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312國道兩邊寬闊的綠化帶把國道緊緊包裹起來,成為一道抵擋風沙的天然屏障。我要尋找的哈密艾介克傳人——68歲的艾塞提·莫合塔就居住在陶家宮,這是一個距離哈密綠洲40公里的小綠洲。

初識艾塞提
剛下車,耳畔便傳來了蒼涼、沙啞而又仿佛脈脈訴說衷腸的琴聲和悠揚傷感的歌聲,同行的薩達提·瓦依提仔細聽了聽,說道:“這是《青牡丹夏爾瓦努》。”難怪這么深情婉轉。這是和《艾里甫與賽乃木》一樣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仔細傾聽吧。
如我離開了人間,
請把我埋葬在山巔;
如果山路太遠,
就把我埋葬在果園;
讓我露著笑臉面向西天,
再將一束鮮花播在我的墳上。
走進艾塞提·莫合塔的家,這位艾介克傳人迎了上來,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床上放的那把類似二胡的樂器大概就是艾介克了。艾塞提老人看到我詢問的目光,操著不太流利的漢語,指著樂器說:“這是哈密艾介克。”“是不是還有刀郎艾介克?”我詢問道。“有,在新疆,按地區分是哈密和刀郎兩種,按民族分,還有塔吉克和烏孜別克兩種。”艾塞提老人肯定地說道。
艾介克的演變
艾介克的歷史非常悠久,起源于遙遠的古代波斯(今天的伊朗)。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后,艾介克來到了古代西域。
關于它的到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粟特商人特別擅長做生意,商隊里有個小伙子叫艾介克。一天,他和商隊來到了長安,被繁華的長安吸引。逛到中午,感到腹中肌餓,他信步走到鼓樓,突然看到有個粟特人開的飯館,老板居然是個格外漂亮的粟特姑娘。兩人一見鐘情,粟特姑娘告訴他,下次去波斯帶個胡琴回來,那個樂器奏出的聲音非常好聽。艾介克記住了姑娘的囑咐,和商隊返回到波斯時,專門去市場買了把胡琴。然而,艾介克在翻越帕米爾高原時得了重感冒,不幸去世了。臨終前,他囑咐伙伴一定要把胡琴帶到長安,交給粟特姑娘。伙伴跋山涉水到達長安后,把胡琴交給了姑娘。悲痛的姑娘手拿胡琴,淚如雨下。為了紀念小伙子,姑娘就把胡琴叫作“艾介克”。從此,長安鼓樓的小巷里終日都能聽到艾介克憂傷的琴聲。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是從外形上看,艾介克和古代的胡琴極為相似,在歷史上肯定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粟特人在唐代被稱為胡人。所謂胡琴,就是他們從遙遠的波斯帶來的。一路走來,粟特人思念著家鄉,坐在駱駝上,邊彈邊唱,越過沙漠,越過戈壁,把艾介克的聲音帶到了中原地區。
在文獻里,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琴”,又叫“嵇琴”。到了宋代,以馬尾為弓的胡琴已經是大名鼎鼎了,連洛陽大街小巷的酒肆歌坊里都能聽見胡琴的音調。明清時期是胡琴不斷發展、改進融合的時期,演變成種類繁多的拉弦樂器,如二胡、高胡、大胡、中胡、板胡、京胡、墜胡、椰胡、馬頭琴等。藏族的根卡也很有可能與胡琴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到清代,艾介克被列入宮廷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以哈爾扎克之名載入史冊。

哈密艾介克
“你會做艾介克嗎?”我輕聲問老人。艾塞提一聲驚嘆:“喂將,不好做。恰達克(困難)大得很。”“那哈密艾介克和刀郎艾介克一樣嗎?”他連忙擺手說:“不一樣,哈密的艾介克以前可能是從刀郎傳過來的。具體有什么區別我也說不清楚。”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來自民間的哈密艾介克,關于這個艾介克,隱藏著一個真實的故事:
1963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簡其華先生赴新疆采風,路經哈密,他深入到鄉間了解艾介克的情況。在一個阿訇家里,他看到了艾介克,驚喜交加,他請求阿訇把這把艾介克賣給他。不料,阿訇堅決不賣,說這是家傳之物。簡其華先生告訴他,自己是研究民族音樂的,希望能了解新疆的民間樂器,更好地向全國介紹新疆民族音樂。聽簡其華先生這樣說后,阿訇雙手捧起艾介克,對簡先生鄭重地說:“那我愿意把這把艾介克奉送給你做研究,一分錢不要。”
在《中國樂器圖鑒》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圖形:琴筒用薄鐵板卷制而成,筒長19厘米,筒徑12厘米,筒前口蒙以山羊皮為面,筒后端敞口。琴頭、琴桿用一整塊天山云杉(雪嶺云杉)制作,上粗下細,呈方柱形,全長100厘米。琴頭頂端雕刻成菱形、三角形等多面體圓球狀,下有兩層平臺托襯。琴桿上方橫置兩個弦軸,黃楊木制,呈圓錐形,軸長28厘米,軸頂直徑2.2厘米,上張兩條鋼絲主奏弦。在琴桿上方與琴筒平行和垂直的兩個立面上,另設有八個“T”形弦鈕,張以相應的鋼絲共鳴弦。琴桿中部設有千斤鉤,皮面中央置木制橋形琴馬。琴弓用竹板條制桿,桿長58厘米,寬1.5厘米,兩端系一束黑色馬尾而成。此琴選料考究,木質輕松,紋理直勻,未涂漆飾,制作頗為細致,堪稱精品。
刀郎艾介克
在莎車縣,我終于聽到了刀郎艾介克的聲音。就在老城邊,剛好是星期五趕巴扎的日子,忽然聽到前面一陣一浪高過一浪的歌聲、鼓聲,細聽,還有沙啞悠揚的琴聲夾雜在其中。無論歌聲、鼓聲多高,它也盤旋在其間,聲音蒼涼,歌聲、鼓聲好似巨浪海嘯,而它依舊從容淡定。“是艾介克!”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果然,在老城阿曼尼薩汗附近的一個拐彎處,幾個維吾爾老人正邊彈邊大聲地吟唱。其中有一個老人手中演奏的正是刀郎艾介克。
刀郎艾介克和哈密艾介克稍有不同。刀郎艾介克是刀郎地區民間樂隊中的主要拉弦樂器,全長100 厘米左右,琴桿為圓柱形,用椰木制作,共鳴箱呈半球形,多用棗木等硬質木料制成,正面以羊皮或驢皮包裹,為了增大彈奏音量,特設有鋼絲共鳴弦,演奏時將琴底尾立在左腿上或將共鳴箱放置于兩腿中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拉奏主弦,因它的聲音獨特,常和卡龍、刀郎熱瓦甫和達卜等樂器一起合奏,也為《刀郎木卡姆》及民間歌舞伴奏。
作為古老的胡琴活化石,艾介克已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加以積極保護。在木卡姆響徹云天的歌聲里,艾介克的傳承也一定會伴隨綠洲發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