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出版是否已成為夕陽產業?
數字出版日趨成熟,傳統出版經受的壓力日漸強大,從音樂、報紙、雜志到圖書,這些產業即使不是崩盤,至少也是江河日下,難以回頭。有人指出,圖書出版業也許是所有內容產業中,最后面臨數字沖擊的板塊。
沖擊畢竟無法避免,紙張百科全書已經差不多消失了,字辭典產業也感受強烈的競爭,許多數據庫形式的內容產業,例如法律判例庫、醫學藥品庫等,在店銷書業者尚未知覺之際,就已經離開紙質媒體,直接進入數字時代了。因此,就有業者感慨,圖書出版業已經進入夕陽產業的路途了。
其實,出版者今天的情況,跟十九世紀的馬車制造商一樣,必須追問自己究竟是馬車制造業,還是交通工具業。我們只有重新定位自己正在經營的行業,才可能在科技浪潮席卷之下,不致遭受沒頂之災。出版產業將會分為兩個類型,一部分繼續保有紙張才能提供的功能;而另一部份則化身成數以千、萬計的利基型服務業,滿足讀者任何細微的心理需求,所有過去因為印刷規模無法誕生的服務,未來都有可能在網上出現。
* 我們是紙書業者;
* 還是內容業者;
* 或者是一個供應信息、滿足讀者需求的服務業?
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定位我們所從事的到底是什么行業,那么此刻就不會是出版業的黃昏,而是出版業的黎明。
為出版產業寒冬送暖
近來出版所面臨的困境包括紙價上漲、漫無節制的削價競爭,以及過多出版社造成市場擠壓等等。但即使如此,也只有極少數人希望相關部門介入市場來限制書籍折扣,或提供賦稅減免的優惠,而大部分人則建議有關部門從其他方面來照顧出版業者。
首先,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一致認為,相關管理機構必須增加圖書采購預算,不要再帶頭砍殺業者的折扣,應該套用影音產品的“公播版”概念,以“公開版”價格采購圖書,甚至可以比照歐美國家做法,公立圖書館根據每本書的借閱次數,每出借一次,就回饋固定比例的金額給出版社,這將會對出版社有很大幫助。
針對紙價上漲的壓力,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指出,出版業在2006到2007年間剛與造紙業打過一仗,原本相關機構為了保護臺灣造紙廠商,擬定對進口文化用紙征收37.7%的“反傾銷稅”,如此一來,紙價漲幅將難以估計,為此出版界傾全力抵制,最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未來造紙業者仍會一再游說,因此希望相關部門不要唯獨厚待這些造紙業財團,而能聽聽出版人的聲音。
最后,出版人提醒:出版是提供內容的第一線。譬如小說為電影提供題材,漫畫則能滋養出動畫,所以出版就如同“基礎工業”,根基扎好,才能帶動整個文化的發展。
出版市場存在其他看不見的零售通路
前不久,有專業人士指出臺灣2007年的四個出版重要趨勢:翻譯書全面搶占暢銷書排行榜;營銷格式化,選書輕量化;金石堂事件;通路強勢壓迫。仔細檢驗四大趨勢,則不難發現主要問題在“通路”與“營銷”。
另有人分析指出,翻譯書之所以容易暢銷,也是因為相對于本土書需要花時間精力打品牌,翻譯書憑借國外銷售成績的優勢,可以比較容易被讀者選購,也比較能夠被通路接受作為重點營銷書,因而得以密集曝光,打出好成績。而其他三點,則都直接或間接地同零售圖書通路與營銷有關。
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臺灣年出版總產值約為600億元新臺幣,零售通路約占200億左右。也就是說,零售通路占圖書總產值的1/3。
若再檢視市場前幾大連鎖書店公布的年營業額,合理推估扣除非中文圖書商品的營業額后,即便是前幾大的龍頭連鎖書店,其營業額的總比例應該是全產值的3%~4%。也就是說,圖書銷售,除了大型連鎖書店與網絡書店外,還有其他許多看不見的通路,蘊藏著巨大商機。
發行24年的臺灣《推理》雜志停刊
據臺灣媒體報道,發行24年的《推理》雜志,在今年4月印行第282期后畫下句點,不少推理迷從小看著這本雜志長大,聽聞此事,甚感遺憾。
《推理》創辦人林佛兒在休刊號撰文揭露雜志??且蚣彝ナШ停瑒撧k出版事業的多年盈利都交由前妻和兩個女兒,最后因此拖累了這本雜志不得不休刊。
林佛兒1969年創設林白出版社,以羅曼史和推理小說開展事業版圖,并積極推廣推理小說。在1984年創辦《推理》雜志,引進日本推理大家松本清張等人的作品,被視為臺灣推理閱讀的重要推手。后因家庭問題,林佛兒與前妻和一對女兒分家,各自為政,林佛兒自此低調行事,很少在出版界公開場合出現,事業發展也不如從前,再加上臺灣經濟對出版業的沖擊,終至保不住投注20余年經營的《推理》雜志。
臺大圖書館設童書專區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大圖書信息學系為推廣兒童文學研究,從6月12日起在該系圖書館新增“兒童與青少年讀物區”,除以原有3000多冊中外文童書提供研究者參閱之外,還將不定期舉辦講座。
目前該系圖書館收藏的童書,有中、法、德、荷等國的圖畫書、童話故事、知識性讀物及少年小說,并設立“好書大家讀”得獎好書專柜,以及林良、李潼等名家手稿,上百本兩岸兒童文學名家簽名書籍等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