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政府擴大了城市規模,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縣級審計機關適應這一形勢發展,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固定資產投資審計,有效地發揮了審計的監督作用,促進了項目管理和建設成本控制,提高了工程項目的投資效益。但是,固定資產投資審計領域的相關配套法規還不健全,審計方法還不夠成熟,審計內容還不完善,在審計實踐中,始終存在一些問題。
一、縣級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存在的問題
1.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主要是真實性、合法性審計,效益審計開展較少。經濟效益審計是當前審計的新課題,評價指標多,需要綜合的知識。目前開展的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絕大數是事后審計,審計金額大,加上固定資產投資市場較為復雜,容易滋生違法亂紀現象,客觀上使審計人員對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不得不側重于真實性、合法性審計,從而難以開展效益審計,為固定資產投資作出相應的評價。
2.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基本上是事后審計,事前和事中審計不夠。固定資產投資是公共財政的重要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作為國家財政審計的組成部分,其工作任務就是要緊緊圍繞國家財政審計開展工作,財政資金走到哪里,審計監督就要跟到哪里。但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約,審計機關主要是開展事后審計,側重于工程決算審計,對財政資金未能實行全程監督,為審計質量控制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3.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任務重與固投審計人才短缺、人員素質不高的矛盾比較突出。現階段,隨著政府投資的日益增多,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的任務重、對象多、時間緊,而縣級審計機關缺乏復合型審計人才,難以滿足綜合性強、層次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工作的需要。現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的重點主要定位在核實工程造價、防止工程高估冒算及損失浪費等方面,對于其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評價的較少,服務宏觀決策的功能發揮不充分,審計質量不高。
4.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實踐中,審計人員的工作缺乏客觀標準,主觀判斷多,審計風險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準則和指南,《審計機關國家建設項目審計準則》的規定比較原則、抽象,加之固定資產投資審計起步晚,審計人員對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審計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做得不夠,審計人員在具體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據和標準,主觀判斷多,審計風險加大,審計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5.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工程造價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未形成有機結合。目前,縣級審計機關受審計力量不足、復合型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約,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往往注重工程造價審計,忽視甚至不對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蘊含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給審計留下了死角。實踐證明,只有工程造價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有機結合,才能揚長避短,優勢互補,避免審計資源的浪費和審計監督的盲區,提高審計質量。
二、穩步推進縣級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的對策
1.創新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理念,積極推行效益審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的重點要從真實、合法審計逐步轉到效益審計上來,考慮投資結構的合理性、投資規格的適用性、資金使用方向的正確性、使用效益的綜合性、使用過程的公平性,檢查投資項目對經濟、自然環境等的影響,將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向深層次、高水平方向推進。
2.探索投資審計關口前移的方法,積極開展以重點項目為主的跟蹤審計工作,促進提高資金效益。關注投資論證、立項、設計、招投標、監理、隱蔽工程簽證和工程決算等環節,對立項論證、工程設計與預算、工程招投標、征地拆遷等重要事項進行審計,及時對項目實施中的監理結論、隱蔽工程簽證、主要材料的市場采購、部分已完子項目工程結算等關鍵環節進行事中檢查,建立資料庫,保存相關局面資料和影像資料,為今后的決算審計打好基礎。
3.引進復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培訓機制,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是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確保審計經費;二是采用引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從高等院校或社會中介組織招聘優秀人才。通過脫產學習和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懂財務管理,又懂工程造價,而且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審計,熟悉政策、法規的全方位復合型人才,整體提升審計隊伍的業務實力。
4.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促進財務審計與工程造價審計有機結合。在日常的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緊緊抓住財務收支這條主線,以工程造價審計為根本,把財務收支融入到工程項目審計之中。一看項目計劃的預算執行,看有無擅自變更項目計劃,弄清變更的真實原因,檢查變更手續是否完備,有無虛列項目和漏項的情況,核實工程造價,做到縱向審到底。二看項目資金的往來情況,看資金的走向是否縱向流動,有無與項目建設單位無關事宜資金橫向流動。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相互驗證投資項目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
(作者單位:靖安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