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貨幣需求理論是貨幣理論的核心內容。自從世界上出現中央銀行、自從中央銀行在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經濟體中承擔重要宏觀調節職能以來,貨幣需求分析就一直是貨幣當局尋求最優化貨幣政策調節方案的理論出發點。貨幣政策具有短期和微調兩個基本特性,這使得貨幣政策的執行方式與財政政策的執行方式具有明顯的差別。但盡管如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為兩大宏觀調節工具,它們的目標卻大體相同,那就是,在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通過工具變量影響社會總支,出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擴張盡可能地達到其可能性邊界。
在現代經濟中,無論是實物商品、勞務商品還是金融商品,它們都以貨幣為核心形成循環或對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業越發達,金融商品種類越豐富,交易越活躍,這一特殊商品所吸引的貨幣就越多,投機性貨幣需求在各個微觀主體總貨幣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因此,在對一個經濟體的總體貨幣需求進行分析和估量時,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以一定的經濟發展初始條件為考察基點,注意其經濟金融化過程中金融商品與傳統的實物商品、勞務商品之間的對比關系的變化,對總體貨幣需求規模和結構性因素進行較切合實際的估計,為貨幣政策的調節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實物商品是由企業提供的,勞務商品是由家庭部門提供的,而金融商品是由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政府部門提供的政府債券也是金融商品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但鑒于本文的論題因而在后面的分析中將其省略,這樣,我們就可以集中考察除政府債券之外的其他金融商品的供給主體——銀行、證券、保險業務發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二、貨幣需求理論概述
貨幣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各部門在既定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對貨幣需求量的總和,是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控的決策依據。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主要經濟學家對貨幣的需求都做過自己的研究,如費雪、馬歇爾、庇古、凱恩斯、弗里德曼和麥金農。本文簡要介紹凱恩斯的流動性貨幣需求理論、弗里德曼的永久性貨幣需求理論和麥金農的引入金融深化的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對貨幣有需求,是因為持有貨幣可以給人們帶來流動性偏好,而利息便是人們放棄流動性偏好的報酬。他認為人們在得到收入時要進行兩次選擇,第一次是根據時間偏好確定消費與儲蓄的比例,即在現在消費還是未來消費之間進行選擇;第二次是在儲蓄總量確定后,對具體儲蓄形式的選擇,即流動偏好的選擇。他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主要取決于三種動機:交易動機、防御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和防御動機都和人們收入有關,收入越多,人們由這兩者而持有貨幣的數量便會增加。而投機動機卻和利率成反比,當利率升高時,人們便會把貨幣投入到資本市場,獲取投資利益。因此,對貨幣的需求就會降低;反之,當利率降低時,人們擔心利率升高會造成其證券價值損失,便會把證券換成貨幣,從而對貨幣的需求升高。因此貨幣需求與人們的收入和市場利率之間有如下關系:
M=MI+M2=L1(Y)+L2(r),其中M1為由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決定的貨幣需求,是收入Y的函數;M2為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函數。其后的凱恩斯學派在此框架內,對于貨幣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作了進一步的擴展。在前人的基礎上,凱恩斯不僅將利率的因素引入了貨幣需求,而且明確了將貨幣的兩大功能結合起來,即交易媒介和貯藏手段。
1956年弗里德曼發表《貨幣數量論的重新表述》著名論文,提出了自己的現代貨幣數量論模型。這個現代貨幣數量論模型認為個人的實際貨幣需求量取決于:持久性收入,它具有高度穩定性,所以該模型所表示的是一個相當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占的比重,這個比例愈小,則對貨幣的需求愈大;各種非人力財富的預期報酬率,它包括貨幣、債券、股票各種金融資產和各種物質財富(資本品、不動產、耐用消費品等)等各種有形資產的預期報酬率;其他不屬于收入方面的因素。弗里德曼認為,以上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是就個人實際貨幣需求來說的,如果去掉Y、W在各單個財富持有者之間分配上的影響,這個貨幣需求函數也可運用于整個社會。弗里德曼的研究結果表明貨幣需求主要受實際持久性收入的影響,受利率的影響不明顯,貨幣流通速度隨著貨幣供給量的波動而發生變動。
麥金農認為,靠自身積累的儲蓄一投資者,購置實質資本擴充生產,必須將實際現金余額積累到一定規模。這表明,投資傾向將會明顯地影響對實際貨幣余額的需求。而且,對實際貨幣余額的需求,同實際產量的增長率之間有著正相關關系,它們也要受持有貨幣的實際收益的強烈影響。
在這些經濟學家的分析中,主要從宏觀方面討論了經濟中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而很少涉及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對貨幣需求的影響。麥金農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對貨幣需求理論方面則做出突出貢獻,分析不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所造成貨幣需求的影響。而現實社會,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的數量越來越多,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不斷豐富,金融業務越來越廣泛,金融對人們的經濟生活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分析貨幣需求時,著重考慮金融業務活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討論銀行、證券、保險業務活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三、我國金融業務活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證券(股票和債券)的發行和交易都要求一定的貨幣與之相對應,證券發行規模越大,市場交易越活躍,這類金融商品引致的貨幣需求就越多。對資本市場與貨幣需求中間聯系的研究,經濟學家主要從三條路徑對股市狀況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證:一是財富效應,股市上漲,人們收入增加,相應地貨幣需求也會增加;二是交易余額效應,股市交易越活躍,交易量越大,需要的媒介貨幣也就越多;三是替代效應,股票價格上漲會使得人們對自己的資產結構進行調整,作為非生利資產的貨幣在人們資產組合中的相對比重將下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的貨幣需求。無論股市行情是好還是壞,財富效應和交易余額效應的貨幣需求強度總是大于替代效應產生的貨幣需求強度,正是由于這一點,可以認定:證券市場的狀況同貨幣需求是正相關關系。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由于證券市場不完善,證券法律不健全,證券產品單一,投資證券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投機,因此隨著股票交易量的增加,人們的投機欲望和投機行為就會增強,這時貨幣需求和股市狀況主要表現在第二種,即交易余額效應,而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則表現得不太明顯。這也說明了現階段,在我國特定的國情條件下,證券業務活動和貨幣需求是成正比關系。
保險公司發行保單,保單實際是預防性貨幣需求的集中化、社會化表現。在一個發達的保險市場環境中,講信譽、高質量的保險服務會產生理賠支出同保費收入大體相抵的情況。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的利潤將主要來自保單銷售資金的運營收益。并且,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保單也同樣存在著二級市場,因此,貨幣需求就會由投保人預防性貨幣需求和保單轉讓市場所必需的交易余額需求共同構成。當人們的對將來的不確定增加時,就會產生預防性貨幣需求,人們為了盡可能防止不確定性的損失,就會產生對保單的需求,保單的需求會促使保險市場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保險市場的發展,使人們可以更好地防范將來的不確定所帶來的損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持有貨幣來預防不確定的需求,這樣也會就使人們的貨幣需求減少。另外,保險市場越發達,人們就可以采取投保的方式來彌補由于各種決策行為如投資失誤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相應地就可以刺激人們過多的投機行為。因為投機者可以通過投保的方式來把自己損失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樣投機行為的增加就必然就會提高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就會造成貨幣需求的增加。通過分析,保險市場的發展和貨幣需求成反向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險市場的發展是由于人們對將來各種不確定性規避行為所促使的,而保險市場的發展同w者規避投機風險的作用,而主要是起到規避將來不確定性的作用,這樣保險市場業務活動將會降低中國的預防性貨幣需求,從而降低總的貨幣需求量。
商業銀行是參與信用貨幣創造的金融機構,除了需要業務費用這種獨立財務安排產生的直接貨幣需求外,商業銀行與證券機構、保險機構相比,它們的業務活動主要是迂回地同貨幣需求問題相聯系。這里所說的“迂回”,一是指通過影響客戶的行為,二是指通過貨幣供給行動來間接對全社會的貨幣需求發揮影響。在負債業務中,商業銀行利用存款利率變動及某些負債業務創新(如美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大額可轉讓存單)能夠對客戶的貨幣需求行為產生極大影響。負債業務的核心內容是吸收存款,存款利率變動和人們手持現金的關系是眾所周知的負相關關系;以貸款業務為主要內容的資產業務同貨幣需求則為正相關關系;商業銀行肩負的支付清算匯兌等業務對全社會的貨幣資金周轉速度能產生很大影響,這類金融服務的效率越高,對應一定經濟總量的貨幣需求就越少,因此,這類業務的效率同貨幣需求是負相關關系。以上三類業務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只是一種十分簡單的因果關系說明,這些因果關系如果不加人體制、政策及商業銀行行業等約束條件,就沒有多大的解釋意義。例如,我們說銀行存款利率變動同人們手持現金類貨幣需求是負相關關系時,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金融環境里,任何一家商業銀行很難隨心所欲地運用利率手段以獲取盡可能大的市場份額。而且,從全社會角度考察,中短期利率實際是中央銀行操控的工具變量,商業銀行通常是被動地適應中央銀行的調節行動。所以,我們在考察商業銀行業務活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時,從上面所說的“迂回”的角度,分析其在一定條件下的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對全社會的貨幣需求產生的綜合效應,也許更具有現實意義。
在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有極大存款資源比重的中國,這四大銀行的業務行為一旦發生扭曲,就會對其龐大客戶群體的資金需求及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產生重要影響。1998年以來,在高比例不良資產及監管當局近于強制性的降低不良資產比率要求之下,各商業銀行只能采取謹慎的資產業務活動,在優良客戶基礎薄弱和安全貸款項目有限的情況下,許多擁有強大吸存功能的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普遍出現的是貸款權上收、存款資金大量上存并減少直接貸款發放的現象,這就造成了如下一種局面,一方面商業銀行整體而言有較大的存差和較高的備付金比率;另一方面,生產和流通中的企業又普遍感到資金偏緊。這樣由于銀行貸款資金的減少,就會促使生產和流通的企業不得不從其他途徑進行融資,從而紛紛轉向證券市場獲取其生產經營所必須的資金,這樣對各種直接融資工具的需求就會增加,就降低了貨幣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