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1976年是世界葡萄酒界的“特殊年份”,新世界酒業的轉折點著名的巴黎酒評就發生在這一年。32年后的今天,美國人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銀幕,取名《酒業風云》(Bottle Shock),《星際迷航Ⅺ》中的男主角克里斯·派恩以及艾倫·瑞克曼與比爾·普爾曼及克里斯·派恩、蕾切爾·泰勒等聯袂主演。
事實上,關于酒類題材的影片并不少見,4年以前,戛納電影節就推出了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的紀錄片——《美酒家族》,頗帶醉意的美國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舊世界國家探索如何對抗全球化、宣揚反美主義的影片。心有不甘的美國人很快推出了從一個側面展示美國酒文化的電影《杯酒人生》(Sideways),而且在4年后的圣丹斯電影節上又推出了可以令美國灑業揚眉吐氣的《酒業風云》。這部電影是根據加州Napa葡萄園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重現了巴黎酒評的偉大時刻——在巴黎酒評事件中,法國人敗走麥城,被趕回他們的葡萄園,而美國美酒則比“可口可樂”贏得了更多聲譽。2008年,影片選擇在美國的葡萄酒之鄉——加州的卡利斯托加市(Calistoga)舉行首映禮,不僅是因為與影片的主題相符,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拍攝地,充斥著濃郁的美國鄉村風格,還有大片的葡萄園。
著名導演Randail Miller兼《酒業風云》的導演和編劇于一身,至于這部戲到底會帶給人們什么樣的驚喜,這就取決于你的口味了。但無論如何,《酒業風云》絕對不會讓你失望而歸——巴黎酒評本身就極其精彩。
重現偉大時刻
1976年著名的巴黎酒評起源于當時居住在法國的英國酒商斯迪文·斯波若。斯迪文最初像當時大多數酒商一樣、認為只有法國才能釀造真正的葡萄酒,而美國只有可口可樂。然而,他和合作人帕特里夏·葛拉菲于1975年訪問加州,觀察到加州葡萄酒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而法國人卻不了解這一情況,便萌發了組織一次邀請法國著名葡萄酒專家品評加州葡萄酒的想法。
5月24日下午,當以法國國家葡萄酒原產區協會首席檢察官皮埃爾·布瑞糾克斯為首,包括特級酒莊協會總書記皮埃爾·塔瑞,法國烹飪作家協會主任瑞蒙德·奧立佛等9名法國葡萄酒權威組成的評判團在內陸飯店的會場就座時,僅知道將要品評部分來自加州、部分來自法國的葡萄酒。
首先是品評白葡萄酒,共有6種加州的霞多麗和4種法國勃艮第的白酒。結果,加州Montelena酒莊1973年的霞多麗勇奪第一。Roulot酒莊的1973年的Meursault-Charmes名列第二,隨之為兩個加州酒莊的白酒。被當時最有名的葡萄酒專家阿力克斯,利秦喻為“最偉大的勃艮第白酒”的1973年的Batard-Monteachet酒莊白酒只屈居第七。
接下來是品評紅酒。同樣是選了4種波爾多特級酒莊的紅酒和6種加州酒莊的赤霞珠。對于法國人來說,紅酒是最能顯示法國的權威地位。斯迪文希望法國酒能贏得這一輪,一反評酒結束才公布所有結果的慣例,將加州酒莊贏得白酒第一的消息透露給評判員們,希望引起他們的警覺。盡管如此,加州的Stag'sLeap仍躍居第一,排在法國五大名莊之一——波爾多木桐酒莊之前。盡管法國人在事后議論紛紛,批評不斷,但評判團的權威性卻使人無法否認巴黎評酒本身。
1976年的巴黎酒評不折不扣地成了加州葡萄酒的轉折點。1979年,法國木桐·羅斯柴爾德(Mouton Rothschild)決定和美國的羅伯特·蒙大維(Robert Mondavi)合作,在加州納帕山谷設廠釀酒,并成功地釀出了轟動酒界的“第一號作品”(OpusOne),很快加州變成了與波爾多相媲美的葡萄酒城,而整個70年代,也成了美國葡萄酒的“文藝復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