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末中國加入WTO以來,伴隨著貿易環境的日益自由化,中澳貨物貿易關系發展非常迅速。澳大利亞資源豐富、經濟發達,資源密集型的能源、礦產、農牧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生產和出口規模巨大。擁有巨大國內市場的中國,在澳大利亞全球貿易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澳大利亞在不斷加大出口產品營銷力度的同時,為使其產品獲得更優惠的市場準入條件,還通過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來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簽署,從未來的發展看,這些措施都會促使中澳貨物貿易進一步自由化。在此背景下,本文試圖對影響中澳貨物貿易前景的驅動和制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以期對貿易環境日益自由化條件下,雙邊貨物貿易關系的發展前景做出客觀判斷。
一、中國一澳大利亞貨物貿易發展現狀
澳大利亞是WTO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成員之一,也是貨物貿易的凈進口國。在國際貿易中,澳大利亞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煤炭、非貨幣黃金、鐵礦石、原油和牛肉等,以初級產品為主;進口商品則以乘用車、原油、計算機、醫藥和通信設備、紡織品等制成品為主。澳大利亞主要的貿易伙伴有日本、美國、中國、新西蘭、英國、韓國等,中國是其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商品來源地。雙邊貿易中,中國主要出口輕紡、機電等制造業產品,進口則以鐵礦石、羊毛、奶制品、谷物等原料性產品為主。中國在中澳貨物貿易中一直處于逆差地位,逆差金額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從最近的統計來看,中澳貨物貿易在1995-2006年的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都有顯著差異。第一階段,即1995-1998年,中澳貨物貿易發展平穩,但貿易規模處于較低水平。中國的進口基本在30億美元左右徘徊,出口則在20億美元上下波動,貿易逆差則年度間差距明顯,最高的1996年達到17.6億美元,而1998年則只有3.2億美元。在此期間,中國進口額和出口額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只有3.6%和3.4%。第二階段,即1999-2006年,中澳貨物貿易額增幅雖然在2001年有一定下滑,但雙邊貿易規模整體仍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國的貿易逆差在此期間也有一定增長。
中澳貨物貿易規模在1999-2006年間迅速擴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澳大利亞貿易戰略調整的結果。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澳大利亞日益重視對中國市場的開拓,并通過加大出口產品的營銷力度來促進對中國的出口,其國家貿易委員甚至通過設在北京等大、中城市的辦事處及分支機構,無償為中國企業提供本國產品和服務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以來貿易自由化的有利影響。1999年以后,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1998年世界經濟動蕩影響的逐漸減弱,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國內需求持續擴張,在這種情況下,伴隨著人世后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的大幅度減讓,雙邊貿易規模得以急劇擴大。
二、中澳貨物貿易的驅動因素分析
(一)政治層面的理解與合作
中澳兩國對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領域差異的承認和尊重,是雙邊貿易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可靠保證。澳大利亞政府始終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并且是較早完成與中國加入WTO組織雙邊市場準入談判的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中較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澳兩國高層訪問頻繁,政治關系良好;2006年3月,第四輪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結束,兩國在貨物貿易、農產品貿易、服務貿易和法律議題等4個領域取得一定進展,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進展順利。因此,兩國在政治層面形成的相互理解并合作的氛圍可以為兩國貨物貿易的順利發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雙方貿易戰略的調整
中澳兩國貿易戰略的調整是推動雙邊貨物貿易加快發展的契機。人世以來,中國進一步加快實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戰略,在大力推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同時,為緩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保證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也適度增加了資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這一調整非常有利于澳大利亞極具競爭力的鐵礦石、農牧產品對中國增加出口。而對于澳大利亞來說,由于歐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貿易摩擦接連不斷,也加快推進多元化全球貿易戰略的實施,其中,開拓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成為其貿易戰略的重點,不斷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并積極推動FrA戰略實施。因此,兩國貿易戰略的調整也有利于雙邊貨物貿易規模的擴大。
(三)雙邊貿易的互補特征
兩國生產貿易的互補性以及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變化,是雙邊貿易關系加快發展的基礎。中澳兩國資源稟賦、要素條件、生產傳統差異顯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部門結構也有明顯區別,澳大利亞資源密集型產品、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優勢顯著,許多產品品質都更符合環保和健康的要求,而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具有絕對優勢,雙邊貿易具有天然的互補性,傳統的產業間貿易尚有進一步增長的潛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國制造業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雙邊貿易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一方面,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帶動下,中國產業升級的步伐加快,高附加值的電子、通信和電腦等加工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增長迅速;另一方面,得益于不斷引進的高新技術,澳大利亞機械和運輸設備業近年的國際競爭力有所增強,出口也相應增加。因此,兩國固有的產業間貿易的巨大潛力加上產業升級導致的產業內貿易規模的擴大,都使得雙邊貨物貿易的前景看好。
(四)貿易環境的日益自由化
中澳兩國所實施的貿易自由化政策,會成為兩國貿易關系加快發展的推動力。作為凱恩斯集團的主席國,澳大利亞積極倡導國際貿易自由化,其大多數產品的市場都比較開放,貨物進口的約束關稅水平較低,2004年所有貨物的平均關稅率僅1.57%,在世界主要貿易國中屬最低之一。而中國自1992年起開始關稅削減,入世后更是根據承諾大幅度降低了進口商品的關稅率,2006年主要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率只有10%,并且還將繼續減讓。此外,中澳自由貿易區市場準入談判的啟動,意味著雙邊貿易的關稅、非關稅壁壘還會有一定降低。因此,日益自由化的貿易環境將極大促進雙邊貨物貿易的發展。
三、中澳貨物貿易的約束因素分析
(一)澳大利亞嚴格的非關稅壁壘
澳大利亞相對嚴格的非關稅措施也是雙邊貿易規模繼續擴大的一大障礙。相對于優惠的關稅政策,澳大利亞的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和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SPS)比較嚴格,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食品領域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過于苛刻,且體系較為復雜、分散;二是對生物技術食品實施了苛刻的批準制度和標簽制度。包括全面的食品營養標簽規定等;三是其他國家動植物產品在進入澳市場前要接受程序復雜、持續時間較長的進口風險分析(Import RiskAnalyses,IRA),等等。澳大利亞各項非關稅措施被普遍認為過于嚴格和保守,已經影響到世界主要貿易國產品的對澳出口。因此,澳大利亞嚴格的SPS等非關稅措施也將成為中澳貿易規模擴大的障礙。
(二)澳大利亞的貨物貿易規模
澳大利亞的對外貿易規模是雙邊貿易加快發展的制約。雙邊貿易規模直接受制于兩國各自的貿易發展水平,尤其是經濟規模相對較小一方的貿易規模。澳大利亞經濟發達,產出豐富,但由于人口規模僅2000萬左右,所以國內市場、絕對生產能力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有一定差距,這直接影響到澳大利亞的出口產品種類和對外貿易規模。以2004年為例,中國貨物出口5934億美元,占全球出口總額的6.5%,進口5614億美元,占全球進口總額的5.9%;而澳大利亞的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只有802.2億美元和975.1億美元,分別只相當于中國的13.5%和17.4%。這表明澳大利亞相對單一的出口商品結構和較小的貨物貿易規模一定程度上將會制約中澳貨物貿易的發展。
(三)中澳單一的貨物貿易方式
中澳單一的貿易方式也是不利于雙邊貿易規模的擴大。中國的對外貿易中,來料加工貿易方式占了近50%的份額,此方式有利于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出口商品技術水平,對于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就中澳貿易來看,由于澳大利亞國內市場有限、經濟結構單一,所以兩國之間開展加工貿易受到一定限制,一般貿易方式始終在雙邊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受此種貿易方式的影響,中澳貿易發展很難出現質的飛躍,而只能隨著雙方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平穩發展。
四、對策建議
首先,要高度重視并積極發展與澳大利亞的貨物貿易。中澳產業結構、貿易產品結構明顯互補,大力促進中澳貨物貿易的發展,有利于中國“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戰略目標的實現。中國政府和企業應轉變觀念,主動了解澳大利亞市場,積極參加對方舉辦的各種展覽會、展銷會,加強同其國內各商會的聯系,以進一步發展中澳貨物貿易關系。
其次,確定中澳貿易的戰略目標,統籌安排貨物的進出口,以做到按計劃行事??煽紤]由商務部于每年年初發布《澳大利亞市場行動計劃報告》,綜合評估其經濟運行趨勢、當年經濟與貿易政策影響、具體到各產業部門的增長潛力等,以具體指導中國外貿企業的實踐。
第三,盡快建立起澳大利亞生產、消費、貿易和經貿政策四大基礎數據庫,以指導中澳貨物貿易實踐。數據庫應盡量包含澳大利亞礦產品、農牧產品等優勢出口產品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產、消費與貿易情況,同時,還應特別關注其貿易壁壘及技術研發情況。
第四,拓寬雙邊貿易關系的基礎,減少不確定因素對雙邊貿易關系的影響。主要是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政府高層之間的對話以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對話機制,以增強相互理解,并及時協調和解決貨物貿易中出現的問題。此外,企業間也應在繼續加強已有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合作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