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半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一系列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影響,在比較強大的經濟內在發展潛力支持下,在宏觀調控和其他政策的綜合作用下,總體看,我國經濟表現了較強的抗沖擊能力,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持續升溫和價格漲幅不斷提高的情況出現了積極變化,整體運行態勢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但進入下半年,四大不確定風險因素需要高度關注。
首先是美國經濟走弱對我國出口增長的影響。
針對外貿順差過大的問題,近兩年對出口增長采取了較多抑制措施。包括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對部分出口產品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加征出口關稅等。此外,資源性產品和勞動力成本提高,資金成本上升與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也對出口形成越來越大壓力。而今年又因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其經濟走弱,并使國際經濟和市場出現了不利于我國出口增長的變化。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今年以來出口實際增長出現了較明顯回落。近年來,出口特別是凈出口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提高,2007年貢獻了2.7個百分點。未來在一系列抑制出口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外貿出口企業的困難有可能繼續發展,進而導致出口增幅繼續回落,其對總需求增長的負面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應予以高度重視。
房地產業發展可能出現周期性調整。
今年以來,全國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同比和環比漲幅均呈現持續回落態勢,深圳等部分特大城市房價出現了明顯下降。這一變化引起了普遍的看跌預期,導致住房銷售量減少。1-5月份城市房屋銷售量同比下降7.2%,而上年同期則為增長16.8%。預計這一態勢會進一步發展。
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必須加以控制,但也要警惕大漲之后出現大落。如果未來住房市場繼續低迷,加上貸款緊縮因素,估計會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困境,房地產業有可能進入周期性調整。由于房地產建設周期比較長,一般在5 年左右, 因此調整一旦開始, 預計會持續較長時間。房地產業是我國新一輪經濟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柱之一,與工業化、城市化均有緊密聯系。房地產建設帶動的生產行業有50多個,僅建筑業的就業人數就達到3000多萬人,與銀行金融也有密切聯系,一旦出現調整,其影響面不可低估。
企業經營困難可能加大。如果說2007年價格上漲主要影響居民生活,那么2008年的價格上漲則主要會影響企業的成本,加大其經營困難。2008年的價格上漲首先是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果考慮到勞動力工資成本提高,融資困難和融資成本提高,節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費用增加等因素,可以看到,企業成本增加因素多且集中。
同時,隨著總需求增幅放緩,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企業提高產品銷售價格轉移成本上升壓力的空間有限。今年以來,家電產品、轎車產品等醞釀的提價活動最后都沒有實現,相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價格水平還有所下降。
企業的困難特別集中在下游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預計這些企業的困難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如果這些企業由于困難加大而陷入破產境地,則對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出口和經濟增長都會帶來廣泛影響,對非國有經濟成分的發展也會帶來較多負面影響,必須高度重視。
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升級潛伏減慢可能。
受股市走弱影響,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速減緩。隨著企業困難增加和勞動工資成本的提高,就業增長預計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并進而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經濟趨冷的苗頭,可能會從多方面影響到居民的消費信心,改變居民的消費預期。
考慮到目前買房需求的變化,油價提高和用車條件的變化對家庭買車需求的影響等,應注意未來消費需求增長放緩、消費結構升級步伐放緩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旦發生,其影響鏈條很長,會從終端需求逐步向上游產業傳遞,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比較長時間的調整。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未來經濟增長存在逐步減慢的趨勢。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要求看,對這一變化需要高度警惕。
今年以來,經濟趨熱苗頭開始轉向趨降,為此,宏觀經濟政策宜相機微調。
首先,在食品價格和生活費用價格漲幅趨穩的前提下,應加快理順市場價格關系,發揮市場機制調節市場供求的作用,改變成品油等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其次,針對通脹壓力減弱、經濟增長趨降的變化,穩定經濟增長,加大對企業經營的支持力度應成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重點。
一方面,需盡快理順能源價格體系。
能源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資源,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人民生活的較快改善,對能源提出了越來越大的需求,也帶動了能源結構的不斷改變,主要立足國內、價格比較低廉的能源供給模式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

新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國內市場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抑制了成品油供給,出現了明顯的供給約束;其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和關閉小煤礦的措施,導致煤炭供求缺口拉大,帶動煤炭價格較快上漲,增大了發電成本,加大了電價上漲的壓力;其三,資源稅水平太低,差別電價等定價方式還不完善,不利于通過市場機制節能。
針對這些矛盾,應盡快理順能源價格體系,引導形成符合我國特點的新型能源供給和消費模式。
隨著食品供給改善和翹尾因素減小,應考慮在下半年擇機推出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實施方案,考慮節能的要求,宜將燃油稅的改革同步推出。據有關研究,成品油價格調整,對CPI和經濟增長影響都不大,主要因為我國仍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成品油對社會生產生活的覆蓋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樣做既有利于根據能源供給條件促進形成合理的能源結構,也有利于依靠市場調節改善國內成品油供給。
積極發揮市場價格對供求關系的調節作用,引導煤炭產品供求平衡;同時繼續按照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方針加強煤炭勘查、開采的管理。對電價則宜根據行業利潤水平適度控制漲幅。
再有,要加快資源稅改革,加快完善差別電價等促進節能的定價方式。
另一方面,穩定從緊貨幣政策力度,加大財政政策對結構調整的支持。
從近年來的調控實踐看,貨幣政策對于控制價格上漲作用不顯著,主要由于本輪價格上漲的特殊性。與1988年、1994年的價格上漲比較,當前價格上漲不是因為需求過旺導致了普遍的供不應求,相反,總需求增長大體穩定,供給基礎則比較雄厚。價格上漲主要由于部分食品供給不足,此外還有各種因素推動的成本上升。貨幣政策對解決這些問題作用當然不會顯著。

實際上,近年來貨幣政策要點是解決由于外貿順差過大引起的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但由于其不能直接消除外貿順差,因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伴隨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發展,貨幣政策重新實行了額度控制辦法,導致了金融市場的扭曲,對生產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現金流積聚著不利影響。
在通脹壓力開始減緩、經濟增長率出現回調的形勢下,從緊的貨幣政策一方面不宜明顯松動,防止貨幣信貸規模強烈反彈,另一方面也不宜繼續加大力度。應著力優化貸款結構,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加強對企業和產業的支持,以兼顧穩定經濟增長的目標。在操作上,則宜減少額度控制等行政手段,更多地使用經濟和法律手段。
穩健的財政政策應加大對結構調整的支持,通過減稅增支措施, 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有針對性地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中小企業建立必要的貸款擔保、貼息等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