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杭州日報》報道: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本周向法國政府發出警告,若在半年內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聞名于世的拉斯科洞穴壁畫遭受真菌侵襲,這一古跡將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拉斯科洞穴壁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壁畫。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它面臨的威脅正來源于人類的保護措施。為了保護巖洞,法國相關部門為降低巖洞濕度和溫度,曾在洞內安裝一套空調系統。工程完工后不久,巖洞頂部和洞壁上就出現了被稱為鐮刀霉的白色菌斑。去年,真菌卷土重來,附著在巖壁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灰黑色菌斑,破壞了巖畫面貌。
拉斯科洞穴壁畫由于畫蛇添足的的保護措施遭受真菌侵襲,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目前,我國已有37項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前列,看上去形勢大好,然而,有心人卻樂不起來,因為如何保護中國的世界遺產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話題。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在一個研討會上一針見血地警告:“我們正在樂呵呵地破壞自己的文化。”反觀這些年我們對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的過程以及自然文化的保護過程,某些方面確實印證了這句話。
張家界風景名勝區因大規模無節制開發而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專家嚴厲批評警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92年12月,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一塊面積264平方公里的土地——武陵源因“具有特別的和世界性的價值,”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每年為武陵源帶來上百萬游客,使這個在10年前還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的湘西山區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勝地,使這里以旅游為主的經濟飛躍發展。然而,當時正是由于在這種大發展中缺乏對世界遺產保護的正確認識,導致景區內出現19萬平方米粗制濫造的人工建筑。1998年,受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委托,幾位世界遺產高級顧問對武陵源這一世界遺產進行五年一次的環境監測時,嚴肅地指出:“武陵源現在是一個旅游設施泛濫的世界遺產景區,大部分景區現在像是一個城市郊區的植物園或公園?!边@一批評震動了方方面面,特別是張家界市政府,他們下決心拆除景區內19萬平方米的各類人工建筑。
文化遺產是古代傳下來的,我們要保留它所有的信息,包括它的本身以及它的環境。目前最大的誤區,就是讓太多現代的東西融入到文化遺產中,比如一些現代建筑、商店等。在重點保護范圍內,絕對不能畫蛇添足。一些地區在不了解世界遺產真諦的情況下,為了申報世界遺產,采取了一些畫蛇添足、改頭換面的方法,出于“好心”,卻破壞了遺產。有的地方在文化、自然遺存處大興土木,大量擴建,使一些真正的“原真性”文化被假的東西包圍;有的地方整修古跡不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干脆拆除重建,不經論證地融入現代的東西,使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淪為不三不四的大雜燴;有的地方不愿花錢保護真正重要的古遺址,卻又以遺址之名在異地花巨資搞人造景觀,使歷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決策失誤,出于單純的政績或經濟利益拆除一些歷史街區,然后又仿樣重建,使真正的歷史原貌被淹沒,成了仿古街,怎么也“古”不起來。列入世界遺產的泰山、曲阜孔廟就曾發生“泰山建索道”、“三孔文物遭水洗”等事件。而上述誤區又多為長官意志或政府行為,專家的意見、建議則很少被采納。這些做法正好與文物保護的要求背道而馳。 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專家論證,科學的精神和求實的態度在文物保護中最重要,決不能輕舉妄動。我國很多文物都得了“病”,隨時會出現各種新的問題。有的病害很不好治,比如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雖然地處沙漠和戈壁,但集中的降雨透過巖石侵蝕著石窟內的壁畫,形成了酥堿現象。酥堿的壁畫像卷起的墻皮,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剝落、飄離,零落成灰。目前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壁畫有一半以上患有這種壁畫“癌癥”。給石窟帶來病害的因素很多,要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尋求各種醫治方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病急亂投醫”。我們要盡量延長莫高窟等文化遺產的壽命,以便將來出現更新的技術去保護它。
要保護中國的世界遺產,就必須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世界遺產的珍貴性和不可再生性。建設部風景名勝專家顧問、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林源祥教授指出:“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既是相輔相成的,又是相互矛盾的,但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自始至終都必須把保護放在第一位?!?/p>
拉斯科洞穴壁畫遭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警告給我國世界遺產保護敲了警鐘。一些遺產地保護不力的問題也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比如以前莫高窟景區范圍內也搭過一些建筑,但后來統統拆除了;一些原來就保護較好的世界遺產采取了進一步的保護措施,如北京故宮采取了限制參觀人數、擴大展覽區域和多種文物保護措施;四川九寨溝提高門票價格調整進入人數以保護自然生態等。
文物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是可以找到辦法處理好的。只要我們想方設法,努力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和文物保護能力,就一定能找到積極的方法,在保護和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讓游客得以瞻仰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也讓世界文化遺產“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