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違約:警察怒討代理費
“我是警察不假,但這是我勞動所得,咋能不給代理費呢!”每每提起替友賣房這件事情,就職于河南省鄭州市公安機關的陸千總是氣憤不平。
今年62歲的陳奉賢,家住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早在2007年6月,陳奉賢為出售其子所購買的位于鄭州市花園路寫字樓6層兩套房子,曾在上述房屋處及其他地方貼出“寫字樓6層504平方米招買招租”的廣告,但一段時間過后卻無人買受或承租。為此,陳奉賢委托朋友陸千幫助出售這兩套房子,并與陸千簽訂了一份《協議》,約定“陳奉賢所有的位于鄭州市花園路寫字樓六層兩套商務樓(每套房屋的面積為252平方米,精裝修),現委托陸千代理出售,每套最低售價為100萬元(每平方米為4365元),且由買受人承擔辦理房屋產權過戶所需的一切手續費和稅費;陸千在代理銷售時,如每套房屋售價超出100萬元,則超出的部分,作為陸千的代理費用”。
協議簽訂后,陸千即在《都市信息報》登載陳奉賢售房的廣告,并標示了自己的手機號碼。時隔不久,市民鄭某看到廣告后,便與陸千取得聯系,陸千告知其先看房子。鄭某查看房屋時發現陳奉賢貼在房門上的租房、售房廣告,遂與陳奉賢取得聯系。后經鄭某與陳奉賢協商,兩人于2007年9月25日達成《房屋轉讓協議》,鄭某以217萬元購買這兩套房子,但在支付房款時雙方發生糾紛。2008年3月4日,陳奉賢和其子將房屋買受人鄭某起訴至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經過訴訟、執行等法律程序,鄭某將購房款全部支付給陳奉賢。
當陸千得知陳奉賢已將兩套房子售出并得款的消息后,當即上門要求陳奉賢按協議約定支付報酬。但陳奉賢卻說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與陸千無關,拒不同意支付。陸千一氣之下,憤而將陳奉賢告上了法庭。
陸千在訴狀中稱:協議簽訂后,2007年9月,第三人鄭某在看到本人在《都市信息報》第200期刊登的售房廣告后,遂與陳奉賢以房款217萬元和所有稅費手續費由第三人承擔的方式成交并達成協議。2008年4月15日,陳奉賢和第三人的買賣交易全部結清。根據《協議》約定,陳奉賢應向本人支付代理費17萬余元,但對方至今拒付。鑒于雙方之間的協議屬于依法成立的居間合同,本人已如約履行合同義務,故陳奉賢拒不支付報酬(代理費)實屬違約。陳奉賢應該支付本人報酬(代理費)17萬元,及逾期付款利息1400元(暫計至2008年5月25日);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陳奉賢承擔。
特殊身份與“勞務報酬”之辯
庭審中,針對原告陸千的訴請,被告陳奉賢則辯稱:陸千在媒體上盲目刊登一則廣告,未履行任何合同義務,故其無權要求我向其支付任何費用。同時,因買受人鄭某長期不付款引起訴訟后,陸千沒有參與追要房款,造成我的利息及各種損失6萬元。此外,陸千是公安人員,根據《公務員法》及《人民警察法》的規定,公務員及人民警察不得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最為重要的是,我不是房子的業主,業主是我的兩個兒子,我不具備簽訂《協議》的主體資格,不應成為被告。故請求法院駁回陸千的訴訟請求。
對此,陸千并不示弱。他當庭出示了與陳奉賢簽訂的《協議》,以證明自己與陳奉賢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出示了都市信息報一份及商業定額發票一份,以證明自己為履行合同在報紙上登載廣告,支出200元;出示房屋轉讓協議一份,以證明涉案房屋已成交;出示鄭某證明一份和付給陳奉賢房款收條5份,以證明房屋成交后陳奉賢已收到房款。
面對這些證據,陳奉賢當場進行了認證:對雙方簽訂的協議無異議,但陸千未履行協議,是陳奉賢與房屋買受人具體聯系協商的;鄭某與陸千有利害關系,對證明不予認可;房款收條證明是陳奉賢與鄭某履行有關義務,與陸千無關。
陳奉賢接著出示了民事訴狀、訴訟保全申請書以及向法院交費通知書、房屋招買招租小廣告、鄭某購房后未支付房款,陳奉賢向法院起訴等證據,以此證明賣房的有關工作都是自己所做。
但陸千認為,本人的義務是“代理房屋出售”,即提供房屋出賣的媒介服務,只要促成房屋出賣合同訂立,并高于約定的最低售價,就履行了義務,有權要求被上訴人支付報酬。依靠陸千提供的信息,陳奉賢的房屋得以出售,而且陸千代理售房,與買賣人聯系時,已確定了房屋售價,陸千履行了代理義務。雙方之間屬于居間合同法律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后,委托人應當支付報酬。
陳奉賢反駁道:雙方簽訂的代售房屋協議系無禁止條款協議,既無協議生效時間,也無禁止此協議生效后其他人不能同時銷售的條款,因此在委托他人銷售的同時,本人也可銷售,自行禁止無過錯,因此該協議系誰先銷售誰得利的實現代理受益協議。何況房款沒按全部約定支付給陸千,而是直接支付給本人。同時,《協議》約定的是“代理賣房”而不是“廣告代理”合同。
陳奉賢接著說,我與陸千簽訂代理出售房屋的《協議》后,就與房屋買受方進行過多達八次談判、協商、討價、還價、商談、付款、專家咨詢、兩次簽約等活動,可陸千從未參加過。就連買房方鄭某未按期付款引起訴訟這么嚴重的拖欠房款急需催要的代理“買房合同義務”,陸千也未參加,未付出一分錢。故房屋的出售不是陸千的勞動成果,而是我的勞動成果。現在,身為警察的陸千,卻拿著一紙“超過200萬元歸陸千”的《協議》,以營利為目的,來向我以訴訟的形式進行惡意敲詐17萬元,實屬違背了法律規定。
對此,陸千卻稱,我國《公務員法》第53條規定的“營利性活動”是指“參與企業經營活動和在企業中兼職”的情況。而我只是在業余時間,以公民個人身份,為陳奉賢有償提供中介服務,本質上是一種個人勞務,索要的只是其應得的勞務報酬。《公務員法》第53條規定的公務員的紀律是基于公務員身份的行為,不能籠統地說所有的公務員一律不能進行任何形式的營利性活動。公務員是否違反紀律,應由法律說了算。陳奉賢可以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由有關部門對此作出性質界定。同時,《合同法》屬于私法,合同是否有效由《合同法》規制,法院應該只審查合同是否有效,而不能界定公務員是否違反紀律,因為這是兩個法律關系。因此,我在主觀上并無過錯,客觀上也沒有利用其公務員身份,實質上是在業余時間提供個人勞務,索要的是個人合法的勞務報酬。
由于原、被告雙方唇槍舌劍各不想讓,加之案情比較復雜,主審法官宣布待合議庭合議后,擇日另行宣判結果。
法院判決:履行合同應付費用
經過認真研究,2008年10月14日,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了一審判決。
該院在判決中認為,原告陸千與被告陳奉賢在自愿、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協議》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有關法律規定,具有法律效力,雙方應當履行。原告陸千接受被告陳奉賢售房委托后,在有關報紙登載售房廣告,對房屋買受人聯系買房事宜起了作用,并支付廣告費200元,但在以后的房屋價格協商、房款的支付、房屋的過戶等事項均未參與,對后來房款支付發生糾紛的訴訟,陸千也未以代理人身份從中進行磋商、協調,全部由陳奉賢實施。故陸千要求陳奉賢支付17萬元勞務費(代理費)和利息的訴訟請求不予全部支持。
依據原告陸千在履行協議中的作用,被告陳奉賢應適當支付一部分代理費。對于被告陳奉賢辯稱的“陸千除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廣告外,未履行任何義務,無權要求陳奉賢支付任何費用。買受人長期不付款,在訴訟中陸千未參與追要房款,造成了損失6萬元。陸千系公安人員,根據《人民警察法》的規定不得參與營利性活動,應駁凰其訴訟請求”的辯解部分成立。其理由是:原告陸千刊登了廣告聯系買受人本身就是履行協議,是否履行協議其他義務,應視支付代理費多少而言。原告陸千雖系公安人員,根據有關規定,不得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違者可能受到相關處理,但沒有規定不得收取費用。故被告陳奉賢應向原告陸千支付適當的代理費。
綜上,法院判決被告陳奉賢向原告陸千支付代理費1萬元,駁回原告陸千的其他訴訟請求。至此,這起特殊的警察討要勞務費案終于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