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運河,成就了錢塘繁華,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卻成了杭州的“龍須溝”。歷時8年,杭州市人大常委會持續接力開展運河綜合整治監督工作,推進古運河脫胎換骨似的巨變。
2007歲末的一天,冬日的陽光穿透薄薄的晨霧,灑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上。沿著運河岸邊,走來了一隊人馬,他們不是為了晨練,也不是來欣賞運河風景,他們是杭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執法檢查組,在對運河綜合整治工程進行視察,實地“驗收”運河綜合整治效果。
從2000年開始,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開展運河綜合整治工作的監督檢查,至今已經整整持續了8個年頭。持續不斷的監督檢查,對改善運河水質、美化運河景觀、提升運河功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箭在弦上:運河綜合整治提上日程
京杭大運河,一個與萬里長城比肩的人間奇跡。曾經的京杭大運河,成就了“錢塘自古繁華”,奠定了古代杭州的優勢地位。
但是,進入近代特別是現代以來,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工業化的推進,運河失去了昔日的風采。解放后,運河雖幾經整治,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京杭大運河曾經擔負了漕運、民運功能,但隨著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的異軍突起,運河航運功能明顯下降,客運業務大大滑坡。據統計,杭州市運河客運量占總客運量的比重由1979年的7%下降至1998年的0.11%。
在工業化前,杭州城市規模不大,生產生活用水量和廢水排放量都相對較小,入河污水總體沒有超過運河的自凈能力。但是,隨著工業化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長,運河兩岸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運河兩岸市區人口急劇增加,加之缺少排污設施,大量生產、生活廢水以及生活垃圾直接排入運河,造成運河水體常年發黑發臭。截至1998年,杭州市區工業污水直排運河的比例高達67%,運河水質均為劣V類,是杭州市區污染最嚴重、水質最差的河道之一,成了杭州的“龍須溝”、天然的排污場。曾經有段時間,從蘇州坐船到杭州,一度流傳著“聞到臭,到杭州”的說法。
“回想上世紀50年代時,運河里到處是魚蝦,河水也很清。但現在,走在河邊,看到眼前又黑又臭的河水,讓人很難相信這就是曾經有著輝煌歷史的京杭大運河。”杭州市人大代表吳兆申對此感慨萬千。
自古以來,運河兩岸曾留下眾多的清代民居、民間傳說、名人古跡。但是幾經變遷,能夠代表運河文化和歷史的遺跡已所剩無幾。近40千米的運河(杭州段)曾有橋梁27座,但僅存拱宸橋和廣濟橋,歷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湖墅八景”、運河上的武林門和艮山門兩座古城門也已消失。隨著水運市場主宰地位的喪失、運河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歷史文化遺存的消失,運河的商貿功能日趨蕭條,旅游休閑功能也不復存在。
針對運河污染日益加重和功能退化的狀況,2000年1月20日,在杭州市九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吳兆申等11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第一號議案——要求加強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水環境綜合治理及沿岸整治。此后幾天,要求加強大運河綜合整治的議案達9件之多。
據吳兆申代表介紹,醞釀這一議案最初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其動機也比較單純,僅僅是出于根治運河日益嚴重的水污染,但由于受當時客觀條件限制,始終未能如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杭州經濟實力的增強,在世紀之交的時點,把運河綜合整治提上日程已然迫在眉睫。
吳兆申代表建議,根據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規劃和兩岸環境整治規劃的要求,按照截(污水截流)、治(城市集中治理與重點污染源內部治理相結合)、引(引入凈水)、疏(底泥疏浚)、美(兩岸綠化美化建設景點)、保(保護文物)、管(制定法規加強管理)的七字治理方針,盡早把運河杭州段治理好。
代表們的議案引起了會議的高度關注。主席團決定將議案列入會議議程,交全體代表討論,會議做出了《關于加快運河綜合整治的決議》。決議要求市政府加大環保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執行力度,加快運河綜合整治,采用截污、清淤、駁坎、配水、綠化、保護、造景等綜合措施,對運河進行分段綜合治理,同時明確了治理運河的近期和長遠目標。
跟蹤問效:傳好監督接力棒
2000年末,決議出臺已近一年,其執行情況如何,牽動著市人大常委會的心。
12月6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對決議落實情況進行視察,實地察看了祥符立交3—1號泵站建設、義橋至武林門客運碼頭的運河水質情況。代表們看到,視察段運河基本上消除了黑臭現象,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仍存在著綜合規劃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對此,代表們紛紛提出建議——
“市政府要認真編制好運河綜合整治分段實施計劃,同時搞好運河沿岸的規劃”;
“要十分重視納污和配水工程”;
“要從財力上加大投入,確保綜合整治資金的落實”。
…………
隨著運河整治工作的推進,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越來越感到,運河整治不僅是簡單的水質改善,而應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水質改善、景觀美化、功能恢復等諸多方面。

2001年11月2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丁可珍、張明光率視察組乘船實地察看了運河水質及兩岸綠化、拆遷整治和七格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情況,提出了一些頗具前瞻性的建議。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丁可珍帶頭提出:“要高起點、高標準地制訂好運河整治與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同時做好交通、環保、旅游文化、基礎設施等規劃和分區規劃、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
“可以考慮把運河整治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群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要求,調動并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張明光副主任也對具體的運作機制提出大膽設想。
這次視察,是市九屆人大常委會的最后一次視察,也是市九屆人大常委會運河整治監督工作的完美“收官”,體現了市人大常委會對于運河整治工作在認識上的突破,理念上的升華。
接下去,面臨人大常委會的新老交接,決議如何跟蹤落實?運河綜合整治工程如何繼續?
2002年4月,市十屆人大常委會走馬上任。
“運河整治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決議的實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督促決議落實決不能因人大換屆而中斷,要把督促決議落實的接力棒一年一年傳下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鍵表達了這樣的上任感言。
2002年10月29日,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組織視察決議落實情況,提出了“制訂并完善運河整治規劃;加強領導,注重長效管理;把水的治理和景點建設融合起來,充分挖掘運河歷史文化底蘊”等建議。
2003年11月20日,市人大常委會實地察看了運河水質、兩岸駁坎、沿岸綠化等情況,提出了“明確定位,進一步提升和強化運河的生態、文化、旅游和休閑功能;大力支持,為運河綜合整治的資金籌措創造政策環境;加強管理,及時查處污染和侵占河道等違法行為”的建議。
這些建議被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所采納,在運河綜合整治工作中一一落到了實處。
2006年,市人大常委會再次重拳出擊,對市政府貫徹落實市人代會“三項大會決議”(《關于加快運河綜合整治的決議》、《關于推進杭州生態市建設的決議》、《關于實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區河道整治決議》)的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為了迎接市人大常委會的評估,市政府做了充分而積極的準備,市環保局從3月就開始組織區、縣(市)環保部門進行自查,并提交了績效評估報告和技術報告。
9月1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鍵、安志云、李松春、楊耀梁、林振國、朱蔭湄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分5路進行了實地檢查。
此時的運河已經不是5年前的運河,面對舊貌換新顏的運河,視察人員仍沒忘記自己的本行——“挑刺”。
“通過運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運河有形的污染已被消除,兩岸景觀也有了較大的改觀。但運河無形的污染依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氨氮指標尚未完全達標,水質改善任重道遠。”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工委副主任陳建平道出了視察人員普遍的想法,也點出了運河整治的關鍵所在。
當天下午,市人大常委會召開評估會議,聽取市政府的工作匯報,評估運河綜合整治工作。
評估會上,楊戌標副市長表示,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市人大常委會及人大代表的建議十分重視,采取了有力措施加以落實。決議實施6年來,市政府健全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完善運河整治規劃,實施截污納管、河道配水和水面執法監管等多種措施,改善運河沿線交通、民居等基礎設施,加強運河人文研究,運河綜合整治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對于市政府的工作匯報,市人大常委會表示滿意。林振國副主任對運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運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成效是顯著的,特別是七格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工程的投產以及污水管道的新建、改建,使得截污能力大大增強,新增截污量33萬噸/日,污水處理率已經提升到了65%。生化需氧量下降62.9%,高錳酸鉀指數下降44.7%,氨氮下降62.9%,總磷下降63.9%,從各項生化指標來看,‘十五’期間運河水質比‘九五’期間有明顯好轉。”
同時,評估人員也指出了運河治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城市污水處理實際能力還不適應現實需求;水環境污染問題仍較為突出,流域的結構性污染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轉變……
評估會議帶來的效果是積極的。“對政府落實人大的決議進行綜合評估,開展定性定量分析,總結利弊得失,大大增強了人大監督工作的力度。同時,評估意見既是對本屆人大代表的一個交待,也為下一屆人大常委會監督政府工作提供參考依據,能夠保持監督工作的連續性。”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鍵如是說。
古運河換了新顏
市人大常委會持續不懈的監督,為運河綜合整治帶來了壓力和動力,確保運河綜合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06年國慶前夕,運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一個以“一館二帶二場三園六埠十五橋”為核心的大運河旅游產品與世人見面:運河博物館收集了上千件與運河有關的文物、工藝品等;運河兩岸觀光帶,修復了小河直街、高家花園、富義倉等一批古跡;西湖文化廣場、運河文化廣場、艮山公園、青莎公園、北星公園等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一期工程開放僅一個月,參觀游覽運河的市民游客已超30萬人,運河博物館接待市民游客18萬人。據杭州市城調隊抽樣調查顯示,市民對運河一期工程滿意度高達91.6%。21公里游步道,現已成為一條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時尚運動路。
2007年10月,運河綜合整治二期首批工程也順利完成,“一廊、兩帶、三居、四園、五河、六址、七路、八橋”等一批新景觀把運河點綴得熠熠生輝:三堡配水走廊用于改善運河水質;小河西岸景觀帶、嚴家弄路東岸景觀帶進一步改善了運河兩岸景觀;桑廬、廣濟橋、乾隆御碑則還原了運河的歷史面貌……
一系列整治工程的順利完工并沒有讓市人大常委會監督的步子停歇下來。
2007年12月7日,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輝達、顧樹森、陳重華、項勤、陳振濂率部分人大代表分兩路實地察看了三堡配水廊道、嚴家弄路泵站、小河及小河直街歷史街區、姚家壩、拱宸橋西、運河天地等現場。
走在整治一新的運河沿岸,乘船沿河巡視,視察人員贊賞之余,紛紛把目光聚焦于運河水質的改善上,指出了運河整治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運河水質仍未完全達標,個別河段氨氮含量依然超標;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污水干管鋪設未形成系統,雨污分流不徹底,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足,導致運河水質惡化。
“通過整治、保護、管理,走出一條‘運河有機更新’的新路子!”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輝達一語中的。
2008年以來,杭州市以打造“杭州塞納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大手筆地推出了拱宸橋西歷史街區保護工程、運河旅游亮燈工程,全力打造以運河為中心的世界級旅游產品新亮點。而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