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嘟嚷說:他明明答應過我,卻到現在也沒個下文。若問他怎么答應的。回答說:“他說他‘知道了’。”
“知道了”就是“答應了”嗎?看來,確有不少人對“官方”語言中的奧秘一無所知。有些干部面對群眾的時候,話語似是而非,叫人難分難解。此類語言也可稱之為“模糊語言”。“模糊語言”游離在是與非、對與錯、可與否、有與無、行與止等互相矛盾對立的概念之間,變化莫測,讓人捉摸不透,就像占卜算卦的人朝你伸出一個指頭那樣有進退自如的解釋余地。
“模糊用語”是滑頭官員在長期與上下人等周旋、斗法、敷衍、應付、忽悠、繞圈子、搗漿糊的實踐中不斷演繹而來的“妙語”,若是一個人對它一無所知,那么常被人捉弄就是宿命。故弄清它的實際含義,可以避免出現把打炮當打雷,還埋怨老天“只打雷不下雨”的錯誤解讀。現摘取幾例官場常用“模糊語言”,試作解析。
一、“我知道了”
當下屬向一些領導提出某一問題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知道了。”
“知道了”只是表示領導對你所說的事了解了,知道你有這么回事而已。如他知道了你下崗后家里很困難,知道了你孩子老大不小卻沒有工作等等,但對這類情況他“知道了”和你的鄰家老太太“知道了”是一樣的:知道一個信息而已,沒別的意思。
老實人不懂,以為只要領導“知道了”,你那難處,就意味著問題快解決了,但有的事是不能用常規思路去揣摩度量的。一民工去食堂吃飯,打菜時廚師拿著筷子在盛菜的鐵皮盆里為他東挑西挑地選擇大排,廚師挾起一塊看了看之后放了回去,又挾起一塊,又比較一下,又放回去,如此反復數次,最終來到民工碗里的卻是迷你型超薄型的。若按常規思維會認為既然是在挑選,那一準兒挑大的厚實的,其實不一定,要看為了誰。那廚師就是因為知道人們往往有這個思維定勢,才勇于在那民工眼皮底下心安理得地為他挑最次的那一塊排骨。看著廚師的動作,你感激地等待著,但等到的卻是最壞的結果。這樣一分析,就該知道“知道了”的實際含義了。
二、“再說吧”
你反復向某個上司提出你的請求,他反復說困難、不行,讓你不要為難他。走投無路的你不得已拋出若干案例舉出同等條件的人卻如愿的事實提醒他。上司一聽先已不高興了,因為你知道得太多,但他還是耐心地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你死磨硬纏,他沉默良久后像有其他事似地對你說:“再說吧!”
從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到“再說”,你或許以為是朝問題的解決邁出了一大步,甚至還會暗暗為遇到了可以溝通商量的上司而慶幸。可你也許是高興得太早,且高興得毫無依據。
“再說”有“下次再說”的意思,也有“不要說下去”的意思。可有求于人的人由于心里急,就容易把事情往好處想,他們總把這話作“下次再說”的意思來理解。可在領導那頭,并不表示他會選個什么吉日良辰與你“再說”,永遠沒那一天。你終于熬不住了,憑著他承諾“再說”的指示小心翼翼地去找他,不料他更不耐煩了,這一次連 “再說”,也懶得和你說了。
上司說“再說”就是讓你“不要再說”了。當上司對你說“再說”的時候,你除了說“再見”,其他的實不必 “說”。
三、“這事有規定”
“這事有規定”,說這話的領導一般并不說出規定的具體內容,這就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的余地。以今天的政策,“規定”大多都是對百姓有利的,但對具體的人來說,“規定”必然有的對自己有利,有的對自己不利,在不知“規定”具體內容的情況下,必是利弊共存、喜憂參半,這是常識。
但當領導對你這樣說的時候,實際是個對內的“外交辭令”,表示委婉的推托、拒絕。而如果“規定”對你有利,他反而不會提什么“規定”,要提只提他對你獨特的惠顧,拿有利于你的規定來做個人情。
四、“集體決定”
當頭這樣對你說的時候,就完了,沒商量余地了,因為“集體決定”就是“鐵定”,接下去你要做的事就是認倒霉。但此事再對不住你也不是他的責任,全由“集體”扛著,你再不滿意,也怨不了他。 “集體”有時像虛幻的影子,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像一個沒有“抓手”又很硬很沉的大鐵蛋,你絕對無法撼動它。凡是對下屬不利的事,往往都打著“集體決定”的旗號,永遠沒人承擔責任。
然而,也不用氣呼呼地去弄清真是“集體決定”還是“個人意志”,就算真是“集體”,實際至多也就是兩三個人而已,列寧就從來不認為會有人而無錯的事情。個人的境界不一定勝不過集體,集體的決定也不一定一貫正確。馬克思是個個體,但他的思想卻是所有由馬列主義者組成的集體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所以,個人的見解、觀點和思想有的也很正確很偉大,相反,集體也有做錯事的。
五、“研究研究”
官場上再也沒有什么比“研究研究”這樣的模糊語言更讓人耳熟能詳的了,也沒有什么“模糊語言”比“研究研究”使用頻率更高、讓領導用得更嫻熟的了。在一些干部那里,“研究研究”已經到了可以脫口而出、以不變應萬變的程度。
有人說,“研究研究”是在提示他那領導需要“煙酒”,其實這倒不一定,但是這是一句公認的最常見的搪塞用語卻是千真萬確的。
當領導說你提的問題和要求“要研究研究”的時候,他那話音一落,結論就已經出來了,那就是“不行”。老百姓上交給領導的許多問題,就是 “研究研究再研究”也研究不出個子丑寅卯來。但領導要研究,你也只能由他去“研究”了。如今干部隊伍中的 “研究生”頗多,這是擅長“研究”的唯一碩果。
不揣淺陋,聊作解析,貽笑大方,是為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