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來賓,各位朋友,早上好。謝謝大家能擠出時間來參加《絲綢之路》雜志創刊16周年座談會暨《絲綢之路珍藏版》叢書首發式。
《絲綢之路》1992年9月創刊,到現在整整16年了。
16年,一路走來,并不輕松,但在報刊林立、競爭激烈的大壞境下,這個從“三無”起家的刊物,居然還能夠生存下來,并且有進步,有發展,為什么?
我想來想去,主要是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這個刊物創辦的時候,正是“絲綢之路熱”升溫的時候,這是天時。甘肅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這是地利。絲綢之路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它本身就是一個品牌,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種感召力和影響力,也就是絲綢之路的魅力。也因此,重振絲綢之路、建設新絲綢之路、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這樣一些命題,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這種社會共識,就是人和,至少為人和創造了思想基礎。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共識,所以《絲綢之路》雜志才得以順利創辦,才在它生存和前進的過程中,得到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從而得以進步、發展。
首先,得到了上級領導部門、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1992年《絲綢之路》創辦時,是個內刊。由于得到了甘肅省新聞出版局和國務院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的積極支持,從1993年7月起即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同年夏天,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司長張伯海同志來蘭視察工作,還專門講了辦好《絲綢之路》的三點意見,即保持高文化品位,向旅游傾斜,瞄準國際市場。這三條,實際上已經成為十多年來我們辦刊的指導性原則。同時,多年來,甘肅省委宣傳部和甘肅省新聞出版局在組織國內外參展、評級評獎等各種活動中,也把《絲綢之路》作為一個有特色的刊物加以扶持。所以《絲綢之路》才一步步前進,由雙月刊改版為月刊,明年還將改版為半月刊,由單色印刷變為套色印刷,進而又變為彩色印刷。在1994、1999年甘肅省社科類期刊評級中,連續被評為一級期刊。2001年入圍“中國期刊方陣”并榮獲“雙效”期刊稱號。2007年,又被評為“第二屆北方期刊獎”優秀期刊。
第二,形成了多家合作、聯合辦刊的格局。這在甘肅也是僅此一家。《絲綢之路》是甘肅絲綢之路協會倡導創辦的。但協會是民間群眾團體,無力解決辦刊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于是在1995年,邀請甘肅省文物局參與辦刊。文物局不僅給了一定經費支持,而且文物局及其直屬業務單位,多方面配合了雜志社的工作。2000年,此前已經加盟辦刊的西北師范大學,把絲綢之路雜志社列為學校直屬業務單位,解決了辦刊用房和部分人員編制。2005年,根據刊物定位為旅游文化的需要,又邀請甘肅省旅游局以旅游協會的名義加盟辦刊,他們后來居上,承擔了較大數額的辦刊經費。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四個單位聯合辦刊,按協議辦事,協商、協作,關系十分融洽。應當說,沒有這四家主辦單位的支持、指導,《絲綢之路》雜志是很難生存下來的。
第三,在弘揚絲綢之路文化這面旗幟之下,《絲綢之路》雜志得到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和作家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一個有一定數量,遍布全國的作者群。正是由于他們的支持和奉獻,16來年,《絲綢之路》刊發了一系列優秀的和比較優秀的文章,因此才有條件出版《絲綢之路珍藏版》,才有今天的首發式。《絲綢之路珍藏版》收文稿340篇,全部選自《絲綢之路》。我不能說所有選文都精彩,但我可以說大多數文章都有資料價值、史料價值、參考價值;而且其中一部分文章,如人物卷、考察卷中的一些文章,即使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衡量,也是上乘之作。
基于以上三點,我們《絲綢之路》辦刊工作人員,對上級領導主管部門,對四家主辦單位和多家協辦單位,對給了我們大力支持的專家、作家和廣大作者,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絲綢之路》還要進步、發展,請各位來賓和朋友多提批評、意見和建議,幫助我們梳理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如同既往,和我們一起把這個刊物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