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個多星期,伴隨著新稻上市,安徽早稻收購價格出人意料地從0.8元/斤上漲到0.97元/斤,上漲了20%。
糧食價格過去一直走得很穩。今年7月,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在報刊上撰文透露了一個“不正常”現象:此前一年時間里,豬肉、食用油、蔬菜一度瘋漲,而糧食僅上漲了5.3%。
文章墨香猶未散盡,糧價就來了一次出人意料的上漲。早稻價格上漲,在給安徽農民帶來增收喜悅的同時,會不會考驗市民的米袋子?
新稻上市三周漲價20%
立秋剛過,長江沿岸,晚稻已完成栽秧,早稻已經收割上市。“我們今年收購了3000噸早稻,現在收購價格一斤是0.96元。”8月13日,池州市梅里生態米業有限公司經理方長金告訴記者,這是十多年來難得一遇的高價。
“今年7月早稻剛剛上市時,我們的收購價是9毛錢一斤”,方長金透露說,而在早稻上市前幾天,收購價只有八毛多錢一斤,“也就二十來天時間,一斤早稻漲了一毛多錢。”
在距離池州不過一百多公里的“魚米之鄉”蕪湖,早稻的收購價達到0.98元一斤。而在今年7月中旬,當地早稻收購價格只有0.81元/斤,三個星期就上漲了20%。
在毗鄰浙江省的宣城市,宣城市糧食局負責人士15日透露說,當地早稻收購價突破了1元錢每斤。
安徽省糧食局官方網站也透露了一個情況,今年七八月之交,早稻價格大漲。
2008年7月23日發布的糧油價格監測周報表顯示,早秈稻的收購價為0.805元/斤,一個星期后上漲至0.848元/斤,而8月13日發布的報表顯示,早秈稻的收購價已經升至0.95元/斤。
誰推動了糧價上漲?
“去年這個時候,一斤早稻的收購價格是7.6元。一直到今年7月初,價格也不過0.8元。”方長金告訴記者,糧食價格在此前的一年時間里,走得一直很穩。
安徽省糧食局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初,一斤早稻價格只漲了幾分錢。
那么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盡管國際糧食價格一度飛漲,國內一直穩穩當當的糧食價格,為何在新稻上市的半個多月時間里,突然出現了大漲呢?
“說到底,還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推動了糧食價格的上漲。”方長金認為,價值規律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農民種植水稻的成本一直在上漲,你想讓糧食價格不漲,那怎么可能呢?”
方長金和糧食收購打了十多年交道。他分析,這一段時間,化肥、柴油、農藥等農資價格顯著上漲,如果還按照去年的價格收購糧食,一些農民就會虧損。
“如果真是這樣,第二年這些農民就會少種糧食、或不種糧食。糧食供應量就會減少,市場供不應求,糧價就會上升……”
而實際上,今年早稻價格之所以會高,就是因為早稻已經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現在全國不少地方的政府儲備庫都在補充糧食,比如說浙江,需求量大,也直接推動了糧食價格的上漲。”方長金說。糧價下半年走向何方?在早稻價格飚升后,精明的糧販們發現了一個“不對勁”的現象:早稻比中稻和晚稻還要貴幾分錢。
大多數人也知道,早稻米的口感明顯不如中稻米。而且,早稻在插秧后,一般60-70天就能成熟,而中稻一般需要90-100天,晚稻則更長。如今,早稻出現了大漲,那即將上市的中稻、晚稻價格又將如何呢?
“只能有一個解釋,現在中稻還沒有上市,市場還是早稻的天下。早稻價格先行大漲,中稻價格等到9月中旬前后上市時,也會出現上漲。”方長金透露說,這么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今年中稻上市后,收購價一斤突破1塊錢問題不大。
池州市農業委員會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盡管存在一定的變數,不過中稻上市后價格應當略高于早稻,“一元錢一斤是很有可能的”。即使這樣,和國際糧食價格相比,中國糧價也算低的。
李昌平也堅持,中國糧食價格需要提高。今年7月他在報刊上撰文時建議說,今年糧食保護價要在去年保護價的基礎上提高30%,即意味著稻谷的保底價格要達到0.95元/斤。
看到早稻價格上漲,皖南一些農民堅信糧食還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從而產生了惜售心理。
不過,也有聲音表示,糧食的生產和銷售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很大變數,如果今年中稻和晚稻豐收,再加上全球糧食生產形勢好轉,糧食價格未必會形成新一輪的大漲,相反,早稻價格會在當前沖高后回落。
安徽農民的意外之喜
“我們一般不直接向農戶收糧。”作為一家年收購量達到2萬噸的民營糧食加工企業,池州市梅里生態米業有限公司直接和農村的糧食經紀人以及一些糧食種植大戶“打交道”。
“農村糧食經紀人挨家挨戶地收。”方長金透露說,“這些人在農村按照9毛錢一斤的價格收購了一兩萬斤早稻,就用拖拉機運到我這里,扣除人工、柴油錢,一斤早稻也能賺個三四分錢。我們簡單翻曬打包后,再運到浙江。”
對于安徽沿江兩岸的農民來說,0.9元/斤的早稻收購價格值得驚喜。“按照這樣的價格,我們這邊種植一畝早稻還能有300塊錢利潤。當然,這個估算還不包括政府給的補貼。”
池州市農業部門今年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一畝早稻的物化成本大約360元。如果不考慮農民自身的勞動成本,一畝早稻能掙300多塊錢。
一斤早稻比去年多賣一毛多錢,池州市農業委員會的人士表示,池州今年種植了42.5萬畝早稻,因為價格上漲差不多能多收5000萬元。
如果早稻價格的飚升只是一個開始,中稻和晚稻價格隨即將掀起新一輪普漲,那么對安徽來說,這將是一筆巨大的“意外之喜”。多年來,安徽糧食產量一直穩定在500多億斤,同時每年向外省輸出100億斤,“如果一斤糧食價格上漲0.15元,這就意味著安徽將多賺15億元。”
對城市居民影響甚微
目前池州中稻米的價格大約為1.45-1.5元/斤,方長金表示,“如果中稻上市后價格上漲到1塊錢一斤,那么到時中稻米的價格估計也要上漲一兩毛錢。”而實際上,相關監測數據顯示,米價已經小幅上漲。
不過,方長金認為這一兩毛錢的價格上漲,對城市居民生活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一瓶礦泉水也要一塊錢呢。一個城市家庭一個月頂多吃五十斤米,也就多花幾塊錢!”
然而,糧食價格的上漲會不會帶來其他消費品的上漲,推動CPI的上行,最終間接地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皖南一些農業和糧食系統的官員表示,糧食對物價的影響其實并不大。一些官員還認為,如果一相情愿地控制糧食價格,只會導致惡性循環,供應越來越趕不上市場需求。
只是,“糧價上行會推動CPI”的擔心也一直存在。一些主流學者堅信:糧食價格一上漲,什么都會跟著漲;控制物價,必先控制糧價。
糧食價格上漲,和CPI高企沒有必然關系。李昌平表示,“也許有人會擔心糧價恢復性上漲30%,將使CPI失控。這是缺乏依據的主觀臆斷”“從歷史來看,歷次通脹不僅不是糧食價格上漲引起和推動的,反而每次通脹出現后,都是隨著糧價補漲而轉向穩定。”