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過:“在全人類歷史上,影響深遠、歷史悠久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羅馬西歐文化體系,這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就是中國的新疆地區。其所以能夠在這里匯流,要歸功于貫穿全區的絲綢之路。”長達5000公里的古絲綢之路,兩側分布著奇異獨有的民俗、人文、歷史、自然景觀。許多舉世聞名的關隘、城堡、亭障、石窟寺、驛站、墓葬、烽火臺有的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20世紀80年代,絲綢之路這條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與融合的貿易往來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就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格外重視。當時,教科文組織曾先后組織相關專家分別對絲綢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線路進行了考察。進入21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組織過兩次絲綢之路沿線專業考察,形成了較為專業的考察報告。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聯合申遺工作的重點。新疆申遺的成功,將對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友好往來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促進我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疆的申遺工作最早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交河故城的申遺工作。限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遺產保護、遺產管理以及遺產地環境整治工作的滯后,以交河故城為代表的新疆第一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沒有取得成功,引起我們的深思。2000年,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游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啟動,于2003年完成,2004年批準公布。這是國內編制的第一個區域性文物保護規劃,為以交河故城為代表的申遺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新疆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高速發展,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新疆自治區遺產地的文物本體保護、環境整治工作都有了巨大變化。新疆各族人民對文化遺產的渴望愈來愈強烈,新世紀之初新疆申遺工作再次提上了日程,絲綢之路(新疆段)跨國聯合申遺工作再次成為新疆各族人民的大事。
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動脈,新疆正處于這條大動脈的中樞地域。新疆現有文物保護單位3327處,其中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處。這些遺址、遺物構建了新疆古代文明的框架,復原或補充了新疆古代歷史的脈絡,真實反應了古代人類生活的畫面,是新疆古代人民聰睿和才智的象征,更是新疆古代各民族融合和團結的寫照。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世界遺產戰略中,大型線性文化遺產跨國聯合申遺是目前世界遺產申報中的新趨勢,絲綢之路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項目。為了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復興這一古老而聞名的貿易通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啟動“絲綢之路區域”項目。世界遺產中心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兩次派專家組對絲綢之路沿線部分國家進行考察調研,2005年11月又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召開了聯合國關于中亞后續申報的定期報告會。
2006年7月,國家文物局召開了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國內協商會議,經專家評審,由新疆自治區文物局推薦的與絲綢之路主干線有關聯的1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新疆段絲綢之路擬認定點”,新疆段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式啟動。
2006年8月1~8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世界遺產中心共同在吐魯番市召開了絲綢之路申遺利益相關者國際協商會議。會議就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事宜進行磋商、協調,形成、通過了《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吐魯番行動計劃》。2006年10月23~30日,來自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中國、意大利、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代表約40人,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召開國際協商會議。與會各方就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工作組織上的支持、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資源提名等方面達成了共識。
2007年4月16~21日,世界遺產中心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召開了第三輪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國際協商會。2007年6月17~19日,國家文物局在烏魯木齊市召開了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工作會。與會代表對新疆的申遺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順利通過了預備名單的初步認定工作。根據申遺工作計劃,將在2011年6、7月間,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5屆會議上提名絲綢之路申遺項目。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線性標志之一,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將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的最為具體的成果。從國內外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案例看,成功申遺將對打造地區文化品牌、推進旅游業發展、振興社會經濟有著積極作用。同時,申遺工作也是一項積極的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工程,遺產地的環境整治、文物本體的保護、遺產地的管理水平、保護專業隊伍的培養等狀況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自治區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絲綢之路(新疆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項目執行辦公室,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新疆段絲綢之路擬認定點的本體保護工作。文物局專門成立了由局領導、絲綢之路沿線地州文物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新疆段)工作領導小組”,開展與新疆申遺相關的工作協調、資料收集和宣傳工作。相關各地州也成立了協調領導機構,完善了各遺產點的管理機構,設置了文物保護管理所或文物保護工作站。
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和庫木吐喇石窟等六處已經完成保護規劃并開始實施。其他遺產地的保護規劃正在編制之中。管理規劃已委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截止目前,規劃已經完成工作量的70%。
2004年起,庫木吐喇石窟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已順利展開。各地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工作將于管理規劃正式批準后進行,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取得了顯著成績。
2005年,自治區正式啟動《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搶救保護計劃》,以正在申遺的遺產地的本體保護工作為重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取得了突出成果。完成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等開展考古發掘、巖體錨桿及化學加固、城內參觀道路、防洪壩等工作,遺產地的本體保護工程全面展開。
2007年8月14~2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組對新疆申遺點進行現場考察,重新確定了絲綢之路新疆段的預備名單。2008年2月28日至3月5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新疆已列入預備名單的遺產地進行了現場調研,就現場考察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具體指導。
隨著申遺工作的全面推進,與申遺相關的工作越來越艱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保護規劃、管理規劃是遺產地進行本體保護、環境整治的依據,加快各遺產地的保護規劃、管理規劃的編制完善工作是我們亟待解決的申遺工作的關鍵問題之一,爭取國家支持是解決新疆自治區遺產地規劃編制工作的關鍵;為提高遺產地管理水平,實施遺產本體保護、環境整治工程,按照國家局專家組考察評估意見,開展了遺產地環境整治工作,組織遺產地管理人員學習成功申遺的經驗;申遺工作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地方政府要把地方申報專項資金納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當中,確保申遺資金,同時申請國家專項資金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傾斜,確保各地申報工作的正常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