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時從師范學校畢業的同學,分配到農村學校的,每月比分配到城市學校的少500來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近年來,雖然我省農村教師工資逐年提高且都能及時發放到位,但與城鎮教師和當地公務員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金華市東苑小學教師告訴記者,教師工資由基本工資、地方津貼和學校補貼三部分組成,目前基本工資實現了城鄉同級同等標準,但是地方津貼、補貼和學校補貼卻差距很大。“我們一同從師范學校畢業的同學,分配到農村學校的,每月比分配到城市學校的少500來元收入。”
金華市東苑小學的一位校領導道出了緣由:中小學校工資外福利待遇主要是單位自籌資金發放,中小學教師福利待遇如果當地財政不予安排就沒有其他來源。“正因為如此,有很多農村學校除財政發放工資外沒有任何福利。”這位領導無奈地說。
調研組發現,常山縣每年教師工資外福利城鎮初中7900元,農村初中2500元,城鎮小學2600元,農村小學1100元;蒼南縣城鎮學校4000—6000元,農村學校1000-1500元。麗水市各縣(市、區)農村教師人均福利不足200元/月,多數縣(市、區)農村教師住房至今未得到解決。
2008年4月,省人事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實行農村教師任教津貼的通知》,規定浙江省鄉鎮(不含城關鎮)及以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中正式在編的專任教師可按所聘的崗位和在農村學校任教的年限,從2008年1月1日起每月增加60元至400元不等的任教津貼。這一政策有助于縮小城鄉教師的收入差距。
但是,調研組在寧波、麗水等地調研中也發現,許多涉農街道學校的教師對此持有一些不同意見,認為涉農街道的學校無論在設施設備還是教師配備上與鄉鎮農村學校并無差別,通常也把涉農街道學校作為農村學校來對待,通知把農村學校定位在鄉鎮學校,就把一大批涉農街道學校教師排除在外。
如麗水市蓮都區富嶺中學,原是農村學校,自從2006年成立街道辦事處后劃入城區學校,但就讀的仍是農村學生。在2007年農村學校教師浮動一級工資時,該校教師未能享受,但年終統籌福利時又按農村學校計算。今年,按省文件規定提高農村教師津貼60—400元,如按城區學校,該校教師又不能享受。對這些教師而言非常不公平,也不利于涉農街道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
在金華,正積極探索建立教育公平的促進機制,引導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困難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金華市副市長林一心說:“現在有一種現象,保障教師福利待遇好像是校長的責任,這是責任的錯位。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農村教師津貼的投入,逐步縮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
一個縣總共只有兩位特級教師,其中有一位剛評上特級教師,馬上就被大城市的學校挖走
目前,農村學校不僅相對生源少、專業教師缺,而且教師們承擔著比城鎮教師更多的工作量,如兼管住校生、餐飲、護送等。現行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按城市、縣鎮和農村3種規格劃定師生比,其中農村學校最低。調研組發現,按現行的教師編制標準配置教師,農村中小學教師缺口大,教育教學工作受到了較大影響。
影響農村教育質量的原因不僅于此,部分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偏大和超編問題嚴重也是重要原因。如金華市武義民族中學,50歲以上的教師占50%以上,存在著年齡老化、理念僵化、知識退化的“三化”現象。
“‘三化’現象不改變,勢必難以引進新鮮血液,教學質量怎么會不下降呢?”武義縣的一位老校長很焦急。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農村學校條件落后等原因,年輕教師不愿意到農村學校任教,而農村學校的優秀教師、骨干教師、教壇新秀卻很容易流向城市學校。如某市2007年農村教師2955名流失了590名,其中流向城區441名,跨區122名,經商5名,流向機關22名,流失教師中中高級職稱教師有14名。
“我們青田總共只有2位特級教師,其中有一位教師剛評上特級教師,馬上就被大城市的學校挖走,我們還怎么敢培養教師?”青田教育局一位領導痛心地說。
調研組在麗水的座談會上,當地政府和學校的人士直言:“目前我市優秀教師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發達地區有些學校以為教師重新建立檔案的做法,把我們付出很大成本、經多年培養起來的優秀教師挖走,給我市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正常的教師流動秩序造成了負面影響。”
優秀師資的流失和教學質量的下降,直接后果是導致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拉大。從調研情況看,差距最明顯的是城鄉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據金華市統計,農村小學、初中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分別比城鎮教師低10余個百分點。農村小學中高級教師比例為0.08%,僅為城鎮的1/25;普通中學高級教師比例為1.8%,不到城鎮的1/8。
臺州市人大在調研中建議,要解決好農村學校教師的在編在崗問題,是否可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按班師比來核定。對教師的培養,要突破舊思路,探索新機制,鼓勵優秀貧困學生就讀師范學校。教師退休年齡宜適當靈活,特別是農村學校,建議放寬教師退休年齡,促進新老更替,增強農村學校活力。另外,對農村中小學教師也應設立正高職稱。
調研組建議,要大力推廣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的做法,可以借鑒衢州柯城區“一校兩區”、“管理共同體”以及杭州市“義務教育名校集團化”的做法,鼓勵、支持城鄉學校在師資、設備和管理上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示范性學校的作用,通過合作辦學、組建教育集團、兼并重組、管理輸出等形式,扶持和帶動薄弱學校的發展,盡快提升整體辦學水平。要建立推動城鄉教師資源良性互動的交流機制,重點落實城市骨干教師到農村支教。
調研組指出,要將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列入農村教育與改革發展計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縣、鄉兩級人民政府應當為農村中小學教師解決住房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