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棉正在醞釀,檢測常溫奶的營養物在保質期內的損失情況。他說,一旦檢測數據出爐,“對常溫奶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國內液態奶領域有兩大陣營,以伊利、蒙牛為主導的常溫奶和以光明、三元為主導的巴氏奶。兩大陣營的明爭暗斗由來已久。
王丁棉是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巴氏奶陣營的擁躉,在乳制品行業內人稱“王大炮”。從2003年初披露“部分乳企長期使用奶粉勾兌還原奶冒充鮮奶出售”至今,一直在各種場合堅挺巴氏奶。
這個檢測計劃,三年前曾胎死腹中。王丁棉說,現在再度啟動,和三年前一樣,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缺錢。他說,為了保證數據的公正性,檢測不會接受來自巴氏奶陣營企業的經濟支持。
未盡的計劃
王丁棉稱,他已經與中山醫科大學、廣州出口商檢局兩個單位進行了溝通,想委托他們做常溫奶營養物損失的檢測。
“理論上說,常溫奶在符合要求的存放環境下,在保質期內是不會變質的,都可以飲用。但是,這個觀點忽視了一個問題,牛奶中的營養物是否有流失。”目前,常溫奶的儲存時間從三個月到八九個月不等。王丁棉介紹,國外有研究表明,常溫奶在存放8-9個月時營養物流失率達到30%-40%,在存放至4個月后,其內溶物的蛋白質等成分就開始發生變性,牛奶的營養也就隨著存放時間的越長久而越為弱化。
“目前我國對牛奶產品在保質期內即消費的中后期這段時間內,對營養物的保持能力或流失程度缺乏檢測與評價。”王丁棉說。
常溫奶營養物流失檢測,不是王丁棉的突發奇想。“我們已經呼吁了兩三年。”2005年,王丁棉找了廣州的一家檢測單位商量檢測的事。王丁棉當時做這個檢測有兩層考慮:一是想拿檢測的準確數據做依據,提議將巴氏奶作為學生奶的品類之一,因為當時學生奶的政策要求指定生產企業都提供常溫奶;二是“禁鮮令”如火如荼進行中,“對錯誤觀點的最好批駁,是用事實說話,(常溫奶營養物流失的)檢測數據是反禁鮮令的最有力證據”。
不過,當時籌劃的檢測行動無果而終。至于原因,王丁棉說,當時如果做出來,乳業大公司就受不了了。“2004年下半年開始的‘禁鮮令’事件,直接激化了巴氏奶陣營與常溫奶陣營關于反禁鮮與禁鮮的矛盾,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再堅持常溫奶的營養物流失檢測,對常溫奶陣營無疑是火上澆油”。
王丁棉所說的 “禁鮮令”是指2004年8月1日,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下屬的“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出臺《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其中規定“巴氏殺菌奶”只要是生鮮乳經過任何一種加工處理(包括熱加工、殺菌、滅菌)就失去“生鮮”的意義,不準巴氏殺菌乳“稱鮮”和“標鮮”。此后,上海、四川、廣東等地的奶協隨即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聲討,明確表態反對禁鮮,要求糾正。
“禁鮮令”事件的起始之時,正是巴氏奶與常溫奶之間市場爭斗的分水嶺。2004年,巴氏奶占國內液態奶市場的份額首度跌到30%以下,而常溫奶占國內液態奶市場的份額則突破70%。此后,巴氏奶陣營陷入與常溫奶陣營長達三年多反禁鮮與禁鮮的論戰,直到2007年11月9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農業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液態奶標識標注管理的通知》,連年的“禁鮮”論爭畫上了一個句號。也是自此后,巴氏奶在國內液態奶市場的份額越發遠離重回30%的機會。
時隔三年后,為何重啟檢測計劃?王丁棉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把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做完,而且,“這是有意義的事情”。
“常溫奶營養物流失的檢測,不僅僅是檢測一種營養物質的流失。比如,我們設計檢測的主要營養成分有10種,1種成分需要按照存放時間的遞進做3-4輪的檢測,每次檢測的費用需要1000多塊,這樣粗算,整個檢測費用少說也需要數萬元。”王丁棉說,當年為了讓協會、相關乳制品企業避嫌,王丁棉找了廣州當地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商來資助檢測,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家房地產開發商中途退出。
和三年前一樣,王丁棉說,這個檢測不會向巴氏奶生產商拉贊助,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公正,也不給競爭對手發難的話柄。
乳業專家陳瑜認為,常溫奶營養物流失的檢測,國內技術是否支持是一個問題,“超高溫滅菌、無菌包裝等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遠比中國深入得多,國內現有的檢測水平做常規的檢測沒有問題,但是要觀察出(營養物流失)這樣細微的差別,恐怕很難”。他說,如果檢測數據不準備,反倒弄巧成拙,授人以柄。
王丁棉說,國內的檢測技術能達到,而且,對國外已有的檢測數據“充滿信心”。
聯盟策略
王丁棉希望,這一次不要錯過稍縱即逝的時機,“國內巴氏奶已經到了唱國際歌的時候了!巴氏奶的發展已經跌近谷底,常溫奶的發展高峰期已過,液態奶的發展已經趨向多元化,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再不挽救(巴氏奶),時間就來不及了”。
今年6月初,在福建省首屆巴氏鮮奶高峰論壇上,王丁棉呼吁:“中國巴氏殺菌奶市場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候,我們不能讓有被稱之為奶中之王的巴氏奶在中國這樣慘淡地衰亡下去,中國巴氏奶需要拯救,需要復蘇,需要重振輝煌。” 王丁棉向與會者正式發出了號召:組建或結成強大的巴氏奶陣營聯盟。
2007年3月,王丁棉在亞太地區奶業論壇上表態,超高溫滅菌奶(UHT)雖有保質期長、不需冷鏈配置、便于貯存運輸和方便飲用等諸多特點,但它在中國的最高峰、最快速的發展已漸漸在弱化和減退。
歐睿信息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簡稱“歐睿信息”)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到2007年是國內常溫奶市場增長速度自1998年到2007年之間每年增速最慢的,為14.7%,也是此前9年間市場增速首次下降到20%以下。
巴氏奶的輝煌,早已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之前的事。1997年、1999年,利樂分別與伊利、蒙牛的合作,而后的發展直接將常溫奶送上國內液態奶市場主角的位置,伊利、蒙牛也在與光明、三元等城市型乳企的市場爭奪中勝出。王丁棉感慨,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市場占有率已從過去的7∶3轉變為3∶7,巴氏殺菌奶的市場份額在節節敗退處下風。
王丁棉寄希望于巴氏奶能夠絕處逢生。在他籌劃重啟檢測計劃的同時,作為組合拳的“巴氏奶促進聯盟”也在醞釀當中。他說,這個促進聯盟將委托一個中介公司去運作。這其實也是四年前擱置下來的想法。不過,與當時情況不同的是,這次的“巴氏奶促進聯盟”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社團組織,“聯盟主要是為了倡導巴氏奶的消費文化、理念”。王丁棉向巴氏奶企推廣聯盟想法時這樣介紹:在培育巴氏奶市場和引導巴氏奶消費方面,要學會巧借醫學、營養專家及我們業內專家的權威幫助及其影響力。
常溫奶企業并不看好這個聯盟的影響力。“即便成立了,(對常溫奶市場)影響也不大。因為主要乳制品企業生產基地的全國布局已經完成,奶源就是乳制品企業的生命線,如果沒有好的奶源,巴氏奶難以對常溫奶形成沖擊。”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不愿具名的人士說,伊利的巴氏奶產品在距離生產工廠近的市場,銷量還不小。
內蒙古蒙牛乳業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牛”)新聞發言人趙遠花說,不管什么樣的聯盟,都應該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她說,蒙牛現在也有巴氏奶產品,“蒙牛歷來不是以自己為導向來做事,而是以市場。”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說,“現在任何(乳制品)企業不都是只生產一類產品”。
乳業專家陳瑜認為,乳企事實上的選擇已經證明,巴氏奶是否組成聯盟都沒有太多的意義,“光明、三元,說到巴氏奶就會提到這些企業,但是他們哪個不是又生產巴氏奶,也生產常溫奶。”他介紹,除了代表性的城市型乳企,其他二線城市的乳制品企業也都配備了常溫奶生產線,“只要這些企業的產品想進入更深的市場,進縣、進鄉鎮,銷售渠道下沉、冷鏈跟不上的情況下,常溫奶是最適合的產品。”
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龔妍奇則認為,中國乳制品消費市場的復雜性決定了乳企不能單一依賴一類產品。“在一些二、三線城市,冷鏈不夠發達(巴氏奶不適合進入這樣的市場),常溫奶卻能滿足這部分市場需求”,不同產品系統適應不同市場的消費人群。
王丁棉也承認,基于常溫奶占據液態奶市場主體的現狀,一些巴氏奶企業不得不選擇“巴氏奶+常溫奶”的產品架構,面對國內巴氏奶節節下落的市場份額,“這些企業對巴氏奶的前景也很矛盾”。
不過,巴氏奶陣營已經在加工工藝上出現了分化卻是事實。“超巴奶”就是巴氏奶向常溫奶妥協的一種加工工藝。殺菌溫度為120℃/5-10秒加工處理的牛奶被稱為“超巴奶”。目前中國的巴氏奶生產企業中,這種方式被廣為使用,因為對奶源質量不放心。
“各乳品生產企業,千萬不要盲目地看好和跟風近來高速發展的常溫奶市場,常溫奶的利好市場只是曇花一現,常溫奶不是我們乳業的發展趨勢和目標。如果跟風將是在自掘墳墓,只有死得更快一些。”王丁棉說。
個人名義
無論是常溫奶營養物流失的檢測,還是籌備巴氏奶促進聯盟,王丁棉說,都以“個人名義”在做,進行得很謹慎。
這次倡議“巴氏奶促進聯盟”,沒有像當年那樣制定鮮奶統一標識、制定推進鮮奶標識實施工作方案和管理辦法。王丁棉說,這是為了規避一些風險,“如果正式結盟,很可能給對手‘不正當競爭’的把柄。而且,成立巴氏奶的民間組織,需要經主管部門同意,到民政部門登記,還得通過層層的審批,困難肯定不小”。
雖然四年前的那次結盟未果而終,但是王丁棉回憶起來,仍然很興奮,“堅持了一年,雖然沒有實施,但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如今繼續當年未盡的結盟計劃時,一些巴氏奶企業的積極反饋讓王丁棉感到欣慰:“今年6月份,福建巴氏奶論壇期間,有幾家福建、江蘇大的乳制品企特意為這個事情趕過來找我商量,說明企業真正感到市場危機了,只有大家聯合起來,才能搶救市場。”
“如果這個聯盟旨在倡導推動消費者如何掌握更科學、更健康的牛奶消費知識、消費觀念,讓消費者感知產品是有區別的,讓消費者有自由選擇,這也是光明倡導的。”光明乳業新聞發言人龔妍奇說。她也表示,在不了解這個聯盟的具體情況時,不便對聯盟可能產生的影響做評價。
一位乳業專家說,討論常溫奶是否會營養物流失,并不是乳制品行業當下最重要的問題。“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喝奶在國內還沒有成為習慣,他們寧可經常喝其他的。如果牛奶整個蛋糕不做大,兩派乳企窩里斗有多大意義?”這位“不愿卷入兩派爭斗”的乳業專家認為,各種不同的聲音,都是為了一定的利益服務。
“(這么做)純粹是出于信仰,出于社會責任感。應該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有些巴氏奶包材公司也想進來,但僅僅是意愿的表達,沒有像其競爭對手那樣通過政府的、輿論的力量去干預。”王丁棉稱。
“按說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企業,企業應該會想盡辦法去做。這份檢測數據對他們的重要性,比我大得多。但是,企業一旦做了檢測、公布了,會不會面對來自對手的法律風險?對方要是以品牌價值受損來告你,你怎么受得了?”王丁棉說,巴氏奶企業口頭支持、道義支持,但不會資金支持,“我也不好開口”。
這一次的計劃會不會又無果而終?王丁棉說,總會有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