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則報道:曾在京滬引起轟動的日本天價大米將在廣州上市,兩種米售價分別高達 198元/袋(2公斤)和188元/袋(2公斤)。日本官員稱,去年首批大米的銷售讓他們大吃一驚,“第一是賣得快,第二是賣得貴(近日本國內3倍),第三是每袋198元的大米竟比每袋188元的更受歡迎”。日本大米在中國能賣到天價,貌似國內消費能力的提高,實際不然。透過現象,我們不僅要知道為什么有國人肯付出離奇的價格購買,同時,我們更應該知道天價的日本米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我在日本住過一年,妻子作日本研究,呆了兩年,并在日本農家住過一段時期。我們見識過日本市場上各種食品高得荒謬的價格,比如兩萬多日元一個的西瓜等等?;氐矫绹螅擦晳T到日本店購買比美國市場的大米貴得多的日本米。再看看那些到哪里都比人家便宜一個檔次的中國產品,不禁感慨萬端。日本米在中國上市賣出天價,固然和國內貧富分化嚴重、少數富裕階層暴發戶心態嚴重有關。但是中國的企業,切不可以此障目、喪失了向日本學習的寶貴一課。
日本是個高物價的國家。我剛從美國到了日本時,進超市購物總把日元價格換算成美元,結果嚇得什么都不敢買。比如一根芹菜桿兒,竟賣到相當于一美元的程度,貴了四五倍,怎么下得了手!有一次妻子吩咐去買菜,我轉了一圈竟空手回來,看到冰箱空空后才不得不再跑一趟。另外,在這種物價的壓力下購物自然圖便宜,開始時對我吸引力最大的是那些“國產”的標記。我們這些在中國長大的人都知道,“國產”的東西便宜。殊不知,同樣是“國產”兩個漢字,在中日涵義大為不同。在中國是便宜,在日本就是貴。日本無論什么只要沾上“國產”,似乎人家就有宰你的理由了。后來我和朋友開玩笑說,在日本超市,我唯一買得起的就是“美國牛肉”,雖然價格比美國本土貴些,但僅是 “國產牛肉”的幾分之一。
所以,我們要認真學一下日本“國產”高價成功的經驗。要知道,日本在二戰中被美國打得心服口服,又被占領多年。在日本,美國人被視為統治者、上等人,美國貨也炙手可熱。我在美國開始學日語時,用的是六十年代頭版的教材,新版后的會話仍然保留著一些那個時代的語言,比如“美國產品就是結實呀!”等等。但是,日本人正是在這種普遍崇美的文化中,建立的消費者對“國產”的信心。其成功的要訣,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個民族要在經濟上競爭,必須要奠定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信心。如果一味學習美國的生活方式,那么美國的企業自然最懂為這種生活方式提供服務,你只能不戰先敗。日本戰后不管怎么崇拜美國,社會仍然維持著“日本式”的習慣,而自己的企業則最懂得為這種本國習慣提供服務,因而高價的“國產”能夠擊敗廉價的 “進口”。
發展中經濟在和發達經濟融合之初,因為自己的落后,對后者崇拜是人之常情。但是,當發展中經濟漸漸追上來時,這種經濟體中的文化自信就開始恢復,本土生活方式的感召力就與日俱增。日本“國產”業,正是不失時機地捕捉到這樣的機會。本來,牛肉是明治維新后才引進的歐美食品,是日本人追“西化”時髦才開始吃的。但日本馬上對之進行本土包裝:給牛喝啤酒、按摸,創造奇特的肉質,結果牛肉成了日本特產。
我妻子到日本農民家一住才知道:東京人住的是高層建筑中的“鴿子籠”,日本農民則住美國那樣的巨大獨居,一家往往兩輛車,所不同的是這些房子中的設備,特別是廁所中的設備,比一般美國家庭要先進多了。農民確實是老頭老太,但文化程度并不低。人家每周都有研究班,大家聚到一起交流最近的農業技術,哪個農民不是個小專家?不錯,所有這一切,沒有政府的保護和優惠是不可能的。日本的農產品賣得價格再高,沒有政府補貼還是賠本買賣。但是,農民有這么好的條件,專心鉆研,則確實為建立“國產”品牌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國四分之一的經濟騰飛,使國民的文化信心提高了許多。現在國學熱西學冷,就是一個證明。這也正是各行各業擺脫廉價模式、建立對“國產”品牌信心的機會??上В袊鐣仙舷孪拢^分“美國化”:人家開車我們也開車,人家修高速公路我們也修。暴發戶們蓋毫宅,也追求歐美風。這樣克隆下去,“國產”的機會就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