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6時,上海商學院宿舍區一處女生宿舍發生火災。4名大學女生面對緊逼的大火,從6樓跳下,當場身亡。目擊者說,起火后該宿舍內的4名女生手扒著陽臺欄桿,身體懸空在外大約1分鐘左右,一直大聲呼救,由于體力不支最終墜樓。據著火大樓5樓宿舍的一名女生說,602寢室起火后,該寢室門無法打開。據該宿舍樓的5樓的一名女生說,602宿舍的女生跳樓時,有的女生身上的衣服已經被燒了起來。發生火災的建筑為7層宿舍樓,鋼混結構,著火房間位于該宿舍樓的6樓602室,該室全部過火,建筑面積約25平方米,燒毀蚊帳、棉被、書籍等物品。
四名青春少女因為一個“熱得快”就香銷玉殞,實在令人扼腕嘆息。嘆息之余,我們還得多一些反思。人類與生俱來就有求生的本能。當人受到驚嚇的時候,身體內部的激素分泌會突然大幅度增加,血液也會大量流向四肢,幫助我們去盡力戰勝災害。但是,如果沒有恰當的逃生知識,應急反應可能導致失誤,就像上海商學院的4名女生那樣。對于警方總結的一些逃生知識,如果事先知道就好了,逃、生起來會容易很多。防火救火的知識從小到大都會多次接觸到,可是不少人平時不往心里去,真正需要的時候就想不起來了。除了掌握逃生知識外,警方的研究人員正在不斷進行研究,尋找火災發生的原因,為預防火災和開發新的火災逃生設施提供線索。
尋找火災發生的原因
火災發生之后,首先是消防隊員進入現場進行滅火和救援。當這些任務完成之后,法醫就會進入現場,收集線索,尋找火災發生的原因,為分析事故責任提供證據,也為預防火災和積累逃生知識提供幫助。上海商學院的火災發生之后,警方經過現場勘察,初步判斷原因為寢室里使用小電器“熱得快”引發故障,并將周圍可燃物引燃所致。在此次事故中逃生的兩名女生也回憶,因為宿舍有用“熱得快”燒熱水的習慣,她們懷疑是“熱得快”引燃了堆放雜物的下鋪,最終導致了慘劇的發生。有了警方的火災原因認定結果,就可以找到預防火災的方法,上海市的各個學校就展開了學生宿舍火災預防工作,尤其是要收繳熱得快、電爐、取暖器等容易引發火災的“違禁物品”。
火災的鑒識工作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美國國家法醫學院就特別開設了火災鑒定的課程,希望提升執法人員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在美國法醫學院的教室里面,擁有20年豐富經驗的教官都會給每屆的學生安排火災分析課。為了結合理論和實務,教官在仿真實驗室制造了兩場真實的火災,其中一個火場純粹是把揉團好的報紙引燃,另一個火場在助燃劑的助長之下燃燒,火勢就變得格外兇猛。等到燒得差不多的時候,再用消防水管撲滅火勢。接下來,教官要求學員走進這兩個火場鑒定起火點。在這項課程之中,學員還必須進入燒成廢墟的火場里面,從燒得焦黑的遺留物當中尋找蛛絲馬跡,以確定大火延燒的軌跡。
對于有人員死亡的火災事故,必須要有法醫進行尸檢分析。人燒死后由于面部和其他部位嚴重破壞,常面目全非而難以辨認。尤其是多人被燒死的情況下,辨認尸體更成了大問題。可以從死者的遺留物上進行人身識別,例如尸體下方的衣服碎片、鑰匙串、鋼筆,死者佩帶的金首飾、手表、珠寶等。牙齒是人體中最堅硬的組織,具有很強的抗腐敗和抗毀壞能力。在尸體嚴重燒毀的情況下,它仍能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因此,在火災分析工作中,人們便經常用牙齒(特別是鑲過的金牙)來進行人身識別,認定死者。如果通過物品不能進行分析,那就必須對尸體殘留的部分進行DNA分析。
通過對尸體的分析,還可以推定死者的死亡時間,若是在死后再被焚燒,謀殺的可能性就很大。生前燒死者,尸體上除炭化外,尚可在尸體的背部或較隱蔽的部位如頸部、腋窩等處看到紅斑、水泡等燒傷改變。而死后焚尸者則看不到這種改變。正常的人在火災中燒死后,其軀干應呈卷屈狀,頭部向下頜部位微收,四肢彎曲,尸體表面有輕微炭化。若軀干平躺,仰面朝天,那他殺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尸體炭化嚴重,那么有助燃劑(如汽油和酒精)參與燃燒的可能性較大。
科學模擬火災現場
每年全世界有數萬人在火災中喪生,財產損失更是數以億計。然而,直到不久前,勘查火災現場的火災調查人員一直缺少合適的地方對他們的調查假設進行科學驗證。2003年,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的火災研究實驗室開放,這種情況終于發生了改變。這個實驗室由美國聯邦煙酒槍械管理局運營,是第一個致力于縱火調查的機構。
這個實驗室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熱量測定罩,用來測量釋放的熱量。在這個巨大的罩子底下,工程師可以建造一套三房一廳的標準住房,甚至可以是一幢兩層樓的小辦公樓。實驗室的兩個“燃燒室”更大,有17米高,面積達1570平方米。工程師在這里研究點火方法、電器火災的起因、燃燒速度和易燃液體如何影響火焰的擴散等實驗。熱量測定罩可以幫助測量試驗火焰釋放熱量有多快,這決定了火焰的威力。工程師用它來預測火焰的發生地點和蔓延方式,還可以測量煙霧和有害氣體升入罩頂的流動速率,從而計算出不同位置的煙霧濃度,評估人在該環境中能夠生存多久。
研究火災,必定要再現火災現場。模擬火災場景時候,室內的家具布置一定要絕對恢復原樣。可燃物的總量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房間里有許多衣物扔在地上,那就要小心地加以復制。這個實驗室擁有大量測試工具可供選,例如,他們可以在發現尸體的位置安放一個“熱電偶樹”,以獲取不同高度的溫度。這有助于他們推測被害人經過多長時間才昏迷過去。在進行燃燒試驗前,工程師先要穿上戴頭盔的防護服。他們可以在一旁的監控平臺上觀看試驗建筑物內的燃燒過程。有攝像機記錄下火場內外的情景,還有紅外照相機透過煙霧拍下火焰的圖像。
在采集測量數據的時候,全副武裝的消防隊員一直在旁邊隨時待命。在他們最終澆滅火焰的時候,每分鐘會有7500升水沖到地板上。這些水被收集在排水溝里,經過凈化后再循環使用。類似這樣的實驗顛覆了以往的一個火災假說:火焰只會往上燒,地板上的燒焦痕跡必定是故意往那里澆可燃液體造成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幢建筑物內有足夠空氣流通的話,溫度會達到“燃點”,現場所有的可燃物都會同時點燃,留下的燃燒痕跡各種各樣都有。研究人員還發現,比起傳統家具,現代的家具燒起來更快。所以,一聽到煙霧探測器響起,就應該立即離開大樓,否則就可能太晚了。
火災模擬試驗還必須與其他手段相結合:例如,假設旅館的一個房間起火了,而23米外的另一個房間里有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了。火災研究實驗室的高級火災工程師戴維·謝潑德說,“我們想通過實驗知道,火災產生的一氧化碳氣體沿著走廊擴散的速度有多快。”目前,甚至火災研究實驗室也無法在如此長的走廊中進行實地試驗。但是,他們能夠對該情景進行大量的模擬,綜合這些模擬提供的數據,他們可以有力地說明在火災現場會發生什么。
如何減少火災傷害的發生
要減少火災傷害的發生,除了定期檢查,消除火災隱患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對火災科學的研究力度,不斷開發出更新的消防產品。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的工程師率先將近代機械和電氣技術應用于火災預防與撲救,發明了早期的自動噴水滅火裝置和自動報警裝置。20世紀初,隨著化學與化工技術的發展,開始了泡沫滅火劑的研制。同時,建筑結構及材料的防火技術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20世紀中期以來,消防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物理學、燃燒學、流體力學和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的進展,為開展火災形成機理和火災規律的研究提供了條件。1956年,美國馬里蘭大學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消防工程系,并于當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從此,消防工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進入了高等學府的知識殿堂。1973年,英國愛丁堡大學也成立了消防工程系,并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消防碩士研究生班。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消防科技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發展,國外大學的消防工程專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減少火災傷害的發生,還需要建筑學家的配合,要對建筑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高層建筑必須有專用的防火構造,諸如設置防火、防煙、防化學腐蝕以及防有害氣體的避難樓層,在這里人們可以安全地等待消防人員的到來。目前,一些高層建筑已經設置了不斷向電梯間加壓送風的防煙樓梯間,整個樓梯間一直處于相對正壓的環境,使較低樓層的居民在到達門廳之前不會在樓梯間內被煙塵熏倒。一些高層建筑的屋頂還設置有用于疏散的直升機停機坪。此外,高層建筑還應該配有由專用電源驅動的消防電梯,采用可以承受高溫的高強纜索,在火災中能使電梯有足夠的運行時間以運送緊急行動的消防人員和部分逃生者。
美國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新穎的火災逃生方法,那是一套安裝于建筑物屋頂的外掛電梯系統。當這套系統被激活時,5個可以折疊的逃生艙伸出屋頂邊緣,像手風琴一樣張開,徐徐降到地面,每一個逃生艙里一次可以運送30名乘客。一旦艙體被打開,5個小轎廂單元會徐徐上升,營救逃生者,再安全下降到地面。一個救生單元每8分鐘可以重復來回一次。美國人還開發了一種十分先進的磁懸浮逃生方案。在建筑物每個轉角處安裝電磁升降豎井,建筑物內的每一位居住者都有一個襯有金屬材料的背心。在緊急情況下,居民穿上這種背心直接跳到井內。在電磁感應的控制下,逃生者能在電磁作用下懸浮在空中,然后緩慢地安全降落到地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設施也會出現在中國,如果再出現上海商學院那樣的火災,跳樓的學生們就不會喪生了。
學會在火災時互助
即使在最混亂的時候,人類的社會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完整的,如果這個時候能夠充分運用好這種社會關系,逃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在商學院火災中,火災的面積其實并不大,也就一間宿舍。當時這個宿舍有6名女生,兩名女生去水房端水救火時發現火封住了房門,如果此時兩名女生向隔壁的女生呼救,幾個人一起猛踹房門,門是可以踹開的,4名被困女生就可以逃生。根據現場的照片看,6樓的陽臺欄桿和5樓的樓頂相差大約半米,6樓的4名女生吊在欄桿上時,如果有十來人采用合適的工具,從5樓接應一下,這4名女生逃生的可能性也很大。逃生的可能性很多,但是我們這都是“事后諸葛亮”,一切的可能性都因為4名女生的去世而變得虛無起來。
然而,毋庸置疑,現在的獨生子女的社會凝聚力已經逐漸弱化,互相幫助的精神也在消失,逃生知識也了解很少,一旦遇到事故就手足無措。在歐美發達國家,人們十分熱衷于學習求生知識,一旦發生災害,就能順利地互救和自救。1977年5月28日,在美國辛辛那提市以南8千米的貝佛莉山俱樂部發生了一場大火災,這場罕見的大火導致167人死亡,但是還是有將近3000人在正確的指導下求生。達拉·麥克利斯特是那天晚上俱樂部的主角,因為她邀請了親朋好友到這里來舉行新婚聚會。當人們開始用餐時,火災發生了,先是濃煙四處彌漫,隨后火勢擴大到整個俱樂部。雖然這場火災十分慘烈,但是人們在火災中依然遵循著社會文明的基本準則:人們盡可能地按照一定的順序尋找出口,竭力互相照顧。出口很少并且不易發現,但是不少員工指揮人群從服務通道撤離到廚房里。還穿著婚紗的麥克利斯特充當指揮員,帶領賓客撤離火災現場。
辛辛那提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威廉·菲博格設法查閱了警察對數百名幸存者所做的筆錄。“我們為所看到的一切而驚嘆。”菲博格說。在那種情況下,人們還是根據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來操作。估計有60%的員工都在出力幫忙,指揮客人們疏散到安全地點或者幫助滅火。在來賓中,也是按照身份類別各司其職。在俱樂部吃飯的醫生同樣扮演醫生的角色,為昏迷的人做心肺復蘇,像戰地醫生那樣替受傷的人包扎傷口。還有在醫院處于領導層的人,則很自然地開始組織醫生和護士進行救助。社會學家原本預料會有自私利己的行為發生,但是實際并沒有。“大家一直都在討論如何保持井然的秩序。”菲博格說。“在小學里學到的消防知識派上了用場。人們居然很自覺地排起長隊,簡直是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