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項與呂蒙
中國的歷史走到秦末是一個有趣的轉折點,白衣出身的小吏劉邦成了第一個平民天子,而與他爭奪天下的項羽是根紅苗正的貴族,卻死無葬身之地。大約一千年后,唐人章碣對此事有了深刻的總結:“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個故事并沒有聽起來那么遙遠。
這些年,某傳媒集團靠著鼓勵消費而獲得的商業成功很是令我的同行們眼熱,最后得出的一個荒謬的結論居然是,財富階層很累了,他們只希望看到廁所雜志。很難說這背后沒有一種拜富教在作祟,很多同行的理想都是成為某個比爾,而不是成為邵飄萍和林白水。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我的同行們正在將他們自己的理想塑造成唯一高尚的理想,而不知道,那些已經獲得商業成就的人們并不對自己的下一代抱這樣的期望。
前段時間,和幾年前頗有影響的某對策類雜志的幾位元老聊天,大家都開始關注商業精英的思考能力,并共同認為,現在的中堅一代雖然早年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傳統,但這30年的摸爬滾打已經讓他們對中國、對全世界都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只要知識界肯稍加引導,這些商業精英的思想將成為未來中國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所以,他們現在正處于讀書欲望最強烈的時候。
這讓我想到了呂蒙,當孫權建議這位功勛卓著的武將去讀一讀《左轉》、《國語》時,呂蒙說,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最后禁不住孫權軟磨硬泡,才勉強開始讀書的,卻一發不可收拾,“篤志不倦,其所攬見,舊儒不勝”,孫權后來說:“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并作國士,不亦休乎!”毛澤東甚至要求解放軍將士都要讀一讀《呂蒙傳》。
我當然不是說要中國的財富階層都去讀書,而是說,不能假設他們都沒有思考的意愿,我寧愿相信,他們需要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這個世界,他們的思想世界要遠比我的同行們能夠想象的要廣袤得多,不可總以吳下阿蒙視之。有恒產者有恒心,財富和心性之間的這種奇妙關聯恐怕不是會計出身的西方經濟學家能夠理解的,我的同行和我的讀者們應該也不至于如此健忘。
關于劉項之爭還有一點要補充,大約1500年前后,溫婉的女詞人李清照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血性,睢景臣卻在《高祖還鄉》中對劉邦這個草頭小子極盡嘲弄之能事,可見歷史并不簡單以成敗論英雄。可惜,這似乎是一個只有經歷過成敗的人才能夠理解的道理。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項羽至少得到了其中一樂,劉邦就顯得沒那么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