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取統一部署、全省各級人大常委會共同開展的方式,聽取和審議我省教育專項工作報告,是今年省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重點,也是監督工作組織方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省人大常委會把各級政府教育投入情況、農村教育工作情況、職業教育發展情況作為此次審議工作的重點,并緊緊圍繞上述三個重點,開展了調研。
學校不能再向家長收錢,政府撥款又有限,部分學校只能低水平運轉
“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后,最讓人頭痛的便是教育經費歷史債務重,壓得學校喘不過氣來!”金華市婺城區一位姓潘的副區長為化解教育債務身心憔悴。
據他介紹,在金華,除義烏已全面化解負債外,其他縣(市、區)普遍存在教育負債過重的問題。以婺城區為例,截至2007年底,全區教育負債達13434萬元,其中義務教育負債12214萬元。然而,2008年該區一年財政可用資金僅5.3億元,其中用于教育2.3億元,已占財政總支出的44%,顯然該區財政要在這兩年內化解1.3億多元的教育債務相當困難。
東陽是“教育之鄉”,同樣也面臨沉重的教育歷史債務問題。東陽市財政局韋向東科長說:“目前,東陽的教育負債有1.7億元,壓力很大。”
麗水市也與此類似。由于麗水教育基礎薄弱,歷史欠債多,九年義務教育全市負債總額達到2.1億元(截至2007年9月底)。尤其是大量農民下山脫貧,以及外來農民工的涌入,市及各縣(市、區)城區學齡兒童急劇增加,城區義務教育資源十分緊缺。為此,各地正在大規模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建設。據初步統計,從2007年底到2008年底一年內,全市各地義務教育學校在建工程共21所,預計總投資超15億元,將會造成大量的新增負債。
近年來,我省為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辦學規模空前擴張,高教園區的創建、重點中學的新建擴建以及農村中小學遷建、破舊校舍的修繕改造等,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設資金。教育基本建設有不少舉債。
據審計調查,至2006年底,全省教育負債總額為259.98億元。從負債構成看,基本建設負債255.95億元,占總額的98.48%。從負債的分布看,高等教育負債143.87億元,占總額的55.36%;基礎教育負債91.96億元,占總額的35.38%。從全省負債情況看,債務總額偏大,學校運行成本增加,地方財政壓力加大。
省人大常委會教育專項工作調研組在金華的座談會上,當地人大建議省政府能夠適當調整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有關政策,根據縣(市、區)的實際情況,制定補助和獎勵標準,出臺“一縣一策”的扶持政策,實行動態管理。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增長經費主要用于減免學雜費和資助困難學生等民生方面,實際用于學校公用經費的開支并不多;再加上學校12項代辦收費取消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經費全面吃緊。
“生均經費由政府撥款,只是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學校不能再向家長收錢,政府撥款又有限,因此僅能保證低水平運轉,哪有能力改善硬件條件?”一位麗水農村的小學校長訴苦道。
調研組發現,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各地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能力高低不一,差距較大。如寧波市的海曙區、紹興市的越城區、舟山市的嵊泗縣等地的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高達580元和800元,而麗水市和衢州市的絕大部分縣只能達到省定最低標準,即230元和330元。
另外,財政部門對困難學生的資助、公用經費和中職學校國家助學金等的撥付不夠及時,往往在學期結束或年終結算時才到位,造成部分學校賬戶無資金支付水電費等托收的經費,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教學秩序。
顯然,相對于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財政對教育經費投入水平還有提升空間。2004—2007年,我省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2.47%、2.38%、2.3%和2.36%,保持了穩定的水平,沒有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且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要求差距較大。
而從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來看,2004—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4.5%、12.8%、13.6%和14.5%,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年增幅更是達到20%以上,為提高教育經費投入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對此,省人大常委會教育專項工作調研組指出,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明確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并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要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兩個提高”要求,財政年度預算和執行結果都要達到教育經費支出的法定增長水平,并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持續提高,并逐步達到4%的比例。

有的地方,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達到60%以上,造成城市公辦學校人滿為患,教育資源緊張
6月初,杭州市外來務工者子女李龍高興地背著書包,到學校上課。“這里的學校比老家好多了,教室寬敞,操場也大,老師都和藹可親,我真高興能在城市里上學。”小孩說。
近年來,杭州市外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人數逐年快速增長,2007年秋季開始取消借讀費,杭州市各級政府義務教育投入成倍增加,各區、縣(市)財政面臨較大壓力。
調研組發現,江干、下城、余杭等部分城區外來人員義務教育階段子女上升比例較大,負擔更重。同時,目前外來人員子女擇校現象攀升,增加了破解“上好學難”的難度。
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以武義縣為例,2007年有外來人口子女學生5256人,其中小學在校生中近1/4是外來人口子女;按2007年該縣中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5077元計,5256名外來人口子女一年需增加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2668萬元。
“這對財政相對較弱的縣市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這樣下去,肯定會出現部分學校教育資源緊張、無法容納外來學生入學的情況。”武義縣一位副縣長焦急地說。
隨著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來我省就學,尤其是實行免費教育和“同城同待遇”政策后,龐大的義務教育經費支出給流入地政府帶來巨大壓力。寧波、溫州至2007年底,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都已超過20萬人,約占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30%,且每年以2萬人的數量在增加,溫州市的甌海區甚至占所有學生一半以上。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我省各地雖然能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全日制中小學為主”的原則予以安排,在公辦學校就讀率達到60%以上,但造成城市公辦學校人滿為患,教育資源緊張,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壓力加大。
在寧波,通過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寧波市政府有關同志介紹說:“寧波已經初步建立起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機制,形成以公辦學校接納為主,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就學為輔的格局;同時,加強對民辦外來人口子女學校的扶持和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規范有序的辦學軌道,市本級每年投入800萬元用于改善外來人口子女學校辦學條件。”
“但是”,該同志也不無擔憂地說道,“從長期來看,來浙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將越來越多,對流入地政府教育資源的配置帶來很大的壓力。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采取以縣為主的經費保障體制不能適應發展變化的情況,而且,今后這一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需要政府及早考慮并采取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