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海嘯”,使曾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的韓國再次“中招”,甚至有西方媒體稱韓國為“亞洲的冰島”。
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加劇
今年以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加劇,韓國金融市場大起大落,匯市、股市動蕩不定。2008年11月25日,韓元兌美元匯率突破1500,韓元大幅貶值3成為世界上貶值最快的貨幣。同期,證券市場綜合股指0(OSPI)下跌到983.32點,跌幅達50%以上。
與此同時,韓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短缺問題日益加重。一方面,韓國短期外債增長迅速,由2005年末的659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9月末的1632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68.1%;另一方面,為保障現金流需要以及對韓國經濟信心不足,外國投資者大幅拋售韓國股票,抽逃資金。自3月底以來韓國外匯儲備累計減少520億美元,10月底外匯儲備額減至2122.5億美元,預計11月將減至1900億美元。
韓元貶值及美元流動性不足使韓國企業面臨嚴峻的融資挑戰。雖然韓國銀行(即韓國央行)為解決商業銀行和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引導銀行下調房貸利率,并決定向市場積極注入資金,提高流動性,但對于高度依賴出口的韓國實體經濟來說,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日益呈現。
實體經濟下滑已成定局
國際金融“海嘯”不僅使韓國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日益明顯: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增加,投資不振,內需萎縮,出口受阻。
出于對經濟停滯的擔心,銀行惜貸心理加劇,貸款利率提高,企業融資條件惡化,對信貸資金依賴性高、融資能力有限的中小企業融資和還貸壓力驟增。2008年上半年,韓國對中小企業貸款34.4萬億韓元,遠遠超過對大企業(12.3萬億韓元)和家庭(13.3萬億韓元)的貸款規模。同期,為控制因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和信用風險,韓國商業銀行提高貸款利率,2008年8月的貸款利率維持在7.5%的高水平,大大加重了企業和家庭還貸負擔,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的中小企業數不斷增加,銀行健全性風險大增。
此次金融風暴中,經濟主體對景氣下滑的感受日益強烈,企業投資意愿降低。韓國統計廳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企業的設備投資增長率為-0.4%。韓國銀行以2127個制造業企業為對象進行調查后,于10月31日發表的“企業景氣調查指數(BSI)”顯示,制造業企業10月的BSI為67,非制造業企業的BSI指數為64,都處于2D03年以來的最低值。BSI指數小于100,則說明認為景氣下滑的企業超過認為景氣好轉的企業,數值越低,企業信心下滑越嚴重。
外貿方面,韓元貶值導致國內進口物價上漲,企業成本提高;貸款利率提高增加了企業和家庭債務負擔;股市暴跌加劇企業融資困難,減少了消費者金融資產,恐慌心理迫使企業和消費者減少經濟活動。企業收益惡化,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失業率提高,“對未來收入不穩定的恐懼心理”加劇長期存在的內需低迷,進而可能形成家庭收入減少一內需萎縮—景氣度下滑的惡性循環。
出口作為韓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對外部環境的敏感度非常高。據計算,韓國出口對世界經濟景氣的彈性為6.29,對美元匯率的彈性是O.55。即世界經濟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會影響到韓國的出口;而韓元貶值對出口的推動作用卻相對有限。當前,金融“海嘯”已使發達國家實體經濟衰退,新興經濟體風險加大,海外需求萎縮,韓國出口減少趨勢不可避免。最近,大韓商工會議所針對三百多家對美制造業企業進行“美國金融危機對企業出口的影響”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1.1%的企業認為會“減少出口”,有78.2%的企業認為“金融危機會降低韓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韓國三星經濟研究院預測明年韓國出口增長率為8.3%,而金融研究院的預測值僅為6.1%。
采取積極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
面對嚴峻的金融形勢及實體經濟所受到的影響,韓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推出多項措施,以穩定股市,提高外匯流動性,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周轉困難,避免實體經濟陷入蕭條。
10月以來,韓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首先,韓國政府發表《金融市場綜合安全對策方案》,將提供1000億美元為本國銀行在明年6月前所欠的外幣債務提供擔保,擔保有效期為3年;為緩解金融市場的外匯流動性短缺問題,將向銀行和中小出口企業提供300億美元資金;向中小企業銀行注資1萬億韓元,以充實其資本基礎,使其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約12萬億韓元的新貸款;11月初,韓國政府宣布,將通過信用擔保機構與企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追加援助資金20萬億韓元,以幫助中小企業擺脫信貸困境和經營難題。
同時,韓國銀行連續三次下調利率,將基準利率由5.25%下調到4%;增大對中小企業的低利率貸款規模,從現行的6.5萬億韓元增至9萬億韓元;國家機構將購買建筑商未出售的住宅或土地,以此向建設行業直接提供9萬億韓元左右的流動性;與美聯儲簽訂300億美元的貨幣交換協議,以穩定匯率和金融市場。
韓國政府還表示,將擴大明年預算,采取減稅和擴大政府財政支出等措施,避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韓國實體經濟的衰退。根據11月3日韓國政府發表的“克服經濟危機綜合對策”,韓國將增加14萬億韓元規模的財政支出及稅制支援,其中11萬億韓元用于擴大就業、支援中產階級及平民階層、擴充社會基礎設施(SOC)等公共支出,3萬億韓元用于擴大稅收支援。未來5年,政府計劃累計減稅20.7萬億韓元,約合190.5億美元;同時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財政支出,刺激內需。
在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救市措施,中日韓和東盟決定明年上半年將建立至少8D0億美元的多方共同基金的情況下,韓國政府和央行進行如此大規模援助,一定程度上使股市和匯市回暖,標準普爾于10月31日解除了對7家銀行的負面觀察。但是,韓國金融市場動蕩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實體經濟下滑速度開始加快。預計韓國政府今后的援助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韓國經濟脆弱的深層原因剖析
此輪發源于美國的金融風暴,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受到沉重打擊,亞洲同樣無法免遭波及,而作為金融體制最為開放的韓國更是首當其沖。為什么每次金融風暴來臨的時候,亞洲最受傷害的總是韓國?歸根結底,韓國經濟脆弱大體可歸因于兩個方面。
全面開放的金融體系降低了風險控制能力。1997年外匯危機后,韓國政府先后取消了銀行外資控股比例限制、外資對債券和短期金融商品的投資限制以及外資對銀行控股的限制。到2D07年6月末,外資銀行占韓國銀行業總資產的比重達28.0%,外資證券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達16.8%,外國人持有股票比重達33.3%。韓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雖然吸引了大量外資,促進了韓國金融業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韓國金融系統過度依賴外資、外資流出、流入過分自由的結構特征。一旦外資短時間內快速流出,或者資金母國經濟不穩定,就會導致國內金融資產價格縮水,信用緊縮;而且外資金融機構可能不配合中央銀行穩定金融市場的政策,反而會加劇金融動蕩。次貸危機發生后,許多韓國銀行的外方控股股東如匯豐、花旗等都被卷入了這場金融風暴,韓國市場的高度自由性則為急需資金的國外銀行集團提供了套現機會。從2008年初到10月17日,外資持股純拋售規模達348.4億美元,遠遠高于2007年全年拋售的規模(292.6億美元)。從韓國證券市場抽逃的外資占從亞洲七國抽逃外資總額的47.5%。
韓國企業財務結構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一方面,短期信貸依賴程度高,應對經營環境惡化的能力差。雖然韓國企業的貸款依存度只有23.1%,與其他國家企業的平均水平(21.8%)相差無幾,但貸款中,短期資金的依存度卻高達67.4%,居世界第五位。短期信貸依存度高,則對應經營環境變化的能力下降。在景氣度下降、現金流動性惡化或金融動蕩難以融資的情況下,必然面臨償還到期貸款的壓力。另一方面,企業現金流動性不足。如果企業無法保障充足的現金流動性,則在原材料采購、廣告費支出、資本金償還、工資支付等方面都會發生困難,企業就會面臨破產的風險。與其他國家企業相比,韓國企業現金流動性脆弱。2008年上半年,韓國企業的現金流比率只有1.1%,比1997年外匯危機時的3%還要低得多,有46%的企業現金流比率為負。在現金流動性差、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的中小企業不斷增加。
盡管韓國因外債而破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全球經濟衰退、國內信用緊縮等風險因素依然存在,金融市場負擔仍很沉重。韓國與世界各國政府聯手救市,實施降息、減稅、擴大財政支出、刺激內需、增加投資等政策,一定程度緩和了流動性危機,但實體經濟下滑已不可避免。韓國政府應認識到,1997年金融危機和當前的危機截然不同,必須找到兩次金融危機的共同根源,才能制定切實有效的行動方案,幫助經濟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