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通過熱傳感技術,對頂級男女網球選手發球時的肌肉活動做了細致研究。結論如下:男選手發球時所制造的拍頭加速度主要來源于腿。女選手呢?則主要是腰部和上肢。測試還顯示,女選手在發球時,腰部肌肉活動最為頻繁。

大威作為反面教材,從圖中可見,有一個典型的上半身帶動整個身體的動作,腿部彎曲程度非常少,而且肩膀轉動的力量也用的很少。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大威有著超凡的腰腹力量,幫助她在最終的發球速度上仍然有著較為出色的表現。可惜,大威在整個職業生涯里腰傷纏身,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強力卻不合理的發球方式造成的。
那么我們就要問了,這一結論如果發生在具體球員身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技術動作會有何不同呢?
在這里,筆者以費德勒和大威廉姆斯為男女球員代表,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取發球時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擊球瞬間,作為二者技術動作的比較點。大家可以看到,在這一刻,大威廉姆斯有一個明顯的彎腰動作。接著看,大威除了手臂在盡力伸直夠球外,上半身卻有明顯向下降的趨勢。現在,再我們回想一下女子職業選手的發球動作,事實上,除了海寧,幾乎所有的女子選手都會在擊球瞬間,就出現跟上面類似的彎腰,下栽動作。接著我們再往下看費德勒,擊球瞬間,上體很好的保持了直立,整個身體呈現出向上的趨勢。

由此動作的細節差異說明的正是,女子選手發球并未充分利用到下肢蹬地的力量,往往多是依靠上身去拉身體,而不是用腿蹬地推身體。而這點也從側面反映了,在發球這個環節上男子選手的發力協調鏈更加合理、流暢。

同樣,我們還看到南美和西班牙等地區的選手(包括男選手)發球技術普遍更多的都是在用上半身拉,而不是蹬地推身體,所以南美和西班牙等地的網球選手發球好的非常少,這點與他們從小主要接觸的是足球,而不是棒球,橄欖球有關。反之美國,諸如羅迪克一類,從小就接觸棒球,因此他們有著很良好的投擲機制,順暢的發球動力鏈,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僅僅發球速度快,而且還不容易受傷。





最后,作為廣大業余愛好者來說,首先要吸取大威廉姆斯的教訓,要想發好球發快球的根本還在于,打造一個科學、合理的投擲機制,以此作為基礎,再不斷地練習發球。在這里,不妨給大家一點練習小建議:每次發球活動前,先放下拍子,花5分鐘時間,拿起球來與同伴相互對投球,20次。
是的,也許你不能在幾次練習后看到想要的效果,但你若能堅持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長期練習累積下來的效應就會最終顯現,幫助你成為一個發球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