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官司打到法院的原被告奴方,“仇”已經結得很深了,要想心平氣和對話,一個字——難!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都出于無奈,光顧面子已經解決不了一方陷入的困境,沒辦法,只能用打官司求得出路。
然而,剛性的法律判決,盡管公正,免不了留下遺憾,甚至是“硬傷”。如何讓“傷口”的切面更小,愈合更快,在法院的主持下,尋求原被告雙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以和解的方式完美握手,這無疑是和諧社會建設中,法院面臨的新課題。
活用調解幫助中小企業度危機
法官在忙著斷案的同時,還忙著做當事人的調解、撤訴工作,這是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出現的新鮮事兒。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這是面對國內中小企業在全球金融海嘯中遭遇生存重壓,出現現金流緊張而引發的種種糾紛,上海一中院從司法角度做出積極回應。
近年來,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中小企業的借貸糾紛、委托加工毀約造成的合同糾紛,以及代理出口業務過程中遭遇的貨款糾紛等,已相繼訴至法院。
對此,上海一中院在處理類似經濟糾紛中,倡導法官采用“選擇一件調撤案件,講述一個調撤方法,展示一項調撤技能,總結一條調撤經驗,撰寫一篇調撤心得,拓展一項調撤成果”的方法,總結、推廣和運用調解方法和手段,注重為中小企業在訴訟中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盡可能幫助他們減少損失,渡過難關。
兩年前,農行南匯支行為經營農產品的南建公司提供了三份《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約定借款金額合計6000萬元,并由華得公司作為擔保,承擔借款連帶擔保責任。不料,去年由于南建公司未盡還款義務,農行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在庭前準備階段,南建公司、華得公司均對本案借款事實無異議,也表示愿意歸還欠款,但是法官了解到:南建公司拖欠借款的真正原因是因經營玉米業務時,虧損導致經營困難,現仍在積極催討并籌款。
庭審中,雙方又都表示了調解意向。法官認為,南建公司無法歸還欠款,確系其經營遇到重大困難所致,并非惡意逃避債務,簡單下判決雖然在法律上沒有任何障礙,但既威脅到了南建公司的生存,也解決不了銀行方面及時收貸的問題。
于是,法官在敦促南建公司抓緊籌款的同時,就具體的還款計劃與各方當事人展開積極溝通,縮小差距,最終在法官主持調解下,銀行與南建公司就還款計劃達成了一致意見,既保障了銀行的合法權益,又幫助了南建公司渡過了資金難關。
服裝輔料已經變成成品,而當事人卻要求解除合同,這起幾經一審、二審和發回重審的定做合同糾紛,再次擺在法官面前。汀朗公司為俊宏公司承攬服裝加工業務,雙方簽有協議。俊宏公司依據雙方約定已支付訂金5萬元,并提供了價值近2千元的副服裝輔料。由于汀朗公司交貨延遲,俊宏公司遂起訴要求解除合同,并返還訂金及輔料貨款:而汀朗公司則表示收到的訂金已用于采購面輔料等并用在加工的成衣上,無法返還。案件雙方陷入了對峙:一方面,訂金已經由加工行為發生物化,貨幣形態的訂金已不復存在,汀朗公司無法返還;另一方面,俊宏公司因對方延期交貨的確產生了損失,但由于訴訟能力方面的欠缺導致原本占理的訴訟很可能最終敗訴。
法官仔細研究后,決定從汀朗公司已經加工完但尚未處理的兩款服裝中尋找突破口,憑借俊宏公司在行業的業務關系,仍可嘗試從其他渠道處理剩余的兩批服裝。于是,法官初步擬定調解方案,動員俊宏公司收下該兩款服裝,說服汀朗公司補貼部分訴訟費。終于使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由于服裝找到了出路,貨款損失得到了彌補,可謂“一舉雙贏”。
而在另一起浦東諾潔公司與其服裝進出口代理公司的貨款糾紛中,憑借對雙方企業面臨困境的了解,法官運用深入細致的調解手段,通過對各自訴訟中存在的證據瑕疵分析,也最終促成當事人雙方協議和解,使利潤微薄如履薄冰的服裝出口企業如釋重負,得以維系。
法官們普遍認為,只有科學設計協議條款,盡可能要求當事人先履行后簽撤訴協議,并為當事人履行協議提供便利,結案后適時做好審判延伸服務,力求審執兼顧,才能切實解決糾紛。
對于積極推進的“調撤”工作,上海一中院的黃祥青副院長表示,在處理類似中小企業的經濟糾紛中,法官要善于敏銳洞察商事主體最為關注的利益所在,在案件處理中準確把握雙贏導向,在審判實踐中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張海棠對“商事審判調撤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調解不僅實現了公正,而且贏得了當事人的滿意,有助于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有助于減輕法院的執行、申訴和信訪壓力,商事調解在新時期新階段大有可為。
聘請社會人士擔任“審前調解員”
不久前,剛失業的孫先生,憂心忡忡地來到上海一中院第七調解室時,接待他的是一中院聘請的“審前調解員”周文華。今年56歲的周文華原是周家橋街道的人民調解員,她去年剛從崗位上退下來,受法院的聘請又干起了老本行。
周文華耐心細致地聽取上訴人孫先生的意見,孫先生因與原所在單位終結勞動關系后,沒有及時注銷他的項目經理資質證書,影響了他重新就業,為此孫先生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注銷手續請求不屬于法院受理范圍,孫先生也不能提供充分證據訴訟依據,故一審判決對孫先生的請求不予支持。孫先生于是提出了上訴。
盡管調解員周文華當天已主持了6個案件的調解,但她仍精神煥發,詳細為孫先生分析案情,講明道理,表示會積極盡快為案件尋求解決方案。不久,經她與相關職能部門協調,上訴人孫先生的涉訴資質證書得以注銷,為重新就業掃除了障礙。孫先生有感于調解員周文華體恤民情、為民解憂的工作精神,不僅主動申請撤回了上訴,還向一中院院長寫了一封表揚信,贊譽“周文華同志尊重群眾、體貼民情,用熱心和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
今年以來,上海一中院先后聘請了5位社會人士擔任法院“審前調解員”,使調解主體除法官外,更趨多元化、社會化,實現了社會矛盾更多依靠社會力量化解的目標,既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減輕了小爭議案件的司法資源投入,可謂“一舉雙贏”。
引入人民調解員作為多元化調解主體,在全國中級法院亦屬首創。頗為巧合的是,該院5位“審前調解員”都是女性,她們分別來自基層法院的退休法官和街道的人民司法調解員,其中,有的曾是街道首席人民調解員,有的曾是基層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專業法官,有的是街道受理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處理方面的專家。
這些“審前調解員”主要從事民商事二審案件的審前調解,受一中院委托,每周有2到3天安排接待,平均每天接待6至8件案件當事人。由于她們對糾紛耐心、靈活、開放的釋明,幫助當事人判斷案件的走向和效果,并充分運用職業經驗與能力,采用各種有效手段和協調機制,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問題,又兼顧執行,工作成效顯著。
今年1月以來,人民調解員受合議庭委托共調解了164件案件,這些案件包括婚姻家庭糾紛、交通事故賠償、勞動爭議、房產買賣、合伙糾紛等各種類型。調解案件的當事人由于自身糾紛得以迅速解決,訴訟費又獲得了法院的減免,使他們切實感受到了調解帶來的利益共贏。
“網上調解”引導自行協商解決糾紛
法官對訴訟案件進行調解,與簡單的充當“和事佬”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做好法律釋明工作,讓當事人真正懂法,并化為行動去尊重遵守法律,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才是通過調解延伸法律服務的意義內涵。
今年8月21日,上海一中院正式在東方網上開通了“網上調解”欄目。這一調解欄目,有別于以往的網上咨詢和法官信箱,它主要是法官依據法律規定和審判經驗為涉及糾紛的當事人,提供切實可行的協商方案,幫助當事人把握協商處理的原則,引導當事人與對方自行協商解決糾紛。
有人稱,這種開拓網上便民司法服務空間的做法,是法院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所作的又一新嘗試。
截至10月6日,該欄目已對“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災區民工追索勞動報酬糾紛”,以及“打人不肯賠錢,被強扣拖拉機”等9起糾紛,做了回復。
“網上調解”欄目開通后,市民可上網向法院遞交調解需求。據悉,該院每周將根據最新需求情況,對同類糾紛有選擇性地進行回復。需要注意的是,該院提供的方案僅為當事人協商解決糾紛提供參考,不作為審判的依據。
今年以來,由于重視調解和釋明在審判中的運用,上海一中院民商事案件調解撤訴率為22%,服判息訴率達65%,相比歷年來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