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市、玉環縣人大代表,城關小普竹村村支書陳紹興病了,病情很嚴重!2008年初,這個令人揪心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小普竹村,傳遍了城關所有的縣人大代表,也傳到了每一個認識陳紹興的人耳中。
陳紹興所在選區的3000多選民,不管是年老的長者還是年輕的一代,都紛紛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愿望,那就是“希望他早日康復,祈愿他平平安安”。
令3000多選民由衷敬佩的人大代表陳紹興,從1987年開始履行人大代表職務以來,就很少閑下來過,替民言、解民憂、幫民富,成了他履行代表職務和平時工作的全部內容。
為打通致富路大聲疾呼
小普竹村,地處偏僻,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村民們去一趟縣城都要花兩個多小時翻山越嶺,交通十分不便。年復一年,村民們叫苦連天、怨聲載道。
陳紹興感到,這是千百年來影響本地群眾生產生活的“主要矛盾”。身為人大代表,不能對群眾的抱怨聲充耳不聞。于是,改善本地的交通狀況,架進一條“金扁擔”,讓村民走出去,讓財富走進來,成了陳紹興代表生涯的重要責任。
1987年,玉環縣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前夕,陳紹興第一次被選為縣人大代表。這一年,也是陳紹興自主創業的關鍵時期。為了造路這件大事,他把自己的企業擱在一邊,搞調研、跑政府,經過前后近兩個月的努力,終于寫出了貫通小普竹嶺隧道的建議。當人代會召開后,陳紹興領銜提交了這一建議。很快,這項工程被縣政府予以立項。
雖然工程已立項,但對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生活貧苦的小普竹村來說,完成這樣一項總投資達300萬元的工程談何容易。頂著重重壓力,陳紹興作出了兩個引起村民們強烈反響的決定,一是全體村民集資,二是對隧道建設占用的土地予以無償征用。修隧道是好事,可要自己掏錢,甚至還要被占用土地,這讓村民們難以接受,畢竟村民們窮啊,沒錢可出,也舍不得那些維持生計的土地。
于是,村民們紛紛指責陳紹興“當村官反而損害村民利益”,有的跑到他家當面辱罵,有的甚至在路上圍攻。陳紹興沒有放棄,他說,我個人受點委屈算什么,只要工程能順利完成,我受再大的苦也值!他一方面帶頭出資出力,另一方面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地做工作。不知碰了多少壁,遭了多少白眼,嗓子喊啞了、眼睛熬紅了、人也瘦多了,終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村民們最后都同意無償出讓承包田打隧道。
經過兩年的努力,隧道終于貫通了,小普竹村幾代人的夙愿完成了。如今,玉環環島西路也從小普竹村通過,日益便利的交通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還給村里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十余家企業落戶小普竹村,村民們也紛紛經商辦企業,生活越過越紅火,村里的集體經濟總量也比隧道開通前翻了20余倍。村民們笑了,他們從心底里感激陳紹興。
要讓農民也過上城里人的日子
農村改廁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在玉環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隨處可見農村露天糞坑。近年來,20萬外地務工人員涌入玉環,由于簡陋的出租房里沒有衛生設施,他們就在房前屋后隨意如廁,更是給玉環的環境衛生雪上加霜。這一切,陳紹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由于白天忙于工作,抽不出時間,他就利用夜間休息時間,上門走訪選民。
走訪過程中,陳紹興強烈地感受到了村民們對改廁的迫切要求。他感到:“農村里‘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但農家小樓能不能夠普遍裝備洗手間,是農村能不能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2002年3月,在玉環縣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陳紹興和其他代表一起提出了關于要求加大農村改廁力度,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建議。他大聲疾呼:“農村不改廁,環境就無法改善。大力推行農村改廁,勢在必行。”同時,他提出了農村改廁的具體建議——
“要把農村改廁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列入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當前大事來抓”;
“充分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宣傳,使改廁的好處人人知曉,讓農民群眾自覺參與到改廁工作中來”;
“建立自上而下的組織機構,成立改廁領導班子和技術班子,層層落實責任制”。
建議引起了大會的高度重視。此后,縣政府連續3年把農村改廁工作作為“十件實事”來抓。經過3年的努力,全縣農村改廁工作順利完成,全縣建成公廁402座,新建沼氣式化糞池總容量3.7萬立方米;共改造戶廁5.47萬余戶,消滅露天糞坑近萬只。通過改廁,全縣農村形成村村有公廁、戶戶有洗手間、人人講衛生的新氣象。
走進玉環縣小岙、南大岙等村,一排排嶄新的電桿整齊美觀,一條條整齊的架空線路閃著銀光,一個個標準的變壓器新穎漂亮……改造后的農村電網給新農村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也有陳紹興的一份功勞。
幾年前,這些地方的低壓線路紛繁雜亂,進、接戶線糾纏交錯,東倒西歪的電桿上隨處可見斑斑銹跡,處于線路末端的村民家中更是無法正常使用空調等大功率電器。對此,群眾呼聲強烈。
幾個村的村民自發集合來小普竹村找陳紹興代表,要他為大伙說說話,管管這件事。
陳紹興深知電網改造是一個系統性問題,為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去,提出合理的意見建議,他逐個走訪重點戶,細細排摸電網的現狀和問題癥結,聽取群眾意見;同時,他多次到供電部門,和他們交流看法,了解具體情況。前后一個月的細致調查,為陳紹興提出合理建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2007年玉環縣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陳紹興提出了關于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讓全縣農民同享城里人的用電生活的建議。
陳紹興的建議得到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及時辦理。縣政府下發了《玉環縣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10年,全縣9個鎮鄉、272個村將全部完成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任務。經過一年多努力,電力人員改造農村低壓線路41.9公里、更換接戶線168.47公里、更換農戶電表11397只,全縣68個村順利通過了新農村電氣化鎮鄉村的驗收。
為“文化長廊”添磚加瓦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口袋鼓了,日子好過了,照理說陳紹興也該歇歇了,家里失明的妻子、年邁的父親,也指望他好好照顧,可陳紹興一刻也閑不下來,忙碌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歇。
看到村民閑暇時只能外出搓麻將,陳紹興在心里尋思:如何引導村民向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靠攏?
陳紹興和幾位村干部商量后,決定把建立文化俱樂部的事情提交村民主懇談會,由大家來討論。沒想到群眾對建文化俱樂部的要求是那樣迫切,他們說:“我們村離縣城遠,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較枯燥。有了俱樂部這個活動場所,村民就不愁沒處娛樂了。”“沒有錢,我們大家湊。文化俱樂部是造福家家戶戶的好事,我們一定要建。”
2006年,在縣人代會上,他提出了關于開展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的建議,這個建議在全縣范圍內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文化建設浪潮。
僅2007年一年,結合鄉村小學設施調整及中心村建設,依靠政府、集體、個人多方籌資,玉環縣因地制宜建起了82個基層文化俱樂部,它們像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在玉環大地構筑起一道耀眼的文化長廊。
在小普竹村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基層文化俱樂部內,設有棋牌室、播放室、閱覽室、健身室、文藝活動室、籃球場等六室二場,村民的業余生活從此變得豐富多彩。
陳紹興說:“群眾選我當代表,我為群眾做點事情,這是我的職責和本分。”就在今年1月他生病住院前夕,陳紹興仍然不忘履行代表職責,就失土農民保險、“六合彩”賭博整治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題,積極開展會前調研,打算在人代會上提出議案和建議。
陳紹興小檔案
陳紹興,臺州市玉環縣城關小普竹村村支書,連續六屆當選為玉環縣人大代表,2005年當選為臺州市人大代表。自1987年開始當上縣人大代表至今,陳紹興一直關注著農村和農民,20年里他提出的關于農村和農民的建議近40多件。“我是農村來的代表,我就應該為農村和農民做點事。”陳紹興說,他提的40多件建議,涉及農村的方方面面,只要同農村和農民有關,他就不遺余力地盡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