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又稱心意六合拳,是我國古老且著名的優秀拳種,與太極拳、八卦拳并稱“中國三大內家拳派”。而流傳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的心意拳分支——襄縣心意拳,其拳法古樸簡潔、兇狠毒辣,強身健體、祛病養生,卻匿蹤于武林,不為世人所知。
一、襄縣心意拳的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心意拳創始于明末清初,其首創人是山西蒲州尊村人姬際可(又稱姬龍峰)。姬際可晚年在家授拳于子孫。清康熙末年,河南洛陽查拳高手、回族人馬學禮慕姬師其名,訪師于山西蒲州尊村,恐不能得其真傳,裝啞巴為傭于姬家三年,偷學其技,后被姬師發現,嘉其心志,感其心誠,正式收其為徒,遂將平生所學悉心授于馬學禮。馬師五易寒暑,盡窺心意秘旨要義,終成河南心意六合拳開山鼻祖。馬學禮千里尋師,歷經磨難,深感學拳不易,晚年將心意六合拳定為回族護教看家絕技,并結合伊斯蘭民族風俗習慣,將回族五大功修融于拳技中,嚴加保密。由于馬師擇徒極嚴,只傳子侄及內親,加之練拳時也極其隱蔽,得其真傳者僅洛陽人馬興、馬三元,南陽人張志誠。清乾隆年間,張志誠傳河南郟縣三郎廟李禎,李禎晚年又秘傳其外甥襄縣姚仁山、魯山張聚等,張聚傳買壯圖,買壯圖傳至陜甘、江淮等地,方使心意拳在武壇嶄露頭角。
襄縣姚仁山,受回族宗教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嚴守門規,僅秘傳其子姚道三、外甥馬倫(回族,因故早逝,沒有傳人)。姚仁山70多歲時,又秘傳好友之子魯水聚。
清光緒年間,歷來有尚武之風的襄縣迎來了心意拳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全面繼承襄縣心意拳衣缽的魯水聚,打破過去心意拳傳回不傳漢的保守觀念,晚年在襄縣縣城廣為傳藝,然得其真傳者依然以回族居多,其入室弟子皆成為遠近聞名的武林人物,并形成了心意拳襄縣流派。然真正深得個中三昧、把握前賢拳法精義、完整繼承馬氏心意拳技者,唯呂英林。呂英林(1882—1973年),近代著名襄縣心意拳大師,河南舞陽北午渡人,回族,清光緒年隨父母逃荒到襄縣,后有緣投師于心意拳大師魯水聚學藝,浸淫思道七十余載,妙得古賢遺旨,晚年拳藝達爐火純青之境,人稱“活拳經”。
二、襄縣心意拳的拳理體系
襄縣心意拳歷經二百多年承襲錘煉和演變,已形成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動作樸實、體用兼備、實戰性極強的武術流派體系。其拳理拳法、功法修煉、攻防技法、武德涵養,無不與中國傳統醫學、古典哲學、氣功學、回族宗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襄縣心意拳自清嘉慶年間開始傳播至今,由于受地域、民族風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傳授的范圍僅僅局限于縣域附近,傳授的對象也僅僅在家族內部秘密傳授,故該拳古風猶存,并完整地繼承和保持了原始的格殺本能和古樸的拳術風格特點。
簡略地說,襄縣心意拳拳法至簡至明而又至精至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底蘊豐富的文化拳,也是人類野性得以展現的實戰拳。該拳法遵“天人合一”之理,循三才、四象、五行、陰陽、八卦之規,攝自然生靈之長,合天干地支之數,汲取古人吐納、導引養生之精華,象形取意,取法為拳,具有嚴密細致、完美、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
按照老一輩口傳,其理論體系依循陰陽天地說、三才配位三體九節說、四象四梢說、五行五臟五關說、六合混元一體說、七位七拳說、八陳奇正變化說、九九丹成說、十二象說,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陰陽兩儀說、五行說。
陰陽兩儀說是襄縣心意拳的根本拳理和拳法之總綱,并指導著該拳的研習。拳譜曰:“陰陽之法,看陰而有陽,看陽而有陰——會其理于一本,通其行于萬殊,可知一切武藝,俱出于拳內。”襄縣心意拳處處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之謂變”、“往來不絕之謂通”、“陰陽不測之謂神”的陰陽法則,而在拳法上提出的“顧即是打,打中有顧,顧打渾元一體”、“有手則無手,打人如取偶”、“以無形打有形,有形無形變”就是對陰陽兩儀說的最具體的說明。
襄縣心意拳五行說來源于醫易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認識觀,并運用這一理論辯證使用五行之道。拳譜曰:五行——金、木、水、火、土,內對五臟,外應人之五官。心屬火,心急勇力生;肝屬木,肝急火焰蒸;脾屬土,脾動大力功;肺屬金,肺動陣雷驚;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五行存于內。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腎,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著于外。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上述論述把襄縣心意拳拳法的內在作用做了非常精辟的闡述。正是得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滋潤與哺育,并歷經歷代大師的辛勤耕耘,襄縣心意拳大大發展和豐富了中國武術的內容,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精華部分。
三、襄縣心意拳的拳法內容和特點
據襄縣心意拳第五代掌門人、著名老拳師姚國堂介紹,襄縣心意拳基本拳法大致由由三大塊組成。一是基本功,主要有溜雞腿、雞踩步、熊出洞(樁功)等;二是基本拳法,主要有十字把、四把拳、十二象、十三拳,以及四膀、四肘、四手、四炮、八把等單盤功;三是器械套路,主要有六槍、七槍、大槍、十三槍、三十六風魔槍、春秋大刀、六合刀、三十六鸞刀以及連劍(一棍齊眉,一棍齊胸,以鐵鏈連接,是襄縣心意拳獨有兵器)等攻、技、法式。
襄縣心意拳的重要套路是四把拳(也稱四把錘),它基本完整地保留了馬學禮大師所傳的原始風格與技法,與其他流派有截然不同的拳式和功法。其拳法如下。
一是撲踩。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前腳虛,后腳實,兩臂自然下垂,兩手布于襠部,掌心向下,束身下蹲,谷道要提,兩手十指張開,兩虎口相對,此式為起式。左腳向前上一步屈膝前弓,成左弓箭步。同時,兩手自小腹由下向前撲出,兩肘靠在左右肋部,左掌在前,右掌在后按在襠部,兩掌用勁向下按,頭上頂,下頜內收,兩目前視。
二是燕子抄水(單起手)。微下蹲,左腳向前上半步,右腳在后速過左腳,左腳不停再上步過右腳成為仆步,右腿下蹲,重心在右腿上;動作不停,左手順大腿內側,掌指向前,掌心向下,自下往上抄起,同時右掌變拳,隨左掌向前沖打。拳要握緊,拳眼朝上,兩臂似屈非屈,由左仆步變為左弓箭步,左掌放于右手腕部,兩眼前視。
三是鷂子入林。右拳變掌,向右后轉身,兩臂交叉相交,兩肘緊貼在胸部,右臂伸直下垂,掌心朝外,左臂在右臂左上方,左掌立在右肩部,掌心向右,同時左腳由前方向右后越過,右肩在前,兩腿屈膝交叉,束身下蹲。
四是挑領。右腳順勢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右弓箭步。同時,隨右進步右手以肱部向上挑勁,五指要張開,手腕要直,臂微屈,左手下按于襠部護襠,兩手一上一下如撕物一般,手腳齊起齊落。
五是鷹捉。上身稍下蹲,右腳向前進半步,左腳在后跟一步,與右腳并齊,腳尖上翹身體直立,左手隨勢自襠部向上方穿撥,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左腳停在右腳的內側,動作不停,左肩向前領,右肩向后,同時兩手奮力向下捉,落于襠部,成撲踩式,下盤成左弓箭步。
六是斬手炮。雙掌變拳,左腳向前進半步,右腳跟步提于左腳內側,全身下沉于左腿上,右腳尖上翹,身體不可傾斜;動作不停,右腳向前上步,成右弓箭步,同時,兩手抱拳向前方斬出,右拳在前,左拳在后停放于右手腕處,拳眼向上,兩眼前看。
襄縣心意拳以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兵法等為理論基礎,汲取自然界中龍、虎、熊、猴、馬、燕、雀、鷂、鷹、雞、貓、蛇十二種兇猛強悍的動物的靈性和本能,象其形,取其意,立法為拳,故有龍的搜骨之法、虎的撲斗之勇、熊的靜穩之妙、猴的縱身之靈、馬的奔蹄之本、燕的抄水之藝、雀的鉆林之能、鷂的展翅之功、鷹的捉拿之巧、雞的斗身之性、貓的撲拿之技、蛇的撥草之意,強調重內而不重外、重神而不重形、重本而不重術、重意而不重心。盤藝時要行如寒雞、動如游龍、起如虎撲、落如鷹捉、勢如熊猛、捷如貓奔。如盤練龍形時,就要仿效龍的束骨之法、升降之形、游空之能、探爪捉拿之精,先束后展,先屈后直,先降后升,身心俱動,內外一體,神形合一,充分體現其剛柔相濟、翻轉靈敏、身形靈活,起落輕靈的特征。
襄縣心意拳以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六藝”為身法,以頭、肘、肩、脅、胯、膝、足“七星”為根本(其他流派的心意拳沒有脅之說),做到內意和外形的“六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襄縣心意拳以心意指揮行動,行盤貫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每一出手,都必須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尾閭上提,周身自然下沉,上下高度協調配合,做到步步不離雞腿、把把不離鷹捉、式式不離虎撲,一招一式都要體現出虛實、陰陽、動靜、進退、開合以及踩、撲、裹、束、決、蹲、擰、搖、涮、插十勁。
襄縣心意拳講究十大功法,即一觀、二聽、三節、四梢、五意、六合、七到、八回、九轉、十實。一觀:眼觀六路。二聽:耳聽八方。三節:根節、中節、梢節。根節催中節,中節催梢節,梢節催抖擻。四梢:舌為肉梢,牙為骨梢,爪為筋梢,發為血梢。四梢要齊,警起四梢物必落。五意:三意要連,三意者拳意、動意、心意,三意不連定是學藝淺。六合:內外各三合為六合,外三合為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一枝動而百枝搖,周身一合而無不合,方是真合。七到:起是去落是到,起亦打落亦打。心到、意到、氣到、力到、眼到、頭到、手到、腳到、肘到、膝到、肩到、胯到,渾身齊到,一到無不到。八回:見克己進,知難而退謂之回。克而進之,回而避之,進亦打退亦打,避實而就虛,兵行詭道也。九轉:三回九轉成一勢,為迂回之身法步法。十實:十指繃開掌心實,十趾鏤地足心實,頭領口繃心口實。與此同時,還要明三節懂三尖。三節即梢節、中節、根節。梢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跟節不明,動輒跌傾。三尖即手尖、腳尖、鼻子尖。三尖對照,內外一體,才能力如火藥拳如彈,一觸即發,快速出擊。此外,還要做到“三彎”,即腰彎、腿彎、胳膊彎,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藝之中是真藝”的境界。
襄縣心意拳講究“拳功一體,體用合一”。每一把拳式都是一種功法,每一種功法都符合實戰的應用。因此,該拳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實戰性。凡長期操練襄縣心意拳的人無論高矮胖瘦,每拳均有驚人的殺傷力和破壞力,故有“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太極奸,八卦滑,最毒毒不過心意把”之說。其風格特點如下。
一是直來直去,快速勇猛。該拳不重套路,重視的是功力和實用。故此,在技擊時大多目標明確,直來直往,一屈一伸,沒有花架子,出手速度快,勁力猛。收如伏貓,縱如猛虎,隨心所欲,盡情而發。尤其是它的貼身短打,發身體丹田內勁作用于人,猶如洪水決堤勢不可擋。正如拳譜云:拳如炮形龍折腰,遇敵好似火燒身,疾如風,快如電,打倒他,還嫌慢。該拳處處體現出勇、猛、快、狠的拳法特點。
二是拳式緊湊,渾身是拳。襄縣心意拳出手兩肘不離脅,兩手不離腮,出手收手緊靠身體,用步法身法找目標,用頭、肘、肩、脅、胯、膝、足七處擊人,體現了“打人不露形,露形不為能”的拳法特征,與人交手時專打對方要害部位,舉手不留情,當場不讓步,上打咽喉中擊心,由下向上先撩陰。在實戰中有招似無招,無招似有招,周身皆招,充分體現出根節打人如拔草、中節打人如親嘴、梢節打人如走路的特點。因此,在武術圈里有“學會心意門,屁股能打人”的諺語。
三是棄空打中,硬打硬進無遮攔。襄縣心意拳一反其他拳派避實擊虛的搏擊原則,而是選擇實處下手,以硬打硬進之勢破壞對方之間架,用平時苦練得出強大的“抖擻勁”,肘頂膝撞,密集猛烈,突出一狠二毒三要命的技擊法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恰似狂風掃地,勢不可當。被擊之人往往入里透內,穿胸透腑,劇痛如割,甚至昏厥或死亡。
四、襄縣心意拳的功能
襄縣心意拳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經過200多年的實踐檢驗,證明它不僅具有強大的技擊效用,而且也是強身健體的良好運動,它既有防病的作用,又有治病的功效。故拳譜云:好心之人,常有公道之心,不別三意,不時常用,能調治百病。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氣血紊亂、陰陽失調,而練習襄縣心意拳必須全神貫注,四肢協調,周身一致,陰陽相合,通過人體的伸展、收縮、擰轉、對抗增強四肢力量,增強和改善內臟器官功能,增進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達到調心、調息、調身的作用,從而起到疏通經絡、調和人體氣血和陰陽、調治百病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良好效果。正因為襄縣心意拳遵循天人合一規律,講求科學,祛病健身,在襄縣心意拳的老前輩中年齡在八九十歲以上的比比皆是,因此襄縣心意拳堪稱壽星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