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蛋黃中有較多的膽固醇,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不宜食用,常吃雞蛋會引起血脂增高,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其實,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每天吃1-2個雞蛋不僅可以供給營養,而且還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
腸內吸收的膽固醇是很有限的,因為谷類、豆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有抑制腸內吸收膽固醇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膽固醇主要由肝臟合成。而雞蛋中含有一定量的人體所必需的膽固醇,能參與膽汁酸、類固醇激素和維生素D的合成和代謝,當從腸內吸收的膽固醇增加時,肝臟膽固醇的合成量就會下降,從而維持血液中膽固醇的相對水平。
1個50克左右的雞蛋含膽固醇約213毫克,蛋黃中除含膽固醇外,卵磷脂含量也很豐富。卵磷脂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小,并保持懸浮狀態,有利于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從而使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
美國營養學家從雞蛋中提取卵磷脂,讓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食用,3個月后,患者血清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用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也收到意外療效。這說明雞蛋里的卵磷脂對高膽固醇有治療作用,雞蛋里的成分可以相互制約、互相抵消。
其實,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人體功能障礙所致,造成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高的原因絕不僅是因為每天吃一個雞蛋黃,而是由于體內膽固醇代謝失調,即膽固醇合成的數量多于分解的數量。人體內的膽固醇不光靠飲食攝入,還有體內合成的,即使食物中完全不含膽固醇,肝臟也會自行合成。長期不進食含膽固醇的食品,還有可能造成營養缺乏。
可見,雞蛋黃不等于膽固醇,而蛋黃中的脂肪對人體的作用是功大于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