾則是一股違反既定邏輯的、突破的力量。”東海書苑創辦人廖英良說,因此獨立書店的存在,也能支持出版社不要放棄非主流的好書。
活躍于南臺灣的洪雅書店主人余國信則強調,獨立書店的進書或賣書,是認同大于利益考慮,“資本主義的方法雖然可以賺大錢、擴大企業 ,但是沒有人情味,而我希望回歸情感和合作,因為情感才是長長久久的。”
草葉集主人Only所看重的還有實體空間的存在,“即使網絡書店崛起,人還是需要和另一個人接觸,所以實體書店仍有其意義,獨立書店則是把個人特色更鮮明地保留下來。”同樣地,有河book為了和城市里的連鎖書店有所區隔,所以創造了有河的風景,店內也打造成悠閑、浪漫的地中海風情。
“獨立書店能不能活?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以什么形式活下去。”為了往積極面“活下去”,并開發出更多創新的出路,聯盟,想必是個美好的開始。
(摘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