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屬山茶科,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的芽葉,原產我國。這種常綠灌木,高可五、六尺,葉長呈橢圓形,有鋸齒。葉茉、葉間開白花,五瓣,果實扁圓,呈三角形,熟后則裂開,散出種子。可于春秋時采擷其嫩葉制茶,種子還可榨油。茶樹因材質細密,還可作雕刻用。
中國是世界上飲茶制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并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已累積發現有72種有毒中草藥,又在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后,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
飲茶由藥用轉變為飲料,究竟始于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后,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著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茶不僅僅可以飲用,還可以在醫藥保健、日化產品、服裝行業應用——在我國茶葉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茶葉消費的方式正日趨多元化。
茶除了作為飲料外,還可以作為藥品與保健品。以綠茶為例,現代高科技生產提取的茶多酚在醫藥保健上正得到廣泛應用,以“心腦健”為主的藥用產品已正式用于臨床,其他的保健品消費群也在近年來大量增長。
在中國市場上,含綠茶粉的食品陸續出現。茶葉加工企業已開始生產超微綠茶粉作為食品輔料,而目前的抹茶酸奶、茶糖、茶餅干、茶面食、茶冰淇淋在中國各大城市的超市貨架上都已出現。
“現在茶葉正用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茶枕頭、茶鞋墊等!”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十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有專家這樣說。事實上,茶葉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日用化工品上,比如茶化妝品、茶葉香波、綠茶香水、茶T恤等。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介紹說,茶葉深加工產品近年來發展迅速,2006年茶多酚生產量約為2000噸,產值約5億元。研究表明,目前,在茶葉天然產物提取制備技術方面,茶多酚的提取工藝日益成熟,并且無溶劑殘留和不含咖啡因。
“中國的茶氨酸提取制備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產生了從茶多酚工業廢液中提取制備茶氨酸的專利技術,工業化產品的純度達40%以上。”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楊亞軍說,此外,茶黃素的生產工藝也進一步得到開發,目前,中國已申請專利的茶黃素生產工藝共有四類,可以通過多種技術制備4種高純度的茶黃素單體。
專家指出,當前中國茶葉消費已趨于多元化,其背景是中國近年來茶葉生產增長勢頭迅猛。到2007年,中國茶園面積達153萬公頃,總產量達114萬噸,毛茶總產值近300億元。茶葉產品多元化的開發,尚不會對其作為飲用的主要消費方式構成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