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關的學說,是針灸學理論的核心和依據,同時也是指導我國傳統醫學在各科診斷、治療、預防及養生等方面的重要理論基礎。
一、經絡的客觀存在的假說與證實
《黃帝內經》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靈樞·本臟》篇又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絡是人體一種多層次、多結構的立體隱形空間系統。在這個協調的空間系統中,經絡是生理、病理等多種信息傳導的優勢通道,同時又起著輔助人體第一巨系統(西醫解剖學所講的的神經、淋巴、內分泌、細胞、血液等)的作用。經絡具有的平衡調節、運送營養、抗御外邪、反映癥候、保衛機體等內在功能,已在數千年的臨床實踐中被世人所接受,但對于有關經絡實質問題的探討卻一直爭論不休。有些專家認為:經絡主要是神經系統,提出了經絡與神經、體液相關的學說;也有些專家通過對胎兒尸體染墨觀察研究,提出經絡是血管和淋巴的學說;還有些專家提出:古人用肉眼已看見的結構,絕不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還不能查知的,所以認為經絡就是血管和神經,即脈為血管,經為神經。
經絡現象,是客觀而普遍存在于人體中和其他生物體中的正常生命現象。從20世紀中葉開始,人體經穴、經絡上的生物物理特性,就已被國內外的很多專家用科學手段所證實。如:經絡系統存在的低電阻、高電位、導聲、導光等特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被發現。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又利用熱顯影、超聲波顯影、輻射場攝影以及放射性核元素示蹤等技術,從不同角度研究和證實了經絡和經穴的客觀存在。
早在1958年,法國針灸學家通過大量試驗就發現了經絡有低電阻的特性。到了1971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的芹澤勝教授,通過研究拍攝的兩萬多張人體全身紅外熱像圖片發現:穴位部要比其他周圍組織溫度高出0.5~1℃。1982年,我國著名經絡學家祝總驤發現,分離的肢體在一定時間內仍具有穴位低電阻特性,這說明經絡的存在并不是依附于與神經、血管,并發現經絡循行部位含有比其他部位數量更多的神經末梢、神經束、血管、肥大細胞和結締組織束,同時也證明了刺激經絡,確實有調整神經反射、改善血液在組織間的循環、加強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等作用。1984年,北京市第六人民醫院報道了232例循經皮膚象,直接明了地證實了經絡的客觀存在。1987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助理研究員嚴志強,經數十萬次測量后發現:人體的軀干、四肢有十四條高光線,從而用科學的手段證明了十四正經的存在。另外,原蘇聯科學院通過實驗也同時證實:人體能感光的表皮部位只有在經脈上存在,而且光能通過任意一條經脈上的兩個穴位。
二、經絡的實質及其與穴位的關系
現代醫學理論的結構是以解剖學為基礎,以物質實證主義為指導的。而已被大量聲、光、電等現代物理手段及數千年的臨床實踐所證明的經絡現象,為什么在數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不見蹤影?那么經絡到底在哪里?它的實質究竟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其實古人早已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只是我們在理解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從而才造成中、西醫界在學術上的無謂紛爭。
《黃帝內經》中曰:“經脈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間……循皮膚之中。”《靈樞·本藏篇》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這里指的分肉、腠理,就是肌肉之間隙。1995年第1期的《中國針灸》雜志上,刊登了徐宇瑾等人關于老鼠經脈循行線表皮結構特征的文章。他們發現:經絡線上每個表皮細胞膜上的縫隙連接面積,均是鄰近對照表皮細胞的12倍以上。1991年,王仲濤、祝總驤等人對循經低阻線皮膚冷凍復型的定性觀察也證明,低阻線處表皮的縫隙連接明顯多于對照點。這就是說,經絡和穴位的表層是由豐富的縫隙緊密連接起來的組織。據1998年的《科學通報》雜志報道:上海復旦大學費論教授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花了近十年時間證實,在穴位骨間膜上確有一種結締組織。科學家們將這種組織從穴位上取下后用質子加速器進行分析,發現里面含有鈣、磷、鉀、鐵、鋅等多種元素。而這幾種元素在穴位上的含量,竟是非穴位上的40~200倍。
我們知道,在人體各器官和組織的細胞中,都存在有一種叫生物液晶態的物質。而大量的研究證實,在經絡和穴位上這種物質要比其他部位更加密集。根據生物液晶態的特點我們還知道,液晶態有導熱、導光、導電、導磁的特殊性質,而這些現象又都是經絡和穴位所具備的物理特性。通過以上科學驗證及《內經》中的描述本人認為:經絡的實質就是很簡單、密集的各種組織結構。經絡雖然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但它并不是以獨立的形體方式存在。假如我們在路上挖一掀土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結果肯定是除結構組織緊密、縫隙小外,它與旁邊的泥土并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而這一點,也正是為什么在如今解剖學中找不到經絡實質的真正原因。
經絡如同河流,穴位是與河流連通的湖泊。而在穴位上另還有神奇的壓電效應,它如同電子元器件中的一種聲電轉換裝置——晶體壓電片。即當我們給壓電體施加力量時它會發電,相反當給壓電體加上電壓時它會振動。而又因經絡的組織結構與穴位沒有根本的區別,所以經絡也有一定的壓電效應。北京市第六人民醫院在臨床中發現的,有些經絡敏感的患者當某一器官發生病變時,其相應的經絡就會有劇烈的壓痛感就是最好的證明。
細胞本身就是帶電體,而經絡與穴位又是細胞的聚合密集體。細胞內部是正電,細胞的外部是負電。在未受刺激時它們顯中性并安分守己,但當受到外界干擾和刺激后這些帶電離子便活躍起來,就會形成幾十毫伏的電位差。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醫院的楊淑暉、李漢友,在對健康人和病危患者的經電測試中發現:健康人的臟腑相關經電無顯著差異,而后者經電則嚴重失衡。在同一病人身上,有的經電小于1微安,有的經電則大于100微安。這說明經穴組織在受到干擾刺激后,就會發出很大的差異電流。
三、病愈是經絡修復的過程,而不是打通
經絡即非實體,又不是管道,它只是存在于細胞組織之間不同層次上的特定間隙。經絡沒有固定的邊界,是一束中緊外松的細胞集合體,它就像地球伸向天空的大氣沒有一個固定的邊際。所以有時經絡感傳會發生跨越,即從一條經絡線傳至另一條經絡線上。經絡因本身組織結構密度很高,所以呈低電阻特性及有傳導運輸的功能。
古人常將經絡比做江河,這是非常恰當的。是河流就有寬窄,就有可能改道,甚至可能泛濫。《靈樞·癰疽篇》曰:“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臟傷故死矣。”這里講的“星宿”是指天空之列星;“經數”是指水在地面上流行的經緯度。《靈樞·癰疽篇》又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棄處,血氣猶然……”在這里,古人不但告訴了我們“天人相應”理論中的對照關系,另外還明確地指出了患病的原因。“流溢”和“經脈敗漏”都有泛濫之意,實指經絡“發炎”腫脹。 當我們某個器官發生病變時, 相應的經絡就會變粗加寬,如同是電纜漏電斷路,氣血當然就不能到達臟腑而患病。
臟腑病變,經絡似肌膚糜爛、河水泛濫。大水流于他地,自然不能到達終點。而臟腑無病時經絡較窄,像步調統一、頻率一致、光束高度集中的激光,可將氣血大量、快速地運送至臟腑之中。所以說病愈是經絡修復的過程,而不是打通。但《內經》中講的“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并無錯誤。這里說的“通”是到達之意,而“不通”是指如同電纜中間一段漏電斷路電流不能加至負載,同時也像河壩決堤、河水泛濫,船只找不到方向所以也就無法到達目的地。
《靈樞·口問》篇曰:“耳為宗脈之所聚。”元代時期的醫著《衛生寶鑒》中云:“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20世紀50年代,法國人又在無意間發現耳廓是一個倒立的胚胎,從而創立了耳穴療法。耳朵,古人稱謂“采聽官”,它是人體重要的信息站,人體的內臟或肢體發生病變或受到損傷時,都會在耳廓的相應穴位上出現異常。耳部是人體信息輸出、輸入最強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同時也是人體狀況重要的熒光屏。在一般正常情況下耳穴的導電流最高為50微安,并無紅腫和壓痛感。但當身體某一部位有病變時,與其相應耳穴的導電流可增至50~80微安。而這就是身體內發生病變時,經絡變粗、加寬的最好證明。由于病變時相應部位經絡“發炎”腫脹,及細胞聚合體和某些液體大面積漸延至肌膚深處,所以肌膚與經絡間漏電增多,從而呈現出身體與相關穴位表現有大電流和低阻值的某些特征。
四、藥物歸經理論的根據
經絡是機體在生理上運行氣血和病理上傳導病邪的通路,同時又是治療上發揮藥物性能、感受器械等刺激的通道。清代名醫吳儀洛在他所著的《本草從新》一書中寫道:“凡藥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公元1100年左右的金代人張元素是最早提出藥物歸經的代表人物,他在其所著的《珍珠囊》中,對藥材的氣味歸經、浮沉升降等都有著精辟的論述。古人經長時間研究觀察,并根據某些藥物善治某一經疾患的特點,制定出了藥物歸經的法則。經絡“發炎”氣血運營不到各器官,各器官就會生病,各種疾病的治療主要也是經絡的修復治療,所以說藥物歸經這一學說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為“病愈是經絡修復的過程”這一觀點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根據。北京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張軍、李定忠醫師在臨床中發現:有些患者相應經絡有循經麻感反應帶出現,并與病情呈正相關。即病情重,麻感帶重;病情輕,則麻感帶也輕;病情好轉,麻感帶變細;病情惡化,麻感帶加寬。而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藥物歸經理論及“病愈是經絡修復的過程”觀點最好的證明。
循經感傳是古人描述經絡路線、創立經絡學說的主要臨床依據。經穴的低阻抗特性在病人截肢離體和動物失血死后的皮膚上仍可測出。這說明經絡系統不完全依賴于神經、血管和生命,是完全獨立的另一系統。而這一現象,同時又佐證了經絡就是肌膚之間細胞緊密連接組合的聚合體。因脫離生命的肢體組織結構在短時間內并沒有變,所以在穴位及經絡上仍有低阻抗的特性。當然,如脫離生命的肢體因放置太久已經腐爛,經絡的低阻值等特性也會自然消失。這正如古人所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經絡既有循經感傳的特點,又有一定的阻滯現象。《金針賦》曰:“欲氣前行,按之在后。欲氣后行,按之在前。”福建省醫藥研究所和福建省人民醫院針麻研究組在做經絡阻滯現象探討時發現:在手三里穴注射生理鹽水或奴佛卡因,能立即阻斷由電針作用于合谷與曲池穴所產生的感傳,感傳阻滯在20多分鐘后麻感才能通過注射區。這說明經絡這條電纜因注射液體與肌膚短路,只有當液體被肌肉吸收后經絡修復感傳才可通過。而用手壓穴位引起的循經阻滯,也是由于經絡這條河流暫時泛濫所致。另外當經絡線上有疤痕等異常情況時感傳也有阻滯現象,但如疤痕不大,感傳可偏離經絡原線繞過疤痕改線,這說明經絡本身有修復和局部開發功能,這也就是某些疾病會出現不治自愈的原因所在。在這里,大自然實際上已通過穴位起到了治療經絡的作用。
《黃帝內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系統和最完整的醫學典籍。而經絡學說則是《黃帝內經》中的主要內容,同時又是指導中醫各科的理論核心。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經路。千百年來,經絡學說對中國人民的醫療保健事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為炎黃子孫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研究經絡現象,無論是對生理上的了解,還是對病理上的探討、對治療方法上的確定及預后分析,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絡是生命體本身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對經絡的研究不僅對經絡問題本身,甚至對整個生物科學的研究都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