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保監會獲悉,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4 3 . 7 億元, 同比增長356.8%,保險金額963.3億元,參保農戶3300萬戶次,為2.2億畝農作物及林木和2.4億頭(只、羽)牲畜(家禽)提供了風險保障。
農業保險的迅速增長得益于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險的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2007年,中央財政首次列支21.5億元預算額度在6個省份開展了大豆、玉米、小麥、水稻、棉花5個種植業保險品種的保費補貼試點,并在全國范圍啟動了能繁母豬保險的補貼試點。
2008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不僅安排60.5億元健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制度,而且與去年相比,補貼品種有所增加,補貼比例有所提高,保險責任有所擴大,補貼區域有所拓寬。
根據財政部今年下發的《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和《中央財政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由去年的5種增加為今年的7種(新增花生和油菜),中央財政提供保費補貼的比例由25%提高到35%,試點區域由6省份擴大到全國糧食主產區;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除了能繁母豬外,還新增了奶牛保險,目標區域是全國產奶大省。
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農業保險工作取得了可喜進展,業務規模迅速增長,覆蓋領域不斷擴大。上半年全國種植業保險保費32億元,同比增長266.6%,養殖業保險保費11.7億元,同比增長1290.1%。目前,農業保險已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與此同時,農業保險的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功能得到更好的體現,尤其在災害發生后得以充分發揮出“減震器”作用。最新統計顯示,在今年年初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農業保險已賠付9438萬元,其中涉及能繁母豬7萬頭,已賠付7938.1萬元。
農險業務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制約因素。其中一個突出問題是巨災風險分散轉移機制不健全,巨災損失基本上完全由農險經營主體承擔,影響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不利于農險業務的穩定發展。當前亟待建立起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與農業再保險體系。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必須對農險業務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加以重視。由于我國在農業保險方面尚未建立起全國性的制度框架,政策性農業保險缺乏統一清晰的發展模式,政府相關部門、保險公司、參保農戶的角色定位不夠明朗,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最終承擔風險損失尤其值得關注。
為此,多方人士呼吁盡早出臺《政策性農業保險條例》,對農業保險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從各個層次、各個環節明確各方主體的相關職責,保證大災之后的農民能夠真正受益。
為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規范健康發展,保監會日前下發了《關于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切實貫徹落實好相關政策,嚴格按照現行的財務管理制度、保險監管規定規范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
保監會主席助理袁力在日前舉行的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半年將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協調落實財政配套支持措施,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制度和農業巨災風險體系,做好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工作,積極發展其他多種形式的涉農保險??梢灶A見,農業保險下半年還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