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鬧而又忙亂的生活里/我常常會想念一種古老而久遠的東西/比如一幅油畫在煙雨朦朧中經過歲月剝蝕……”
這首小詩的作者,是中國今天最火的一檔創業真人秀《贏在中國》制片人兼主持人王利芬。屏幕上她那堅定、睿智、干脆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她說:“我其實很小資,辦公室沒鮮花不成?!痹谖錆h市郊、傳說中的花木蘭故里長大的她,喜歡一切向往陽光的東西,比如向日葵,那種圓形碩大的花朵,散發著一種信仰。但這并不妨礙夜深人靜時,她回味“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空靈意境。從早期央視《新聞調查》的深度報道記者,到一手創辦《對話》、《經濟信息聯播》等欄目,到《贏在中國》贏得轟動華語世界的成功,王利芬心態平和:“我不過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戰略永遠比戰術重要,選好做事的方向十分關鍵。過去10年我非常有闖勁和沖動,是非常有理想的一段歲月。隨著人變得越來越成熟,對生活的理解也逐步深入,我不會用過去那樣的方式往前沖,做事會更深思熟慮,但我的夢想依舊。我能走得多遠,取決于我與什么人同行?!?/p>
學者型記者
王利芬讀了23年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的第一個博士生,畢業論文是一本關于現代文學結構主義透視的書。至今母校的老師還記得她考博的故事:“當時社會上最崇尚‘鐵榔頭’式的吃苦精神,她當時在高校教書,課余幾瓶開水、一袋饅頭在書房里一待就是一個星期……”
1995年她走進央視新聞評論部時,當時博士當記者的很少。老央視人仍然對10多年前的她印象深刻:“大高個兒,嘩啦嘩啦地走進來,機房里就響起了那個高亢的女聲。節目一到后期老聽到這聲音,我們就知道是那個女博士來了?!?/p>
央視評論部元老梁建增記得:“她剛到評論部時,對電視、對新聞還比較陌生,上手慢。當時有人就認為,做電視不需要這么高文憑的人,知識越多,動手能力可能就越差。但她對電視事業那份熱愛和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我覺得她身上有種巨大的潛力,身為博士的她,有一種嚴謹的思維方式。我想只要是給她時間和機會,用我們所從事的電視經驗去充實她,她一定是有后勁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p>
1996年,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一改原先娛樂定位,進軍新聞主戰場。鳳凰衛視的“鯰魚”效應對中國電視新聞生態構成了巨大影響,中央電視臺也加快了新聞改革的步伐,深度報道欄目《新聞調查》橫空出世。這個欄目也使王利芬脫穎而出。
《新聞調查》的第一個揭秘性調查節目,公認是1998年10月播出的由王利芬采訪的《透視運城滲灌工程》。3年前的夏天,山西運城地區大旱,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建成了可灌溉100萬畝的六七萬個滲灌池。3年之后,有人反映,滲灌工程完全是假的。應付領導參觀,當地還修出了半弧形的“池子”——從公路上看過去是一個完整的池子,而另一半卻是空的。
采訪過程中,王利芬深入實地廣泛采訪基層群眾、重重剝繭抽絲,挖掘出這一形式主義做法的真相。這期節目的播出受到地方政府及其說客的多方阻撓,經過重重波折,終于如期播出。播出時,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正在廣西視察途中就餐。看罷節目,朱基沉默不語。夫人勞安勸他多吃一點,他將飯碗一推,低聲說道:“不吃了!”節目所反映的問題,深深觸痛了這位大國總理。
王利芬的新聞事業逐漸得心應手,憑借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成功采訪了克林頓等眾多名人政要,代表作有反映中美雙邊關系發展的《跨世紀的握手》等深度節目。她所表現的舉重若輕的駕馭故事的能力以及從容輾轉不同新聞現場的調度能力,也受到業內好評。
在時政深度報道做到眾口交贊后,王利芬開始思索:什么電視節目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和最有用的?經過深入研討和策劃,她開始擔任《對話》節目的制片人。請國內外優秀的商界領袖給廣大觀眾“頭腦風暴”,被輿論稱為當年“最令人驚艷”的電視節目。8年來,《對話》形式不變,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
王利芬記得:“《對話》開始于一家離電視臺不遠的賓館,只有一部電話,一個分機,四個人,播出時間在晚上11時左右,朝什么方向發展也不確定。有期節目要做中遠集團的魏家福,非常難請,每被拒絕一次就再請一次,最后一次,我給魏家福打了兩三個小時的電話,完全不給他掛電話的機會,連古詩詞都聊出來了,當然最后節目也做成了。”
王利芬本人也從出鏡記者向主持人轉型,成為《對話》欄目早期主要主持人。她在擔任《對話》制片人的3年多時間里,采訪了世界500強企業的100多位CEO、文化名人、商界領袖等。
王利芬說:“《對話》的成功,緣于它把握了中國經濟脈動的最強音。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入平民時代,企業家成為平民英雄,盡管他們身上傷痕累累?!秾υ挕烦鍪?,就像一枝芬芳的風信子,預示著中國新英雄主義時代也即企業家時代的到來?!?/p>
華麗轉身
《對話》走上正軌之后,王利芬于2002年3月受命籌備《經濟信息聯播》并擔任總制片人,這是國內最具時效的直播綜合類經濟新聞欄目,當日新聞比例超過90%。后來又參與創辦《第一時間》和《全球資訊榜》等欄目。
2004年,王利芬已是央視經濟頻道的資訊工作室主任,負責整個頻道的直播線,管理著300多名記者。這時,她拿到耶魯大學和布魯金斯協會發來的留學邀請,她決定放棄她所取得的一切赴美留學。在為期一年的訪學期間,她采訪了美國五大電視網中數十名高級電視人。在CNN總部最大的演播室里,王利芬看到10臺機器同時對新聞素材進行數字化處理,與此相比,中國電視更像手工作坊產品,整整落后美國兩個時代。而NBC的黃金節目《學徒》,讓她如獲至寶,因為這種商戰真人秀節目在國內尚是空白。
在美國的一年,王利芬仍然像只高速運轉的陀螺,她工作時間到處訪學,周末寫作,出版了《對話美國電視》一書。

回國后,王利芬狂熱地向央視領導層敘述她的夢想——“贏在中國”。“真人秀沒辦法做樣片,只好空口跟編委會的人‘務虛’,第一次就被拒了,而央視有個慣例,通常只要被編委會拒一次,無論多大的項目也就死了?!彼阑畈蛔尣剑淮斡忠淮蔚卣揖幬瘯娜藖砺牪邉潟?,終于,時任副臺長的趙化勇發話了:“其實并沒有完全聽懂,但是由于你過去的業績,我們相信你?!本瓦@樣,在她回國50天時,央視通過了這個項目。
王利芬開始磨合公司化的運作機制、找錢、建立團隊、搞研發、請評委、拉風險投資。“從《贏在中國》立項開始,我似乎就進入了一種創業的狀態,期間也曾經歷過創業過程中找錢找人找項目的全過程,這幾個過程是創業中最為關鍵的,因為這些粗淺的實踐,我對選手和評委們創業的甘苦更有了切身體會。
作為一個全新的嘗試,《贏在中國》每個賽季要為勝出選手提供3000萬元的創業資本。讓王利芬感動的是:在節目尚未正式播出時,今日資本和IDG、軟銀三大投資公司每家各贊助了1000萬元。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記得:“當時王利芬給我打電話的時候,要我支持贊助做評委,二話沒說我就同意了,要花多少錢我也不知道,就覺得這個事兒挺好,得支持。最后大家到現場一商量,干脆三家平攤,每家1千萬。《贏在中國》所取得的成功,確確實實是超過了我當初的想象?!?/p>
后來聯通成為《贏在中國》最主要的贊助商,“聯通從來沒有對我施加過任何壓力,一開始我就對聯通董事長常小兵說:‘我不希望這個節目會火,我希望它就是一杯水,能長久地做下去,因為現在需要一個連接人力和資本的橋梁,它的功能應該是長久地挖掘出更多具有創業潛力的人?!敃r常小兵回答‘:我看中的正是你這一點,你不是那種借節目出名的人,這才是做事的態度,也是我最欣賞的態度?!?/p>
2006年3月29日,《贏在中國》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布大廳召開首次新聞發布會,許多到場記者起初并不以為然,以為不過是《超級女聲》版的財經秀。
隨著節目的逐步推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每周二晚上都會準時坐在電視機前鎖定《贏在中國》。這中間不乏躍躍欲試的創業者,更不缺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和普通社會大眾。因為作為一個勵志人生的節目,參賽者的隨機應變和評委們的妙語連珠,始終震撼著每個觀眾的心靈。
《贏在中國》被譽為“中國電視人敏銳反映巨變中的中國社會的一個成功個案。它真實地再現了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現狀,反映了企業對管理者越來越高的要求。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企業在融資、項目管理、人力資源調配、團隊建設、社會關系協調等方方面面所遇到的焦點與難點,它也是生動的MBA實踐課程?!?/p>
這檔節目使王利芬從中國優秀電視人,蛻變成頂級電視人和創業風潮的有力推動者,她也與柳傳志、張瑞敏、馬云、史玉柱等創業名人結成惺惺相惜的至交,并備受廣大創業者的推崇和敬重。
《贏在中國》取得空前成功之后,王利芬又開始探索新的模式。經過半年策劃,由她擔任總制片人和主持人的大型人文談話節目《我們》于2008年1月6日晚開播,CCTV-1在每個星期天的晚上10點49分播出。
與創業真人秀的“務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十分“務虛”,它探究的焦點是,面對巨大社會轉型的中國人,內心有怎樣的期待與困惑?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相對富裕之后的中國人又當如何安身立命,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王利芬向每一位普通人發出了邀請:“《我們》并不是一檔精英欄目,關注普通人書寫的歷史和所思所想,愿意邀請最普通的中國人作為嘉賓,走上前臺,說出心里的話?!薄段覀儭访科谠谌嗣翊髮W的思科網真演播室錄制,已經播出的話題包括:金婚、見危不救、誠信背后、生命的禮贊等等。王利芬希望通過節目激活當代人麻木了的激情與真善美,因為“總有一種力量,會讓我們淚流滿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